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广州骑楼的那些故事
分类
(编号:5)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4-03-22 08:36:45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摘要:珠光路两栋连体骑楼或将消失的新闻事件,再度引起市民对广式骑楼的关注。广州骑楼,记录着广州城成长历史,折射着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
珠光路两栋连体骑楼或将消失的新闻事件,再度引起市民对广式骑楼的关注。广州骑楼,记录着广州城成长历史,折射着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广州的骑楼是广州的一张城市名片,到底广州有多少骑楼?哪里有骑楼?网友@积积_D zik7从2012年就对广州现存骑楼现状做了调查和这两年来的修正,日前他在微博上发布他自己简略制作的“广州骑楼地图”,用不同的色带表示出不同的骑楼保存状况。有意思的是,这张地图标画骑楼街的同时,也勾勒出了广州老城区的道路框架:以老越秀为中心,向西关和东山延伸,再加上所谓“河南地”的同福和南华两路,这也许就是近百年来骑楼为老城留下的城市肌理所在。昨日,南都记者根据这份地图,再次奔赴广州老城各处,整合了一份南都“广州骑楼地图2 .0”。老广们快看看,你记忆中的骑楼街还在吗? “落雨大,水浸街……”数段经典童谣被刻画在西关逢源正街的一块社区小景区墙壁上,这里的麻石街和骑楼街正是这些童谣的诞生地、承载地。骑楼成为老城区的肌理,不只是因为建筑物本身,还有人生活的足迹,骑楼承载的是老广州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德路,一位卖干货的老板娘在骑楼下看报纸。
广州一德路最老骑楼街 古老海味生意兴旺至今
昨日上午,一德路上车水马龙。一场春雨说下就下,原本在路上扛着大包小包的人们下意识地跑到骑楼下,在骑楼下,他们不用愁腾不出手来撑伞,继续扛着大包小包向前走。不一会儿,春雨说停就停,阳光从骑楼柱的空隙中射到廊道上,海味铺的人把干货放在阳光下晒太阳,而自己则靠着骑楼柱看报纸。 说起一德路,有这么一首童谣:“一德路,二沙头,三元里,四牌楼,五仙观,六榕路,七株榕,八旗二马路,九曲巷,十甫路。”在这首以数字排列广州的地名的童谣里,一德路排在了第一。但你知道吗?其实在广州骑楼街的历史上,一德路也是“第一”,因为它是广州最老骑楼街之一。 广州的骑楼是上世纪20年代建起的。一德路原是明清外城的南城墙,1920年拆了筑路,逐渐建成广州最古老的商业骑楼街。据资料记载,当时广州最大的果栏、菜栏、咸鱼栏均集中在一德路南侧,后来海味、干果食杂的批发市场,也都集中在一德路。一德路变身为骑楼街后,“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屐”,使得这里的生意更加兴隆。 “如果落雨,客人担遮(撑伞),雨水就滴湿我D货,如果热头(太阳)猛,无瓦遮头的话客人就唔肯停留。”昨天,一德路经营海味干货的一商铺老板向南都记者大赞骑楼的好处,它挡避了风雨侵袭,也挡避了炎阳照射,可谓是“骑楼骑你头,翻风落雨永无忧”。
文明路与德政南路交界处的骑楼,透着一片春的气息。
大新路 状元坊狮头高挂英气逼人 精美戏服当空招展
南都记者接着来到大新路骑楼街。从清代开始,大新路骑楼街一带,就是广州彩扎行业的集中地,尤以狮头扎作扬名。建国后,各店合并组成中乐器生产合作社,彩扎品种过千种,其中狮头仍占很大比例。如今虽然不能与昔日相比,但大新路上仍有8家以狮子扎作为主业的工艺店,店内从巴掌大小的微型狮到一两米直径的巨狮都有。 进到彩扎店,只见约4米高、直径约1米宽的各种狮头沿天花边上挂着,气势逼人,因为这些狮头挂得高,所以进入店面并无压抑感。南都记者观察发现,骑楼一楼都建有夹层,作为店铺的办公室之用。“骑楼梗系好啦!”浩声醒狮店的掌柜说,二楼用作存放狮头、戏服等货物,骑楼二楼是“骑”在外面廊道之上,所以楼上空间很充裕,也就是说,一楼的空间少了,但二楼可以补回来。 和大新路的彩扎铺一样,人民路上状元坊的戏服店也充分利用骑楼的空间。有着“戏服一条街”美誉的状元坊,自清代康熙年间就享誉国内外,它是当时著名的戏服一条街,也是广东地区最大的广绣集散地,如今,状元坊内密集的戏服作坊基本上看不到了,自老字号“中华戏服厂”倒闭后,现只剩下人民南路状元坊正门左侧的状元坊戏服厂等5家店铺。 状元坊戏服店的员工说,骑楼每层都有各自的用途。如底层是店面,一楼与二楼之间建有夹层,用作办公室。二楼则是车间。有店家将自家店的经典戏服高高撑起,挂在夹层的窗户上。行走在骑楼里的人,经过该店铺就能清楚看到这些戏服。
