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内容来自:徐明(自然人文摄影师)
上一期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是
规划师四处留情,只为让小镇充满更多微笑!
(▲点击阅读)
周一早晨,当小编堵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不知所措、心急火燎的时候,收到老板的微信如下:
木有钱的广告,开森么玩笑,小编是吃素的么...
然而,当小编得知:
这个展览获得了巴黎高等文化艺术管理学院的学术支持,也得到了上海诺?艺站的大力支持。作为展览的联合主办方,诺?艺站给我们赞助了展览场地,并协助我们筹备办展。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一些国际艺术品运输和保险的经费没有得到解决,同时也希望能够筹集到法国艺术家的差旅费用,让她可以来到上海与大家分享她的故事。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大家更关注我们的环境、食品和社会变迁的问题,让人们对当下的问题能有更多的思考。如何创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等你们一起来参与讨论并交换想法。
作为一个崇尚环保的小编,这个时候还有什么理由拒绝!
他们用影像奏起了城市与乡村的交响曲
掠过大西洋东岸的层层麦田、冰冷机器和麻木脸孔,遥望太平洋西岸的断壁残垣、消失弄堂和声声叹息:两名艺术家,两个国家;一个问题,一场展览。
▼摄影师自述
我是徐明,一名自然人文摄影师。
毕加索曾经说过,“在孩子的时候,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成人之后是否仍然能保持艺术家的身份。”其实是不是艺术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仍然关注这个世界。在少年时,世界是我们想要探索的未知,而长大之后世界是事不关己的他人。换言之,我们失去了感知世界的本能。而我对抗这种缺失的方式,是拿起相机观察这个世界。摄影迫使我回到最初的方式来直观地观察这个世界,就像我们少年时那样,执着于每一个疑问,渴求得到自己的答案。
2005年我东渡日本开始职业生涯,曾经记录过许多他国的自然人文。在海外长时间的生活,教会我理解世界的方式,而其最终的归宿,是用来理解自己的“家乡”。这是我的第一场展览,记录的是我剧变中的家乡,我和身处其中的每个人一样,怀揣着失去儿时乐园的惆怅和激荡中的惴惴不安。城市化的洪流中崛起的新世界,是把我们推向文明形态的高峰还是最终的坟墓。我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站在这片土地上,用镜头目送她的下一个章节。
文明的形态或许就是以不同方式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每个时代都是激荡的时代。本次联展的另一方法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与中国相似的社会问题。尽管双方的着眼点不同,城市的拆迁区和农村的工业化是不同的舞台,但我们都面临机械与信息文明带来的趋同化,冷漠化和反人性化的困扰。中法两国的青年摄影师因相似的关注坐在一起,从至微之处出发探讨新世界的走向,试图在“幸福”与“被幸福”之间找到可能的平衡点。

《美丽新世界》中法青年摄影师联展
徐明 XU Ming| 芬妮?勒格洛 Fanny?Legros
2016年10月 上海诺?艺站
展览主办:巴黎 META CRITIK OPERA协会
联合主办:上海诺?艺站H&R Space
展览学术支持:巴黎高等文化艺术管理学院 IESA PARIS
徐明:我和芬妮都是80后摄影师,一个来自法国,一个来自上海,我们从未去过彼此的国家,却在第一眼看到对方的作品时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们从自己成长的土地出发,用摄影镜头思考,质疑中国高速城市化背后的社会问题和法国的环境问题与食品生产现状。我们想做这样一个展览,用摄影作品来进行一场对话。


策展人李恩:这个展览的缘起,是出于对世界的一种追问: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怎样一个世界?做这么一个展览,也是为了交换中法两国青年的看法,以加深两者对彼此国家的理解。

徐明:当我们提到上海,欧洲人会想到什么?上世纪30年代,她曾被西方人认为是“东方巴黎”,是一座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着迷的城市,是无数东西方人向往的神秘梦幻之境。她曾是充斥了咖啡馆、电影院、跑马场、舞女、啤酒、苏打水、雪铁龙汽车、巴黎夏装与瑞士手表的地方,她也曾是这些名词的浓缩:声色犬马、颓废、放纵与摩登。她是这样的多元,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场所,是现代文明在中国最初的试验场。
今天再提到上海,你会想到什么?拔地而起的高楼?还是东方的第二个“纽约”?

Fanny:那么提到法国,你会想到什么呢?艺术、香水与时尚?还是购物与法餐?我听一些亚洲朋友说,法国在她们心里是一个萦绕着浪漫光环,填满了琳琅满目世界最新时髦商品的地方。你可能会想到我们的城市与农村干净整洁,井然有序,你应该不太会想到我们也有食品生产与环境方面的问题。

策展人李恩:近些年来,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是中国非常热门的议题,大家在这方面已经展开了太多的讨论。我们知道,有不少中国艺术家在这个领域里创作,我们提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也会谈到,哦,西方国家是怎么做怎么去处理。然而,我们可能并不太关注欧洲食品环境问题的相关报道,也不是很常见这个领域里的西方当代艺术作品,尤其是摄影。这也是为什么第一次见到Fanny Legros的作品时,我深受触动的原因。
徐明:不同于其他一些女性摄影师,Fanny的视角是中性的,甚至近乎冷酷的,这种充满时空凝滞感的镜头语言,却正是击中我的地方。
Fanny:徐明的作品极具人文情怀。在他的镜头下,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高耸的垃圾堆、空阔的建筑残骸里遗落的日用物品与拆迁区背后鳞次栉比的高楼、政府的标语形成了鲜明对照。他的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
徐明:拆迁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再谈?因为拆迁是整个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缩影,这个缩影里的大部分成分可能并不是积极的。它体现了一种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进程的博弈甚至决裂,也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对环境、文化与政治的较量。当然我们并不是为了一味地去反对城市化而做这个展览,相反,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期望在展览里以更多元的角度呈现内容,对当下的情况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去思考去讨论。

策展人李恩:法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也曾经历了城市化大量吞并农业用地的现象,不同的是,农业的机械化与工业化解放了这部分土地。那么农业机械化与工业化之后,就没有问题了吗?也不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把Fanny和徐明的作品放在一起讨论的原因。他们的作品看上去仿佛毫无关联,其实却有不少共通的地方:他们都提出了对“人性”与“土地”的疑问,反思并批判工业化与全球化给两国带来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同时他们作品都隐约透露出一种怀旧的情绪。
我借用了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作为展览的标题,其英文翻译原句 ---“Brave New World”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Fanny拍摄的法国农村可能更接近小说中的世界,人们安居乐业,而人性逐渐消融于机械化之中。展览的标题其实是个双关语,真正的含义在两位摄影师的作品中得以呈现。
当莎士比亚写下“美丽新世界”这句话,他可能从未想过21世纪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年轻的一代,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中国,都处在对世界的不断追问当中。我们要构建什么样的世界?而这个既不美丽又不新的世界,将来会走向何方?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就可以直接和我们交换想法并支持我们。
▼回报








▼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图,进入众筹网《美丽新世界》中法青年摄影师联展
众筹页面即可支持我们)

▼众筹链接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微信公众号:思景域建筑设计 微信号:sjy_tj
主编微信:houjiaxiu456
微博账号:思景域建筑设计

▲长按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