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山西2015《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利用条例》,推进“古建筑认领”
分类
(编号:125)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4-03-22 00:53:25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近日,山西在全国率先将“古建筑认领”法规列入山西地方立法五年规划项目,预计2015年将出台中国首个省级“古建筑认领”法规《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利用条例》。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历史建筑、古城的保护走向萧条、商业开发的两个极端,不少业内人士反思、探寻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的新路径。文物大省山西的“认领”做法或成为保护、再利用的一次有益尝试。
反思:“保护不够”和“利用不当”
山西古建筑数量居全国之首,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历史纪念建筑及石窟寺总数多达18418处。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资金,当地在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山西省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处长许高哲称,近些年,虽然国家和山西投入了近20亿元对有重大价值和影响的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但由于数量众多,这些资金仍然捉襟见肘。得到修缮保护的古建筑仅占总量的0.5%,而73%以上的古建筑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 迫于无奈,山西将社会力量引入古建筑的保护之中,对其进行“引领”,希望给古建筑找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湾”。 资金,是延续古建筑风貌、传承历史文脉的基本保障。但是如果过于依靠金钱,进行过度商业化开发,古城、古建筑的风貌也会变得面目全非。 以风景秀丽著称的江南水乡西塘,近些来遭到商业开发的蚕食,镇中不少历经风雨的老房屋门前支起了简易棚,开起了大排档,餐桌随便摆在河道边上,古镇原有的清雅、幽静的风韵荡然无存,还埋下了一个个消防安全隐患。 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原山西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柴泽俊认为,商业开发带来的建设性破坏,不亚于地震、火灾,不仅改变了古城、古建筑的原本面貌,还破坏了其整体环境。 环境破坏可以人为修复。但是,历经岁月冲刷、积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建筑,依附历史事件,一砖一瓦都拥有历史的价值,一旦破坏,其价值也就永远消失了。
样本:港澳的“活化模式”
昔日,散落民间、线条优美、古朴大方的历史建筑,如今或衰落荒废,或蒙上商业的“灰尘”。命运多舛的古建筑,如何能在千百年后重焕新彩? 香港、澳门等地在古建筑再利用方面,已经前行一步,为人们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样本。 地处香港九龙旺角繁华地段的“雷生春”是“当地活化”的一大标本。这座有着80余年历史、已弃用近20年的雷氏私家住宅,历经4年“活化”,成为保留原有风貌的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诊室。这个“活化”项目以竞标形式进行,从32家非营利投标机构中胜出的浸会大学,只需要付给政府1港元的租金。 为了保护这座老建筑,里面所有需使用的旧门窗一律加装了新门窗,旧门窗仅做展示用。浸会大学哪怕要在墙上钉个钉子,都要先向政府古物古迹办事处提交申请。 引入民间“活水”,既保护了历史文化建筑,又节省了财政支出,成为香港古建筑“活化”的一大特点。而澳门在为古建筑功能置换、额外增值方面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文化财产厅厅长张鹊桥在谈及澳门“文物活化”的方式时表示,澳门为原本功能已经荒废的文物植入新功能,让文物焕发新生,如澳门博物馆和圣地亚哥酒店就是利用昔日的军事炮台“活化”而成;此外,对需要维持原功能的文物注入额外的合适功能,进一步增加文物的价值。例如澳门的标志性建筑――大三巴,除了作为遗址被保存外,还作为艺术演出的场所,举办音乐会、巡游演出等。“这些合适的新形式,充满新意,吸引社会大众多次到访,文物也不至于变成单纯的静态展示,社会效益得到持续增长。”张鹊桥说道。 合理利用与保护古建筑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古建筑只有更好地为大众所用,才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保护。
探索:新功能符合古建“气质”
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建筑遗产再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其过程的复杂性。目前,能否对这些“活化石”建筑进行高质量的再利用,是实现古建筑“重生”的关键因素。 张鹊桥表示,古建筑再利用的过程中,其物质空间以及古建的性格特质等非物质因素均会为其再利用带来一定的制约,不是所有的新功能都能适合被置于的古建筑之中。因此,古建筑在保护之时,必须做到新功能、新用途与古建筑气质上的一致,进而提升古建筑的现实价值。 与此同时,古建筑再利用时应当注意新功能的注入对古建筑保护产生的影响。新功能总会对承载着文物价值的硬件载体提出改造要求,稍有不慎,古建筑的价值将会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其在利用之时应当避免对古建筑的再次伤害。 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谈及建筑遗产再利用时曾强调,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根本原则。利用的时候,要注意从内容、形式上彰显建筑文化遗产的内涵,突出时代和地域的文化元素。无论何种形式的利用,都不能违背公民教育的准则和社会道德的底线。“活化”是为历史建筑寻找新的生命、新的用途,其没有一尘不变的固定模式。用创新的方法予以善用,将使之成为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地标。 原文来自: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