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师生情谊
2000年世纪之交,我大学毕业来到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长兔院长是我所在部门建筑所的主管副院长,也是我接触的第一位院领导。起初,长兔院长给我的印象是风风火火的工作状态,由于分管部门较多,总是看到他匆匆而来,帮助我们解决完技术难题后,又立刻拿着厚厚的一堆项目材料急急而去。
随着工作时间的推进,和领导接触的加深,我发现了长兔院长的一个小秘密。他有时并不在院长办公室办公,而是躲在一间堆满杂物的小库房里修改项目文本和课题报告,每次当我有项目困惑找不到他时,我便会去那个小库房看看,往往都能“抓”到他。
有一次我终于忍不住了,便问其为何不在宽敞明亮的院长办公室修改文本,而要躲在这个逼仄狭小的地方办公呢?他笑着对我说:“没办法啊,只要坐在办公室就会不停地有人来找你,根本无法集中精力看文本,写报告啊!”
原来,已经是副院长的他,在繁忙的行政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着具体的规划工作,正是他这种扎实的工作作风,大大帮助了我们这个当时在院内规划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建筑部门的规划工作的开展,更是直接提升了我们的项目质量,也帮助了像我一样的众多年轻同志的成长,使得我们这些“小朋友”都十分喜欢他。
我和长兔院长接触最多的一段时间是在2002年,我们所做新疆农5师89团团部(塔斯尔海镇)总体规划的时候,那时,仅工作一年半的我被赶鸭子上架成为了项目负责人,挑战非常巨大。
正当我一筹莫展时,长兔院长伸出了援助之手,我至今依然记得,当时他鼓励我说:“小李,不要担心,大胆去做,有我给你兜底呢。”“可是,市政部分内容,我完全不会啊?”我依然没有底气。后来,整个市政规划部分的文字和图纸都是长兔院长亲自手写好画好,项目推进十分顺利。
2003年由于院内技术人员交流轮岗,我的岗位被调整到院里浦东分院工作,随后和长兔院长的交流逐渐减少了。但长兔院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始终保持着坚持参与具体规划工作,爱护与积极提携年轻同志的工作作风。他没有院长架子,和善率真,他永远是我们的好领导,好师长。

一幕援藏往事
在我的印象里,长兔院长是位富有激情,热情洋溢的人。他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毛主席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他也是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所拥有的精神的。想起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我和长兔院长一同援藏的经历,让人难以忘怀。
从1996年到2014年,伴随着上海每批援藏干部,市规划院对应地共派出了近10批规划援建团队,几乎每批都有长兔院长的身影。多次反复进藏,面对着恶劣的高原环境,忍受着头痛、呕吐、发烧等带来的心理阴影,那是他刻苦耐劳精神的真实写照。
他的以身作则激发了工作组上下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规划工作中的热情。他身先士卒和大家一起奔走在海拔4、5千米的高原山地上踏勘调研,在他的带领下,出色地完成了三个村庄的抗震救灾规划,从规划设计到建筑设计都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灾民的高度好评。一年后,灾区按照规划重建完工了,亚东县的主要领导带队来规划院,送来了锦旗“描绘美丽蓝图,规划幸福亚东”。那是他敬业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由于我们工作地点都是山路险峻的高海拔地区,每次出行越野车都要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规划目的地,高原反应接连袭来,在此时,他想到的总是同志们的身体状况,经常将他们身上的负重扛到了自己的身上,他还会让高原反应较严重的同志去休息,自己亲自为他们认真细致地踏勘地形。关心爱护同志已成为他的责任,那是他团队关爱精神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优秀的规划师和领导,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规划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一次慰问家访
2004年初,我刚刚来到市规划院市政所工作,为单位做的第一个贡献是参加了年度的义务献血。4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周六下午,我献血完毕在家休养,忽然门铃响了,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长兔院长来到我家,手里还提着一些营养品。我非常吃惊,当时我与长兔院长认识还不久,他是院级领导,我只不过一名最基层的员工,再说他怎么知道我家住址啊?带着这一丝忐忑和疑惑,我请他坐了下来。未等我开口,长兔院长关切地问起我身体感觉如何,并嘱咐我一定要恢复好身体再回院上班。见我有些不知所措,他解释道偶然听说我刚刚进院就参加了献血,特向人事部门要了我家地址来探望。我顿时心里十分感动,这股浓浓的亲情和关爱是以前从未感受过的。
本文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锴、何宽、夏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