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3日,由中国市长协会主办、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承办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5)》卷正式发布。本文内容为该报告“论坛篇”的署名文章,感谢报告编制机构给予发布授权并提供资源支持!
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面对中国城乡发展中的复杂的现实问题,城乡规划面临巨大的挑战。
讲到城乡规划,我们要从中国古代城乡一致性与当前的城乡矛盾说起。数千年来,中国社会建立在农村的基础上,农村不仅仅供养城市,而城市的大部分人才都来自农村,本质上城市与乡村并没有真正的文化与制度的差别,经济上也有直接联系,是一元的整体。从秦统一到清末民初,在以郡县制为核心的地方行政制度之下,县成为最基础的治理单元,所谓“郡县治,则天下治”。
鸦片战争之后,城市和乡村之间,沿海和内地之间,渐渐由一体而疏离,但这个时期的社会发展,仍然有一些城乡统筹的实践。例如清末状元张謇,在南通办工厂,经营市政,做了很多事情,所以有人称他建设的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的思想和实践,可以说是“城乡并举”。
费孝通先生一直提倡发展现代化小城镇,复兴农村,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代表了当时一种重要思潮。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乡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不容忽视,在此过程中长期存在“重城轻乡”的思想,为了发展城市而不惜牺牲农村,为了土地开发简单强调征地,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乡村发展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危害。“三农”问题日益严峻,乡村凋敝令人心焦,现在讨论得很多,但是农村到底怎样发展,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方向。对此,我有以下两点思考:
一、要因地制宜采取差别化发展策略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很大差别,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乡关系就大不相同,因此要因地制宜采取差别化发展战略,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对于特大城市地区,促进生产力要素灵活流动和重组,在区域尺度上对特大城市过分集中的功能进行有机疏解,同时要提高中小城市和城镇人口吸纳和服务功能,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大中小城市均衡分布,有序流动,形成一种协调的城乡统一体。对于欠发达地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根据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特色等现实情况,对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创新进行试点。
例如,江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地区,也是传统乡村较为富裕、城镇工业迅速发展的省份。即使如此,江苏的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十分明显,城乡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差距较大。江苏省省委、省政府明确对村庄环境开展整治计划,制定乡村环境建设行动计划,促进面向乡村复兴的村庄环境整治,经过几年的整治,70%实现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三分之一的县市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处理。
二、以综合系统的方法应对城乡统筹的复杂性
城乡统筹是极具复杂性的问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类要素交缠一起,如何统筹非常复杂。研究复杂问题往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专门问题入手,不断深化,得到结论;另一种是综合整体思考问题,得到结论。后者是比较困难的,也是我们所提倡的“人居环境科学”一直以来的追求。“三规合一”“一张蓝图干到底”就是统筹的具体化。2015年9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构建以空间整治、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即整合目前各部分分头编制的各类空间规划,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这是将各项建设在空间上融为一体的途径,对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以统筹之道整合各类规划,建立新的城乡空间体系与秩序。
一般理解城市设计为空间规划。早在1984年,我曾著文《城市设计是提高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质量的重要途径》。当今我国建筑界提倡重视城市设计,从空间规划的角度出发扩充其理念,从邻里、城市、大都市、城市群到整个区域,甚至跨国境,从物质环境扩展到社会空间,这在学术领域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概念的扩大可以依据联合国人居署“人居三”文件:“城市和空间规划与设计”(Urban and Spatial Planning and Design)。我个人认为,应将城市空间理论和中国传统设计理论结合起来,根据大自然的环境和人文环境,发展地方文化,扩大城市设计,推进城乡规划。
(作者: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2015年10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在中国工程院举办2015年度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协同发展”。本文系根据作者在论坛上的发言改写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