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F】西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思路与西安实践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7-08 22:43:51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蓝字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是遏制城市盲目扩张、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现阶段我国东部试点城市已形成一
套较为成熟的划定思路,但相对于西部城市的借鉴意义有限。作者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龙小凤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副所长
白娟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总工程师
孙衍龙
在《规划师》2016年第6期撰文,
本文从西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入手,提出适合
本区域特点的划定思路,并以西安为例阐述划定的技术路线,以期为西部地区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提供参考。
西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遇到的问题
划到哪?
开发边界划定首先要解决刚性底线
问题。与东部城市相比,西部城市生态
保育任务重,发展限制要素多。首先,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也是国家重要资源的战略接续地(表2)。
按照国家《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
略的若干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
划》、《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
2020年)》和《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
划 (2013—2020 年 )》等规划要求,加
强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对保障
国家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此外,西部城市在积极探索城市空
间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大多面临诸如土
地、矿产、水与历史文化等资源的多重
保护压力。以西安为例,市域内秦岭山
脉、八条水系及湖泊水域、大遗址及文
保单位、台地塬坡和基本农田等底线控
制要素约占市域面积的85%以上 (北
京约占77%,南京约占73%,上海约
占64%),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西安
市域内遗址分布密集,尤其在城区周边
分布有汉长安城遗址、周丰镐遗址与秦
始皇陵等大遗址,全市遗址及周边建设
控制区面积超过200km
2
。因此,在城
市开发边界划定中,西部城市不能简单
拷贝东部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
而是需要在考虑各种因素影响的条件下,
通过统筹各类不可再生资源,框定城市
不可触碰的底线,体现城市空间特色。
这将是西部城市划定开发边界面临的首
要问题。
怎么划?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与城镇化发展速
度密切相关。与东部城市相比,西部城
市的城镇化水平普遍偏低(图3)。通过
总结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可
以看出,城市化率在70%以上的城市,
其发展以存量优化为主;而城市化率在
30%~70%、以增量发展为主的城市,
其主要特点是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城镇
化水平不断提升
。
西部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远滞后于东
部地区,尚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城市空间呈现出有序增长和无序扩张相
互并存的态势。以西安为例,根据《西
安城市总体规划 (2008 年—2020 年 )
评估报告》可以看出,自该总规批复以来,
在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
略背景下,西安的城市发展尚处于适当
增量发展阶段,市域城市建设用地年均
增量为20~25km2
。因此,在开发边
界划定中,与东部城市以严格控制用地
扩张、存量挖潜为主的技术思路不同,
西部城市不仅不能以“一根线”限制住
城市的发展,相反地,还要充分考虑未
来城市快速发展对空间拓展的诉求,综
合考虑城市增长压力与潜在增长偏离等
要素,给城市发展的惯性留足弹性,要
用“一根线”来科学引导城市空间拓展,
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思路。
怎么控?
目前根据各方面研究,开发边界控
制采用刚弹相济的方法已形成初步共识:
城市底线要素需要刚性控制,建设用地
控制线允许弹性调整。但各地的实践对
于弹性却有各自不同的认知:厦门设置
包括生态红线和生态缓冲区两部分在内
的生态控制线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
分别作为生态空间和城市空间的界线。
生态控制区内现状建设用地将采取多种
方式逐步清退,生态缓冲区作为远景的
城市发展空间;武汉将生态红线和开发
边界之间的区域作为城市开发边界维护
与调整的弹性空间,也是远期发展的备
用空间。与东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密集的
特征相比,西部地区城市群发育水平低,
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首位度极高,城市
空间往往呈现出中心城市独大、外围组
团发展缓慢或者盲目发展的特征。以西
安为例,其中心城区现状人口规模约为
400万人,是最大的外围组团临潼的7
倍。因此,在开发边界划定中,中心城
区怎么控?外围组团怎么弹性调整?在
底线思维的前提下,需要研究内外有别、
有主有次的控制思路和方法,以有效引
导城市空间的科学发展。
怎么管?
