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赞叹日本小住宅的神奇,各路年轻建筑师各显神通,反过来感叹为何我们只能做那些无聊的西班牙、法式住宅,居然自己做的垃圾自己还买不起!各位,别忘了两国的房地产有诸多的不同。我国拿房地产当资产保值工具,房子要盖成那样,将来二手卖谁去?!
日本为什么热衷住宅
Alastair Townsend 文
王衍 译
本文出自ARCHDAILY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

住宅NA / 藤本壮介 / Iwan Bann摄
日本以各种激进的居住建筑闻名于世。但是就东京建筑师Alastair Townsend的解释,这种前卫建筑的嗜好更多可能是由这个国家奇葩的房地产经济驱动,而不是设计者的创意。
在ARCHDAILY里,我们不断的看到各种激进的日本住宅。这些房子大多数由日本年轻建筑师设计,这常常困扰读者。看上去好像在日本什么都是允许的:比如楼梯和阳台没有扶手,房间毫无顾忌的面向环境开放,又或者整个房子完全都没窗户。
这些古怪、反讽、或者说,极端居住命题很容易捕捉读者的眼球,诱导我们不禁去问:日本搞毛啊?这些照片凭借自身的势头在博客世界和社交网络里疯狂传播,获得了全球性的曝光率,表上羞涩的日本和他们媒体中的建筑师借此赢得了国际性的认可。毕竟,日本是一个拥有最多注册建筑师的国家,鹤立鸡群对年轻建筑师来说是一种快速出挑的机会。但是,到底是什么驱动他们的业主去选择表达如此反常的生活方式呢?

住宅T / 篠崎弘之 / 坂口裕康摄
不寻常的住宅,一定有不寻常的业主,他会愿意承担或者说有这个资本去忽略更多类型的风险:比如私密、舒适、高效、甚至美学等。但是这些日本的实验项目并不是为富有精英阶层准备的奢侈别墅。许多只是小型的中产阶级家庭,这显然不是我们期许获得大胆前卫设计的种群。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导致日本鼓励这样的日常冒险呢?
在西方,社会规范上的偏差会危及住宅的价值,导致房子对未来的潜在买家来说既不切实际也不合口味。大胆的设计决策同时表露投资上的风险,因此业主通常会因此压抑他们个人的口味和怪癖。

西条家 / Suppose Design Office /Courtesy of Nacasa&Partners Inc.摄
至少这样符合西方的神逻辑。住宅不就图个保险吗?但在日本,这个住宅神逻辑完全调了个头,很大程度上因为日本人根本就没有想要卖掉他们的房子。
日本的住宅和其他许多耐用消费品如汽车、冰箱、高尔夫球杆等一样会迅速贬值。15年之后,一栋住宅通常会失去其全部价值,一般情况下它们平均寿命从建造到拆除是30年。根据NOMURA研究所的报告,这是阻碍普通日本家庭富裕的最主要障碍。总的来说,贬值的数额相当于每年失去4%的日本GDP,更不要说堆成山的建筑垃圾了。
然而,人口缩水的同时,建筑建造却保持了稳定。87%的日本住宅卖的是新房(相比之下,在西方国家只有11-34%)。这使日本建造新房的总数逼近了美国,却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口。这引申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人的旧房子不值钱?

熊谷家 / 久野浩事务所 / Courtesy of Hiroshi Kuno + Associates摄
好吧,如果我们不用什么老套说法去解释的话,倒是有一些文化背景供我们参考。
首先,日本盲从所谓的新。频繁而严重的地震教会了日本人不轻信房屋。物质非永恒是一种被崇尚的文化和宗教价值观(伊势神宫每20年就重建一次)。这些不断听闻的老套概念并没有给予日本充分的经济论据,这使得日本房地产趋向贬值根深蒂固。这种抛弃型住宅的姿态对西方金融观念简直是打脸啪啪啪。
这个国家在二战后大步迈向工业化,并重建他们被摧毁的城市。房屋建造商迅速的普及使用许多便宜、低质量的木框架住宅——无隔音考虑且无正确抗震强度设计的粗制滥造遍地都是。建成于这个时期的老住宅被认定为不合格、甚至有毒,任何用于维护和改造的投资都被认为是徒劳。那么自然,与其维护或升级它们,不如简单点拆了吧。

