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侯仁之:“北京真的不该拆城墙”
分类
(编号:2)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3-10-27 18:39:46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侯仁之,祖籍山东恩县,生于河北枣强。但写在他102年生命中的城市,却是北京。10月22日,历史地理学巨擘侯仁之驾鹤西去,于学界,失去的是一代泰斗,于北京,失去的则是一个世纪的知音。 侯先生身份多元,学术领域也颇为广阔,建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城市规划等等。但终其一生,他的角色都和一座城市——北京,紧密相连。 他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北京史巨擘”,用双脚踏勘出北京的河湖水系,找寻这个城市在历朝历代的地理位置,唤起了这座面貌日益模糊的现代都市丰沛的历史记忆。他也为北京老城建筑的保护奔走疾呼,为一再消逝的城墙、胡同伤神焦急。 他称自己对于北京的感情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 印象 和蔼、亲切,是很多人对侯仁之的印象。在王军眼中,侯先生没有任何大学者的架子,就是一个特别亲切的老爷爷,“他说话总是很动感情,掏心掏肺的,是一个非常淳朴、热情的人。”每次王军离开侯仁之家时,老先生都要送到门口,一直到客人的背影消失在视线中,他才会转身回去。 1 结缘北京 黄昏中的正阳门 1931年初秋,20岁的侯仁之从山东的德州博文中学转至通县潞河中学就读。那是他第一次来到北京。走出前门火车站的时候正是黄昏,在拥挤的人群中,他一眼便看到了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和浑厚的城墙。侯仁之为之一振,多年后,他写道:“一瞬之间,我好像忽然感到一种历史的真实。从那时起,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就埋藏在我的心田之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对北京这座古城的城墙和城门,怀有某种亲切之感,是它启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把我引进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科学殿堂。”他与北京城的缘分自此开始。 1932年,侯仁之因深受顾颉刚宣传抗日的文章影响,放弃学医,转攻历史,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城记》作者王军还记得侯先生谈起顾颉刚文章时的情形,“他说那篇文章对他影响很深,当时他看到中国就要被人瓜分,心里特别着急。他们那一代人对于中国的灾难总有着切肤之痛,也许正是这种疼痛变成了他成为伟大学者的动力。” 1936年夏,侯仁之大学毕业,留校继续攻读硕士。但第二年便爆发卢沟桥事变,日寇占领北平,积极宣传抗日的顾颉刚被迫逃亡,侯仁之转投洪业门下。其时,侯仁之的兴趣已从历史学转向地理学,老师洪业发现了这一点,他给予侯仁之积极的支持,并建议他去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地理学。 然而由于欧洲战争爆发,侯仁之的利物浦大学的求学之路,直到1946年才得以成行。1946年8月,他前往利物浦大学,投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门下,并由此正式迈进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领域。三年后,侯仁之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而他写的论文正是《北平的历史地理》。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天,侯仁之回到北京,继续他与北京的深厚缘分。他先是在燕京大学任教,后成为北大副教务长,兼任地质地理系主任。他开始全面研究北京城的历史地理:北京城市水源、古代交通道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旧城改造等等。 2 发掘北京 挖出北京人不知道的历史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王南看来,侯仁之对北京城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贡献,就是梳理清楚了北京城市史的发展脉络。“侯先生通过水系、地理、考古文献等多方面的证据,基本上确定了各个历史时期北京城的位置。北京最早是西周的蓟城,可是关于蓟城的具体位置,连古代人都搞错了,他们以为元大都土城就是蓟城遗址,但侯先生通过《水经注》的文献,以及对河湖水系地理位置变迁的研究,断定蓟城实际位于广安门一带,这是非常大的贡献。” 王南认为对北京城历史的探究有着非要重要的意义。“以西方同样历史悠久的城市罗马为例,如果你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上徘徊,经常会碰到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的遗迹。这其实就是他们城市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功绩,他们把这些遗迹发掘出来,清晰地展示在那里,于是整个城市就像一本史书,从中你可以看到今天的人类文明是怎么一步步得来的,过去创造了什么辉煌,今天又该如何继承。” 可多数当下生活在北京的人却不知道北京曾经深厚的历史。侯仁之做的工作正是把更古老的北京发掘、呈现出来。“西城区广安门二环路沿线有一个北京建城纪念柱,旁边有侯先生写的序文,看到这个青铜的纪念,你便知道这座城市起源于此。”王南说。 王南觉得侯仁之的很多发现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宣传、重视。“我们现在都向往西方的城市文明。但当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见到元大都,崇拜得五体投地,他回去宣传,引起了整个西方世界对东方的崇拜和兴趣。这就是北京曾经的城市文化,这种文化引起西方人的震撼,却不为我们当下人所知了。” “侯先生谈金中都、元大都,貌似是在说历史,其实是在梳理整个中国的文化版图,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3 保护北京 “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 侯仁之在发掘、研究北京城历史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北京古城的保护。上世纪90年代初,王军在《北京地图集》的新闻发布会上第一次见到了侯仁之。当时侯先生将书翻到印有北京城门的那页,激动地说:“《北京地图集》能够将北京被拆毁的城门印出来,这事真的特别好。”会后,王军跑去采访侯仁之,侯仁之对他说:“真的不应该拆城墙,北京是人类在地球表面上最伟大的工程,这个工程在西方学者看来是里程碑,是文明的顶峰,我们一定要爱护。” 也是在侯仁之的保护下,“北京最初的生命印记”——莲花池才得以保存。20世纪80年代,曾任铁道部部长的万里给侯仁之打来一个电话说,有方案建议占用莲花池,建设北京西站。侯仁之一听就说这绝对不行。他认为莲花池和北京城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北京城起源的蓟城就是靠着莲花池这个水源才得以存在,没有莲花池也就没有北京城。尽管它作为水源的作用已经消失,但抹杀这样一个镌刻着历史的遗迹,就是抹杀过去。 最终,在侯仁之的呼吁、奔走下,西站向东挪移了100米,莲花池得以保存。之后,侯仁之得到一个机会向北京市委领导讲述北京城的历史。侯仁之将演讲的题目定为《从莲花池到后门桥》,八十多岁的他亲自去莲花池和后门桥考察,准备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讲座中他再次指出莲花池对于北京城成长的意义,也强调了中轴线作为北京历史见证者的地位,希望可以对莲花池和后门桥的遗址进行修复。他的建议最终得到了采纳。 但侯仁之保护古城的工作也曾遭遇不少挫折。1998年侯仁之和一些学者呼吁保护美术馆后街22号四合院。不过在坚持了两年后,四合院还是在2000年被拆掉了。王军说遇到这种情况,侯仁之总是很焦虑,“对于北京城我觉得他真的尽到了他的责任。” 侯仁之的一生其实颇为坎坷,年轻时曾因参加抗日运动而被捕入狱,“文革”十年又被批斗、挨打、游街、劳改,历经磨难。但老人却以平和之心面对一切,他曾对一生做过一个简单的总结:少年飘零,青年动荡,中年跌宕,老而弥坚。 回顾自己的人生,他说“平生最爱夕阳晚,坐听涛声到黄昏”。 文章来自:
新京报
,采写/新京报记者 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