北京路路口,保护较为完整的骑楼。
海珠区洪德路58号“烧煤煎煮”凉茶 益街坊八十年整
除了狮头、戏服,广府凉茶也是骑楼街的招牌之一。南都记者来到海珠区洪德路58号——耕田公凉茶,这里是连片骑楼内的一间店铺。始创于1934年的耕田公凉茶,至今已有整整80年历史。 现任老板叶女士并非耕田公的后人。据介绍,创始人名叫谢志,早年为了谋生到香港一间凉茶铺打工,学会了“煎焗凉茶”的方法。不久,谢志回广州开凉茶店,并取名为“耕田公”。解放后公私合营,耕田公被归并入国营单位海珠区饮食服务公司,谢志继续经营到去世。1985年,叶女士承包了“耕田公”并经营至今。 “耕田公”至今还保留着熬制凉茶的传统做法——“烧煤煎煮”。每晚7点,叶女士便开始煲凉茶,煲3小时后熄火加盖“焗”一晚上,让茶渣的味道充分渗入茶水中,到第二天早上凉茶就会很入味。南都记者现场看到,雇员将烧尽的煤球夹出来,放上黑色的新煤球继续烧煮。耕田公凉茶具有清热、开胃、消滞的功效。在附近街坊中,口碑很好,很多街坊说从小就是喝着这里的凉茶长大。 古老的凉茶铺和更古老的骑楼融为一体,远近闻名。2012年,它还被评为海珠区不可移动文物。
荔湾恩宁路骑楼底下摆席 叹夜生活食客人气超旺
和其他骑楼街白天的繁忙相比,夜间的恩宁路骑楼底下,人气同样超旺。沿着恩宁路的骑楼一路走过,一些食肆门口摆满了桌椅,几乎座无虚席。这里的餐厅没有华丽的水晶吊灯,也没有洁白无瑕的桌布,有的档口更只是借着瓦数强大的路灯灯光做生意。 而天冷时,恩宁路上连片的炭炉鸡煲羊肉煲生意,似乎成了这一条骑楼街的另一个特色。“室内空间封闭,烧炭炉不安全。”有档主说道,得益于骑楼下开放的空间,才敢烧炭打边炉。
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企盼老四区能保住经典骑楼
本地著名的文物建筑研究与修复专家,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对岭南的骑楼的钟爱有加,他心目中最理想的骑楼街是两边均保留完好,能保存完整的历史风貌。汤国华认为,广州的荔湾、越秀、海珠、东山原老四区,如能各自保住和修复现存比较完好的几段骑楼街,对保护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保育广州骑楼的底线,祈望能实现。 老荔湾:龙津路、恩宁路、第十甫、上下九路、人民南、中路西侧数公里长的环线。 老越秀:中山六路、人民中、南路东侧、长堤大马路、海珠南、中路。 老海珠:洪德路、同福西、同福中、南华西、南华中路。 老东山:万福路、东华西、东华东路、东沙角路
广州本土知名作家梁凤莲:“骑楼的破落已回天乏术”
“骑楼于广州人的两面性,一方面是生存哲学,一方面是生活便利……而骑楼和西关大屋、东山洋房一起,品字形的三条支柱,支撑起中西合璧的广州。”广州本土知名作家,《西关小姐》、《东山大少》的作者梁凤莲,面对南都记者的采访,强调了骑楼的重要性,也从文化角度讲述了骑楼对广州人的文化性影响。 “友人到访如何迎送,北方人可能是‘长亭送别’有个距离,广州人呢,可能就是送出骑楼街以外为止。”梁凤莲用一句很朴素的话,说出骑楼不但是一个建筑物,它还承载着广州人的生活习惯。骑楼进为商,退为居,梁凤莲亦认为骑楼反映了广州人进退有据的生存哲学。梁凤莲认为,骑楼与西关大屋、东山小洋楼是三足鼎立,这三类建筑均代表了中西融合的近代广州文化,大部分建筑都互相参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骑楼的破落已经回天乏术。”梁凤莲为广州动荡的城市命运感到可惜,但她现实地认为,现在还单纯谴责拆骑楼已经不太合理。如何发展利用,像爱群酒店等活用起来的骑楼建筑,还能适应当今社会环境才是向未来看的合理视觉。“你问问有多少广州人还愿意住在骑楼中呢?我相信很少很少……但我希望大家都来关心骑楼!”梁凤莲说。
原文来自:南都网 Nandu.com 南都记者:任磊斌 南都摄影:林宏贤 实习生 孙俊杰 南都采写:南都记者 叶斯茗 郑雨楠 孔小云 任磊斌 杨婷 阮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