
罗志刚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近日,考察了浙江富阳几个美丽乡村,就掌握的有限资料,对其中三个村(黄公望村、东梓关村、湘溪村)做一个规划与建筑学的简要评价。

图1:黄公望村、东梓关村、湘溪村区位图
黄公望村的区位最接近城区(图1),村庄主要的建设内容包括村委会、旅游服务中心、村民居住区、一处较大的园林型农家乐、还有村后山谷中的黄公望纪念馆等。许多民居已整栋、多年出租给一些企业。旅游业在该村的发展已有较好基础。
从已建成的建筑看,风格多样,每一栋都做的不错(图2-7),据说单体是由承租企业投资改造的立面,因此每栋都不同,协调性略显不足。该村冠名“金融小镇”,可想商业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小,这在资金运作上是其成功的一面。

图2、图3:村内建筑
图4、图5:村内建筑

图6、图7:村内建筑
其实这是一个有文化底蕴与渊源可寻的村子,是600年前诞生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的地方,该画的作者就是黄公望。我们可以从该图中探寻到当时的“山居”概貌,实乃“居生于景,有情之居”的境界(图8、9)。

图8:富春山居图所阐释的“山居”境界1

图9:富春山居图所阐释的“山居”境界2
今天,该地区的人口比当年增长了很多,因此,该村规划图所展示的村庄环境意境已大不相同(图10),但村庄的山水大环境依旧(图11)。

图10:黄公望村规划图

图11:黄公望村的地理环境
《富春山居图》是一幅国画,固然有其理想化、抽象化的处理手法,或引疑问是否村庄居民点都会如此之散。今天的村庄,固然仍有一部分农业生产的职能,但会越来越弱,新发育起来的乡村旅游业已与农田无直接关联,而是更喜好自然山水,从这一层含义讲,今后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已经越来越符合《富春山居图》所昭示的理想意境。
或许政府部门应该放开一些束缚、多给一些政策创新,再现《富春山居图》的意象,规划层面的思路就可以豁然开朗,不必局限于村庄建设用地这点范围。背后的大山是不可不见的规划材料,本身有很好的文化内涵,大有发掘的余地。
目前的建设似乎主要关注于村庄居民点的建设,但从整体的价值发掘、资源梳理、产业定位等高度考虑,编制村域总体规划及旅游总体规划对该村更有意义。
统观村中建筑,如果从一开始就有文化的意识和规划的控制与提升,可以预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东梓关村因郁达夫1932年的同名小说《东梓关》而闻名,它曾是古代的水上关隘,村内有许多明清宅院,历史上还有古码头、古驿道等。古村的长塘是目前的核心景观空间,周边围绕着一座座古宅,片片斑驳,倒影塘中,甚觉古意悠长。

图12:村内长塘

图13:滨水古宅
村庄目前发展定位为设计小镇,有若干家设计单位入驻。村北临富春江,一望连绵的山水画面(图14)。村南规划新建了一处村民居住区(图15),村子入口有若干家村办企业。

图14:村北的山水画卷

图15:古村-新村关系
从村庄建设看,东梓关新旧村的布局关系处理较好,古村得以保护,新村的建设也不影响古村风貌。
从新村的建筑设计来看,笔者评价是几个村中水平最高的一个,关键造型取自国画意境(图16),颇有意韵,整体黑白灰构图关系、群落关系、内外空间序列、庭院景观意象等,都颇有“中国味道”式的创新,虽造型与古村建筑不同,但有一种浪漫山水诗画意境的创造,使人心神飞扬,形式创新手法值得肯定(图17-19)。

图16:新村建筑设计意象来源

图17:新村建筑

图18:新村建筑的内庭院

图19:新村建筑群实景
如果再扩宽一点思路,古村之所以衰落,是因为航运及农业的双双衰退,今后的产业发展,如果是基于设计小镇的定位,或者旅游业发展的定位,则新村建筑的型制、布局、选址等等,似乎还可以再思考。在此思路下,更多关于古码头、姐妹山、古驿道等的保护及利用还有待深入。
从资源梳理角度看,村北的滨江岸线,是一条景观线、价值线,由此将形成村北滨江淼淼山水画卷、村中水塘幽幽古韵绵长、村南田园片片耕牛景观的价值景观序列,如何整合、规划利用,仅仅从建筑师的角度考虑已经不够了。该村非常值得编制村域总体规划、旅游总体规划以及村庄规划。在这样的思路下再形成的村庄建筑,就会有不同的格调。
在湘溪村的考察时间着实不长,仅仅在村委广场做了短暂的停留,品尝了刚采摘的杨梅,非常新鲜甜爽,印象颇深。

图20:村委处的兵营式新村卫片图

图21:村委处的兵营式新村实景图
此外就是村委处的5排兵营式新村(图20、21),感觉与山村环境很不协调。由于停留时间太短,只能回院后搜索相关资料,借助卫片稍微扩大一点范围看,便有了新的发现:谷地建筑出现了较多的四坡顶(图22、23)。这显然不是本土原生的建筑型制,可能是村民打工回乡,把城市的建筑做法带回了乡村的结果。

图22:山谷建筑带卫片近景

图23:谷地四坡顶建筑的可能型制——拍于湘河村

图24:山谷建筑带的发现
从建筑型制推测,四坡顶的建筑大概会模仿城市建筑、或许也可能有欧式建筑,乡土味不足,这个是需要引导的。
从选址上看,很多村民的新居愿意在山谷中选址(图24),这已经模模糊糊有了《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山居”意境,值得我们思考。再进一步,这些建筑未尝不可上山。上山、览景、静心,或许正是这个时代人们物质富足之后,追求精神修养的一种选择。闻名世界的落水别墅(图25)正是“山居”的现代版。

图25:“山居”的现代版——美国落水别墅(网络图片)
目前富阳美丽乡村的建设重点还在居民点建设层面,“杭派建筑”的探索取得一定成绩,以东梓关新村为代表。
但村庄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美丽”(好看)即止,还有城乡联动、产业发展、产业转型、文化提升、精神提升(情调化、休闲化、修心养性)等多元化诉求。未来要取得更大提升,需要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度上,准确定位、善加引导,以村域总体规划、旅游总体规划等等的编制为契机,谋求新一轮突破与提升。
以《富春山居图》为蓝本的新乡村模式,过去或许还缺乏物质技术条件的支撑,今天,在互联网、现代产能、现代技术等等的物质技术条件支撑下,“山居”的条件已经越来越成熟,作为规划师,我们不得不展开想象的翅膀,预先为人们描绘一幅新的《富春山居图》。由此将带来土地政策、规划政策的一系列创新,以及乡村规划思想的全面更新。从而也带来房地产、旅游、文化等等多个产业的体系化创新,新的市场窗口将打开。
乡村,不再是贫穷与落后的象征,而是一个新的产业市场、也是一处新的精神生活家园。
请戳 →2040,浏览“聚焦上海2040”专题系列讲座集锦
请戳 →⑤金经昌,浏览“第5届金经昌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论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