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与建筑设计
Unconsciousness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撰文|冯果川 本文原载于《新建筑》2015年第2期(总第159期)【新观察】栏目
我们的建筑学是以意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设计要在意识领域中推演、呈现、评判、传播等。在人的意识活动中理性又最具权威。理性将建筑设计分割为若干阶段(构思、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深化…)和子项(功能排布、流线设计、平面设计、造型设计…),随着一代代建筑师的这些分割逐渐变得理所当然。建立在这些分割之上的建筑设计程序和方法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设计的结果,固化了以理性和意识为中心的现代建筑学思想体系。
但是仅理性为依据并不能帮助我们透彻地理解人。 特别是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将人类丰富的生活简化为抽象的功能,剔除了感知,情绪,氛围等暧昧模糊元素,建筑压抑着人性。消费社会出现后,建筑开始追寻挑逗人的欲望,但是大量方便使用者的自动机械应用于建筑中,悄然剥夺着使用者的自主权。建筑学的发展变成了建筑自身的表现:夸张的造型,大胆而自由的结构,大量自动机械(自动扶梯、电梯、步道、电动遮阳等等),建筑仿佛拥有了自主意识的机器人,但是里面的使用者却越来越处于被动的状态中,活动被安排,身体被照顾、被搬运等等。所以表面尊重人性的消费时代的建筑其实并没有解放人,而是一种隐匿而深刻异化。
我希望在理性和消费夹击的现实中寻找建筑与人之间的良性关系,这就需要逃逸出理性的算计。于是无意识概念出现在视野中。无意识一词并不是弗洛伊德的发明,但他以无意识为核心对象建立起精神分析学派,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辽阔而且也是充满未知的心理世界,颠覆了我们对自己内在心理的想象,无意识替代了意识成为人自身认识论的基础,无意识展现出人类内在的浩瀚宇宙,理性与之相比像一粒细沙。理性和意识的优势地位从此不再。虽然对无意识研究的时间只有一百来年但是它对人类社会已经显示出强大的阐释力量。例如,拉康将无意识引入到文化领域,将无意识理论推向文化研究的广阔领域同时也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九十年代以来哲学家齐泽克将拉康理论通俗化用以解释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各种现象令人耳目一新。
在建筑上虽然用无意识进行深刻分析的案例并普遍但也不乏案例。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就将拉康的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结合。从他的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概念可以了解到建筑对人们的意识形态作用,比如教堂建筑本身也是教会这一意识形态机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堂的神圣空间氛围及其中的庄严仪式使人们不需要理解教义就能皈依,建筑的力量在于它可以绕过意识直接将意识形态写入人的无意识。福柯对圆形监狱的阐释,所展示的监视的内化和自动化,揭示了权力如何通过空间关系对囚犯的身体的驯服和塑造。福柯并不使用无意识这一概念,福柯使用的术语是令人捉摸不定的身体。更难以捉摸的是德勒兹的身体概念:欲望的机器,无器官体,液体一样不定形的身体…。福柯和德勒兹的身体理论虽然晦涩,但如果将身体的概念与无意识的概念合并理解,这一切就变得明快起来。国内的精神分析派别中的意象疗法中,将人们自由联想中的建筑与其自我认知对应起来,使我们看到人们的内在心理和外部空间的呼应关系,使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建筑空间进行心理疗愈。空间-心理对应关系的一个著名的例子是齐泽克对希区柯克的电影《精神病人》中的男主角的小屋剖面的解读。该建筑幽闭黑暗的地下室对应着本我那被深深压抑的原始欲望,首层是外人可以进入的部分对应着自我这一展示于社会关系中的“我”,二楼则对应着超我,束缚“我”的道德律令,里面恰好放置着母亲的干尸(男主角的超我是内化了的严厉的母亲)。片中母亲尸体的存放位置的变化,揭示出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关联(超我才是淫荡的)。
设计界近些年不少设计师例如深泽直人等,将设计的兴趣转向无意识领域,比如通过观察人们不自觉的习惯或者自发行为,将之转化为空间或产品的设计,使人们无需引导就会自然地使用空间或产品。或者故意不设定明确的功能,引发和刺激使用者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空间的使用模式。可以说,不少设计师希望绕开现代主义的教条和理性的束缚,直接与身体对话,唤醒使用者身体中沉睡的感知和创造力。但是,这些设计师利用的往往只是比较浅层次的无意识,一些内隐记忆等等,所以基于这些浅层次无意识的设计这也就往往停留在小资情调的心灵抚摸。精神分析关注的无意识是深层的动力性的无意识,这些无意识关乎创伤、压抑等等,更关系到主体的命运,这才是比较重要的东西。我希望能在城市、建筑、环境空间的研究中通过精神分析的引入,揭示空间对主体的建构或影响。空间的力量在于它可以绕过人们的意识层面直接将意识形态写入人们的无意识(身体)之中。空间的力量让我们明白意识形态的关键不是意识,是无意识。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领域正是在无意识之中,在主体毫无察觉之处。当下的空间生产将权力、资本与大众的不平等关系转化为空间关系,于是本来将人为的、偶然的、历史性的压迫关系就变成了隐形的、被自然化的、稳定的空间关系。人们通过生活于空间之中,不断地接受着空间秩序和力量影响,进而接受了隐匿其中的意识形态。但是,人行为的能动性也同时在逆向重塑空间,颠覆空间的原初配置和编码。所以面对空间也不必绝望,而是应该努力探寻和掌握关于空间与无意识关系的知识,这是当下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无论是人的欲望还是对人的训诫都在无意识中,也就是说人类压迫与解放的战场都在无意识领域之中。如果不深入无意识之海就不能了解人类自由的真相。
【深圳大学基于无意识的设计课程 】


(深大付永栋同学作业)


(深大梁天吉同学作业)
文章版权归 筑博建筑工作室 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微信编辑: 陈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