相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受到政
策影响,城市管理先行先试,管理体系
相对完善、管理数据平台基础较为扎实。
在14个开发边界划定试点城市中,东、
中部的上海、厦门、深圳及武汉等城市
的规划、国土部门早已合并,审批管理
对接充分,而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
平台,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打下了
坚实基础。以厦门为例,2014年初启动
“多规合一”工作,形成了“一张图、
一个平台、一张表和一套机制”的“四
个一”的工作成果
。
与东部城市不同,西部城市大多规
划部门、国土部门长期分立,“规划打架”
现象较为严重,缺乏统一的技术管理平
台。以西安为例,由于历史原因,其规划、
国土部门各自为政,协调不畅:正在执
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仅
在规划年限、基期年、数据来源与坐标
体系等基础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
城市空间利用的重点、发展方向等控制
内容方面也存在很多不同,体现在“两规”
图斑存在近200km2
的差异。因此,在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中,针对 “多规融合”
底子薄的问题,如何在短期内形成空间
秩序发展共识、搭建统一的管控平台,
并将城市开发边界法定化,实现有效控
制,将是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能否落地的
关键。
西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思路
1.
保底线—解决“划到哪”的
问题
(1)在全域范围内科学统筹各类底线
要素。
首先,选取出影响城市发展的多元
要素,对山塬林地、河湖水系、历史遗存、
基本农田与矿产等各类城市资源及地质
灾害、地裂缝等底线要素进行叠合,通
过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确定可建设用
地与非建设用地范围;其次,将各类空
间规划的核心管控要素及管控范围进行
统筹合一,形成各类规划空间“发展秩序”
共识,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空间;最后,
叠加前两种结果,以“底线+红线”划
定城市空间发展中不可触及的“禁区”,
并以此倒逼城市可发展空间的范围,确
定城市开发边界允许落定的空间范畴。
(2)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引导空间有序
发展。
为进一步体现城市开发边界是在尊
重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空间的
有序引导,同时考虑西部城市城镇化水
平低的因素,明确以城市总体规划所确
定的空间结构体系为基础,以疏解中心
城区职能、鼓励外围区域发展为目标,
对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进行分功能、分
类别的差异化引导,解决城市开发边界
“划到哪”的问题。
2.
明路线—解决“怎么划”的
问题
(1) 科学预测规模。
通过各类承载力评价和经济发展预
测,在现状发展规模的基础上预估规模
增速,形成“量化”基础,以城市相关
法定规划所确定的规划期限为近期,结
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规划时限,将未
来 5 ~ 10 年确定为远期,科学确定城市
发展近、远期规模。
(2) 拟合“多规”图斑。
图斑拟合作为划定工作的基础,对
城规和土规的现状、规划等空间多重因
素进行梳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采用
就“大”原则,整合各类法定规划的已
建、已批项目,拟合出“统筹多规”平台,
形成城市开发边界的初步框架。
(3) 分类别管控。
根据城市自身特点,以解决主要矛
盾为出发点,采用分层次、分区域的方
式进行管控。分层次,即在管控的层级
上采用先城区、后村镇的方式;分区域,
即对中心城区“发展到哪”进行控制,
遏制其无序蔓延,而对外围组团“在哪
儿发展”进行引导,引导其科学发展。
3.
呈“双线(限)”—解决“怎么控”
的问题
现阶段,西部地区城市空间的发展
不仅存在强烈的扩张性,还因受到大事
件、突发事件的影响而使得空间发展具
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城市开发
边界的具体划定中,为促进具有长期稳
定性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需强化“双
线”和“双限”的双引导模式(图4):
一方面,对中心城区进行“双限”,即
对 “形(城市开发边界)”与“量”(发
展规模)进行双重刚性控制;另一方面,
对外围组团进行“双线”控制,“双线”
即优先发展边界(虚线)和拓展发展边
界(实线),两线范围内刚(发展规模)
弹(弹性空间)相济,解决“怎么控”
的问题。
4.
