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一直在网上围观北京海淀区的著名学区房“世纪城”的停车引发的争斗,看到业主们为了路边停车和社区发生冲突,心中五味杂陈。
拥有人大附小的世纪城,堪称京城“第一学区房”。对此,虽然可能会有个别群众前来叫板,但相信大家总体上还是心服口服的。不过,除此之外,世纪城还有一个让人心服口服、雄冠帝都的特点:它是北京停车问题最为严重的居住区,据我所知,没有之一。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和停车需求的增长,世纪城的停车方式历经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地库停车。地库收费,所以大家的首选还是在路边免费停。即便如此,地库可怜的停车容量,也早早被汹涌的停车需求吞没。
第二阶段,无限制路边免费停车。由于免费,迅速饱和。当大家开始使用世纪城所独有的“横七竖八”式路边停车秘籍,并窃喜终于在市政道路上觅得免费停车的一席之地时,也意味着开启了不定期被喊去挪车的悲惨人生。
第三阶段,有限制路边免费停车。需求不断增加,“横七竖八”式路边停车对世纪城及其周边地区交通的阻碍,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世纪城京城名校人大附小接送学生的家长,甚至会将车停在行车道当中,挥一挥手,只留下车后一众目瞪口呆的司机无奈的叹息,并将西四环四海桥迅速添加到北京拥堵的红色主路路段之中。世纪城通过逐步加装道路隔离护栏,试图约束“横七竖八”式路边停车。不过,尽管加装的护栏眼花缭乱到足以让司机迷路的程度,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项措施除了大幅提升停车技艺、油耗和时耗,积累业主们的怨气外,似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第四阶段,路边收费停车。是可忍,孰不可忍。在长期的放任和管理的失据后,世纪城开始通过路边画线和停车收费,终结免费停车时代。
冲突终于爆发了。业主们拆除护栏,抗议停车收费。世纪城成为北京首个因停车饱和而爆发问题的居住区。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UCLA大学有位研究交通的Shoup教授,老爷子是美国交通界的权威。他有部名为《昂贵的免费停车》的著作,对美国免费的路边停车政策大加鞭挞,在美国影响很大。我们当时对此不以为意,现在看来,它竟然早就刻画了类似世纪城这样的停车冲突的轨迹。我相信,随着城市化发展,我国今后的城市问题可能逐步凸显,而世纪城的停车问题也将成为分析、应对我国城市问题的一个重要样本。
看到大家在微信中你来我往,各抒己见,更觉得此事愈发复杂纷繁,回想自己所住小区的停车乱象,竟也有不少感触想要和同道分享,且有不吐而不快之感。

越聚越多的业主们(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家住世纪城)
回忆自己当年买车后兴奋之余,绕着三环路一路开行,顿觉惠风之和畅、世间之美好无以伦比,倒从来也没有觉得停车是个问题。只觉得有了车,好像自己主宰了生活,郊游、下馆、看表演各种诱增型消费不一而足,出行半径空前扩大,对北京之大的认识也愈发深刻,想来很多车主都会有差不多的美好记忆。
好景不长,美好记忆随着堵车加剧和停车难不断褪色。
时至今日,眼看着一个个小区因停车而逐渐沦落、衰败。即便房价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上涨,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想想大半夜、一大早物业敲门让挪车的经历,想必很多人都会悲从心来,当时为啥就没买个车位呢?(有的老小区是不能)

世纪城周边路段的护栏
然而,回想当年,我们中有几个人预料到了北京的汽车保有量会如此上涨,汽车产业发展如此迅猛,汽车走入寻常家庭如此之快?以至于大街上做生意的纷纷买京牌的车?小年轻们甫一工作就会果断买车?汽车保有量竟然涨到北京不得不出台限购政策的境地。而又有谁会预见到,当时1:0.7的车位配比以如此“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就不够用了,以至于停车竟然逐渐成了个令人如此头疼的事,每天回家还得为此焦虑?
当然,如果你是个了解北京的人,你也会知道,政府为这事儿其实操了不少心,包括想方设法建设地铁,直到让北京成为世界上地铁线路最长的城市。即便如此,也仅仅是艰难地保住了公交出行30%的份额,和东京、香港等80%以上的比例相差甚远。习惯了开车的市民们根本停不下来:上下班开车,接送孩子开车,亲戚串门开车,休闲活动开车,最后连门口买个菜开车也成了刚需啊……
再说停车收费政策,从无到有,从一刀切到分区分地段,不可谓不努力,可最后却走了样。本来按时收费政策一出、一划线,大家该怎么交钱怎么交钱,停车成本上来了,肯定会有人知难而退,放弃私车,转投公交。
可是,有些人偏偏很聪明,收费可以商量着来:路边停车包月300,挺便宜,停车的、收费的大家互惠互利、心照不宣;停车不要票,便宜点,这事儿我们都懂;呼吁了多少年的车位纳入统一管理,到现在还依然有公司在人行道上画着停车线乱收钱。我认为非不知也,实不为也。其实,你看CBD的很多白领们早就放弃开车了,那是绝对是因为人家那停车管理的好啊!
回想当年,也曾出台过有停车位才能买车的政策先例,但是因为车位本身就是笔糊涂账,根本不落地,交1700元每个人都可以到车管所开个证明,好好的政策最后变成了明目张胆的寻租,到最后索性就消失了。政府也曾琢磨过停车咪表,路边还建了一批,可是眼看风吹雨打多少年,不见用过。中日友好医院有用的,但你不办卡还不让你停……整个一个大爷型的粗放管理,如何管得好?