守界线—解决“怎么管”的
问题
面对城市开发边界在部颁标准及其
规范中尚未法定化的现实,要能真正实
现 “落得实、管得住”,一方面需要以“协
同规划”为原则,统筹“多规”核心要素,
制定空间管控政策和建立有效的数据平
台,保证规划编制和实施主体达成共识
并共同守护界线;另一方面要结合相关
规划,将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成果进行法
定化,同时不能忽视市场主体的不确定
性,在法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估、
修改机制,增强实效性,解决“怎么管”
的问题。
西安城市开发边界的
划定实践
01
保山护水,控制底线
西安南依秦岭,北临渭河,远望北
山,自然资源禀赋突出,城市发展过程
中“天人合一”理念贯彻始终,自然生
态环境与城市空间有机共生,形成了“背
山面水、八水绕城”及“山、水、塬、田、
城”传统山水城市格局特色,并延续至今。
绵延不断的城市发展史和昔日的繁华盛
世,给西安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
遗产和人文自然资源 ( 图 5)。
西安城市开发边界划定首先明确
“哪里不能发展”,也就是“划到哪”
的问题,要妥善处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
境保护的关系。西安刚性底线的划定是
以注重保护西安特色的山水格局和历史
遗存为基本思路,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依托西安水系、山塬和大遗址等生态空
间资源,对市域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
通过植被覆盖、坡度、高程、水系、降
雨与土壤侵蚀6项子系统将生态敏感性
最为脆弱的市域南部秦岭、中部骊山及
市域范围内的8条水系确定为生态保护
区域。强化大秦岭生态屏障的作用,将
秦岭25°坡作为生态保护刚性红线,
红线内不划定开发边界,现状建设用地
只减不增;同时,构建“八水润西安”
的水环境体系,形成水域保护刚性红线;
在现有城规“三区四线”、土规“三界
四区”的基础上,通过“反规划”的方式,
对西安城市的其他资源进行梳理,包括
历史遗存、基本农田、区域交通及市政
廊道等,确定西安城市开发边界不可触
碰的刚性底线,其范围约占市域总面积
的85%,可以进行开发建设的区域约
占市域总面积的 15% ( 图 6)。
02
分类管控,刚弹结合
(1) 第一步:规模预测。
基于对西安市域生态承载力、水承
载力与土地承载力的分析,以西安城镇
发展现状情况为基础,按照城镇建设用
地每年增加20~25km2
计算,结合城
市总体规划修改及《西安市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 (2006—2020)》对城镇发展的
规模要求,对 2020 ~ 2030 年西安的
城市发展规模进行预估,形成“量化”
基础。
(2) 第二步:以 1∶150000 的土地
利用总图和1∶10000~1∶25000 的
土地利用分区图为工作底图,对市域范
围内的十区三县的“两规”图斑进行对
比分析 ( 图 7)。
核对内容以独立的集中建设区为单
元进行核对,通过计算“两规”建设用
地总量、差异量,拟定差异协调原则,
进一步与各区县进行对接,梳理各区现
状建设情况、刚性控制要素以及通过法
定程序的已建、已批项目,采用“最大
公约数”,形成西安城市开发边界的初
步框架。同时,突出西安历史文化特色,
以大遗址秦始皇陵为例,城规中以保护
为原则,遗址本体周边约1500m明确
为紫线范围,严格控制开发,而土规
中遗址本体周边仍存在允许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等可开发用地。对于此
类差异,以彰显历史文化特色、保护
遗址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为原则,以城
市总体规划紫线为依据,明确禁止在
遗址控制区内进行城市开发活动,划
定刚性红线,将土规中在该区域的土
地指标进行腾挪,合理配置于其他可
建设区域 ( 图 8)。
(3) 第三步:分类管控。
具体而言,采用分层次、分区域的
方式进行管控 :①分层次—城乡统筹。
由于西安国土部门和规划部门分立时间
较长,短期内实施全市域开发边界划定
存在一定难度,本次划定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先行划定中心城区和外围
组团及县城的开发边界,明晰城市发展
宏观格局,是本次开发边界划定的重点
范围;第二个层次,对小城镇和村庄的
边界进行划定,最终达到城市开发边界
的全覆盖。②分区域—内外有别。
梳理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空间发展的关
系,中心城区解决“发展到哪”的问题,
即结合西安独特的山水格局,依托生态
自然要素划定中心城区的开发边界,防
止其无序蔓延;而外围组团及其他区域
则要解决“在哪儿发展”的问题,即以
市域生态体系框架为基础,充分考虑外
围组团,以弥补西安第二产业发展短板、
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的发展诉求,预
留充足的发展空间,保障城市空间布局
的可持续性和合理性。
(4) 第四步:边界落定。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依据城市规划
的空间战略性引导策略,确定城乡空间发
展格局和土地利用功能;以土规的“全域
性管控”,实现城乡土地指标的统筹。基
于对规划期限的“量化规模”和空间形态
的“图斑拟合”,综合考虑西安社会与经
济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城市重点项目,西安
城市产业发展所确定的重要发展空间及市
域生态体系的控制要求等专项规划内容,
形成由中心城区、外围组团共同构成的西
安城市开发边界线(图9),至2020年涉
及范围为1038km2
,其中建设用地规模
为898km2
。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
经济发展需求,为进一步体现开发边界对
于中心城区形态、规模的严格控制以及对
外围组团的空间引导作用,综合考虑多元
因素,在外围组团划定中充分预留弹性发
展空间,最终结合各组团发展基础形成适
宜的弹性发展空间。
03
中心“双限”,外围“双线”
按照《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
年—2020年)评估报告》,中心城区
无序蔓延趋势明显,外围组团发展迅猛,
依据“双线(限)”的思路,对中心城区
开发边界以“双限”为管控要求,建立
开发边界(城规与土规图斑合一)和用
地规模 (490km2
)的双重刚性约束。对
中心城区“以河为界”(图10)形成的
开发边界进行空间限制,形成天然的生
态隔离廊道,防止中心城区无序蔓延;
同时,以土规确定的城乡用地指标作为
中心城区内的规模限制,以此倒逼中心
城区转型发展,实现内涵式提升。对外
围组团,开发边界以“双线”为管控要求,
形成优先发展边界(虚线)和拓展发展
边界(实线)(图11):以土规确定的发
展规模为刚性约束,以城规确定的空间
布局结构为引导,“规土合一”确定优
先发展边界(虚线),以此作为开发边界
的基础;为应对城市发展的“动态”因
素,按照经济发展评估、综合承载力分
析及规模弹性预测,在不触及城市底线
空间的前提下,确定出15%以内的空间
范围以形成拓展发展边界(实线),在此
“实线”边界内,可通过有条件的空间
置换、内外调整等方法,适应城市实际
发展需求,刚(发展规模)弹(弹性空间)
相济,保障城市空间布局的可持续性和
合理性。
04
边界落地、有效管控
首先,为保证开发边界所确定的空
间秩序能有效落地,在划定的基础上,
以《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八水润西安规划》(图12)、《西安生
态隔离体系控制规划》(图13)、《西安
约束性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为基础,
进一步细化开发边界所确定的空间核心
要素;其次,在与土规的衔接中,统一
数据来源和坐标系,初步搭建了“一张图”
管控平台,并建立长效评估及调整机制,
加强开发边界实施的有效性;最后,把
握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与西安总体规划修
改同步的契机,将成果纳入到西安总体
规划修改专项内容中,与法定规划衔接,
确保开发边界在现行规划管理体系中得
以落实。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6期
《
西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思路与西安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