世纪城业主动手拆隔离带(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家住世纪城)
有些人偏偏又很能忍,似乎都理解谁哪天着急了还能不乱停?开始停一排,然后挡着停。慢慢我们就习惯了挡别人随后去挪车,被挡了打电话叫人挪车,习惯了就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殊不知,结果是大家都不好。同时,很多小区地下车位成了稀缺资源,价格一路上涨,动手晚了想买也没了勇气和决心。
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路边停车也总有停到不能停的时候。不幸的是,世纪城成了北京停车问题最先到达饱和点、引爆点的小区,相信还会有更多北京、全国的小区不断地加入到这个阵营。所以这看似是小事,但却颇具代表性。

拆除后留下的护栏(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家住世纪城)
当然,业主们动手拆隔离带,也怀着满腔的不平和愤懑,认为这是政府不作为:既然没那么多车位,干嘛让大家都买车?让我们买车,你又没建那么多配建车位,那就得默许我们想办法停车。当然这逻辑其实也未必是对的,但听起来挺有理的……可不管怎么停车,你总不能妨碍市政道路使用吧,万一哪着火了,消防车怎么过去?所以,市政府其实管的太晚了,一开始就该严格管理,让停车的人不再有非分之想,一开始就知道没车位不能买车。从这点来看,市政府的作为太晚了。

世纪城周边路段
回想起来,当时有些专家讲的“限制使用不限制拥有”的交通政策就有点扯,他们在迎合了中央要全力发展汽车产业的政策的同时,却忽略了机动车增长后停车的实际问题,严重高估了北京停车管理的实际水平。你是可以拥有,但总不能把车揣在兜儿里吧,它是要占地儿的。
如果停车问题管不好,还是严格执行有车位买车的政策吧。因此,交通管理尤其是停车管理的思路确实需要改变:
首先,应当通过停车位管理实现市场化的机动车控制。
停车问题越演越烈,窃以为主要还是政府一开始水平低下,管理不当,同样是特大城市,怎不见上海有此问题。东京的地比我们小,车还比我们多,人家的法宝就是提高停车成本。中心区不光贵,还限时。
北京市素来喜欢用行政措施,而不擅长市场手段。而政策又左摇右摆,阴晴不定。你限号,逼着大家买两辆车、三辆车。你一边又要支持汽车产业,一边说限购,你越限购,它越是稀缺资源,最后逼着大家在最后一周买了半年的车。
其实,归根结底,最好的办法还是用停车管理来控制车辆增长,抓住了停车问题,才是抓住了机动车健康发展的七吋。健全了收费停车,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还想买车,大家自己都会算账的。小区建设也没必要惯着业主,以停车为导向,继续破坏可怜的慢行交通环境。最好的办法就是人车分流,车位限定了,人车分开了,怎么都好办。
其次,咱造一辆车如果还不如人家造一台手机挣钱多,咱汽车产业还是好好琢磨琢磨怎么升级调整吧,不要老拿发展汽车产业发展说事了。
日本用了25年、韩国用了20年都把汽车大量出口国外了,咱的企业如果还老想着靠一女多嫁挣中国人的钱就不对了,能不能提高点技术含量?况且现在这汹涌的车流不光在侵蚀着大城市的环境,也在破坏者乡村地区的青山绿水......赶紧管管这些钢铁野兽吧!方法其实也很简单,提高造车标准,对自己狠一点,这样我们的车也更容易进入欧美市场,而不是廉价抢占农村市场。
回头来看,世纪城事已至此,也不是全无解决之路。以一个专业规划人员的视角,笔者建议如下解决之方法:
1.全面推广电脑计费,严格停车收费管理。
乱停车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市政道路行车和消防安全,不得不管,早管好于晚管。应当杜绝私下交易,“免费搭车”,必须严格计价收费,用市场方法控制机动车需求,大家琢磨停车的这聪明劲,不用傻瓜一样的电脑你还真管不住。而且光罚200元对于有些人一点儿不肉疼,最好提高罚款额度、罚分、拖车,驾照回炉等手段一并招呼,快速提高交通意识。(注:当年东京一次罚900元,咱别光房价向人家看齐,管理也应该看齐)。
2.严格管理城市停车位,控制总量,创造良好慢行环境。
根据道路管理和消防要求设置车位,不能随意划线,随便收费。无编号的即乱收费,可以随时举报并提供丰厚奖励。既不能把私车当成唐僧,也不能把小汽车当上帝。不要因为想收费进而需要停车位就挤占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从而导致城市交通环境尤其是步行环境的恶化。毕竟这是个恶性循环,没有好的交通环境,家长们都不敢让小朋友们自己背书包去上学,只能开车送了。
再说了,没有某些公司这么乱划线,乱收费,也没有那么多老百姓有信心乱买车。小汽车早已被证明是一种对交通资源占有欲壑难填的交通方式,这些路边停车清走了,还能增加公交车道,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君不看上海的小巷子里大公交照跑不误,凭啥北京的小轿车可以满世界横行霸道?
3.改变交通观念,从小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对官员们的教育。
中小学增加交通课,停车管理教育。引导大家习惯走路、骑车,习惯健康和环保的交通方式。北京的领导大人们,请你们学学伦敦、纽约市长,出来骑骑车、挤挤地铁吧(一定要在高峰时间去天通苑等等地铁哦)!别整天坐在你们的公车里嫌哪哪车多人多,你们出来走几步,就知道地铁、公交多不方便了,别就拿那点公里数忽悠人。你说建了世界最长的地铁线,但服务水平还差的挺远呢(如300米步行站点覆盖率有上海高吗?比东京差多远?)。
要想让大家改变交通方式,也是需要你们出来做个表率!拥堵费的事儿建议还是先别琢磨,只要把停车问题管理好了,就没拥堵了。你就是收,你也挡不住那些往三环里“跑部钱进”的主儿。你要一心想收,就只能让人觉得是想靠这敛钱了。
4.广泛推广公共自行车,增加环保出行。
学学杭州吧,看看人家的公共自行车多方便。住建部门口2008年奥运时用来撑场子的公共自行车都快锈烂了,也没见几个人用…..
5.对于那些不自觉、比较可怜的没了原来路边乱停车位的老百姓,我觉得有两条路可以走。
现在滴滴快车、优步还有市场,赶紧把车租给那些外地想来北京挣钱的兄弟们,一年好歹有5、6万,自己就改公交、自行车吧!周末实在想用,就租辆车,也不贵;其次,另找个远点的地方停停吧,停到家门口是好,当它不现实的时候,退而求其次还是可以的。但是,不论怎么停,你也应该停在车位里。
6. 对于政府而言,依法处置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也是必须的。
但这后面显示出来的停车难的问题还必须亡羊补牢。小区及城市立体车位、半地下车位等、机关单位停车分时利用等、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增加车位还是必须的。
还有一些事情是和机动车的管理相关的,如近期一直在积极推动的教育资源均等化问题。这是就近入学的前提,也是减少部分不必要的机动车出行的前提,车很多时候是孩子上下学的保障。同样,教育资源均等化了,房价也不会因为学区有过多的级差,换房更容易些,住得近了,机动车出行也会降低。

世纪城周边路段现状
最后补充一句,世纪城的事说简单还是比较简单,因为它毕竟是业主占用了市政道路停车,这事论理清清楚楚。最麻烦的还是小区里面的停车的问题,那是不属于市政管理的,是小区里业主的公共事务,这个说来就更复杂些了……
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最有理想的规划师在想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
我们是来自中国两岸四地规划工作一线的青年规划师,我们认为规划师应当心怀理想。我们强调原创,提供独立思考的专业平台和催化创新思想的熔炉。
我们崇尚硅谷马车轮酒吧的“非正式交流氛围”,它曾是硅谷奇迹最神秘的催化剂。我们营造规划行业的非正式交流广场--U-AGORA,希望在这个广场上远瞻前沿,近接地气,呼应时代。
我们真诚期待你的参与。欢迎投稿,参加或发起活动。我们的微信号:chinayouthplanner;邮箱:chinayouthunion15@163.com;联系人:屈先生13611052671。同时敬请关注官方微博: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