阿波町住宅 / Container Design / Eiji Tomita摄
住宅贬值也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延续。那时,气球样的土地价格迅速飙升;建筑被认为是临时的装置。这个问题存留至今,某种程度上甚至还需要通过政策人为维持土地价格,即便日本常年都受困于经济不景气和人口减少。
今天标准住宅的质量——多数是机械化的预制建造——已经进步很多了。但是早期的意识仍然保留并在市场逻辑中根深蒂固。贬值简直就是房产评估人的祷告文。然而在材料意义上并没有理由贬值。通过正确的维护或改造,这些住宅也定能成为永久性庇护所。就像是在西方,卖掉房子并多次搬家在人生中是司空见惯的。

住宅N / 藤本壮介 / Iwan Baan摄
日本的群体多是忠诚的工薪阶层,他们享受终生的铁饭碗,通常很少会调动工作并搬去新的地方。尽管这已开始改变,但一份稳定的工作仍然是房贷的必要条件,因为贷款人可以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慢慢还。卖掉房子——从转售中很难获利——根本不在考虑中,因为没有人想要买一栋二手房。当工薪阶层忠实的辛勤工作偿还贷款的时候,他们的不动产价值随之不断贬值,最终只剩下土地价值(拆除房屋的损失几乎为零)。换句话说,负资产是常态。对大多日本家庭来说,触目的经济,以及,稳定不挪窝是根深蒂固的现实。
比起其他那些主要由富人雇佣建筑师的发达国家,许多年轻日本人首次成为房东,购买土地并雇佣建筑师帮他们设计新房子,可能是因为——根据之前讨论过的经济原因——他们早已认命余生都会住在这栋房子里了。
那么,日本奇葩的房地产经济是如何影响建筑的呢?业主并不需要对未来8-10年潜在的买家考虑过多。这给了他们和他们的建筑师巨大的个人自由。

港北住宅 / Torafu建筑设计事务所 / Daici Ano摄
没有了不动产价值的保驾护航,日本通常都缺乏规划审查去保护保存当地特色。邻里之间也无力去反对隔壁邻居所盖房子的美学问题。这简直像发优惠券一样发给了建筑师所谓创意执照。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保持并美化社区的集体动机,比如说,养护绿化或者把满头顶飞的电线埋到地下。
建造住宅是自由的,充分表达了个人的生活方式、品味及抱负,这让日本为建筑师和他们的业主挖掘居住设计的极限提供了肥沃的培育土壤。
对建筑师来说,公民诉讼的缺失也是一种利好。日本建筑师很少害怕过失诉讼,这使他们更有勇气冒更大的风险,完全不同于对诉讼整天提心吊胆的的欧洲人和美国人。

ヒロ家 / Suppose Design Office / 矢野敏之摄
日本年轻的建筑业主可能更开放,他们更愿意承担风险并吩咐他们的建筑师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尝试新的创意。可能年轻烂漫也是另一个维度的问题,作为终端用户,他们将要用他们的余生忍耐这些设计决策产生的长期后果。
日本家庭勤勤恳恳、精打细算存了钱造房子,只能看到他们的投入在接踵而至的15年里迅速消失,这似乎听上去暗无天日。不过光明还是有的,有些前卫住宅看上去像是对宿命的最终欢呼——它演绎了一场日本房主徒劳一生的轻喜剧。日本的住宅业主可能对此困境早已认命,但还是要养家糊口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奇迹:声张掌控权并默默的反抗可能最好的办法了——是的,通过设计。
然并卵……他们终究还是要把它都拆掉的。

图书馆之家 / 小川真一事务所 / Courtesy of Shinichi Ogawa & Associates摄
Alastair Townsend (@AlaTown) 是东京建筑事务所BAKOKO的联合创始人。他也在alatown.com上写日本的住宅和建筑的文章。他曾在JA+U担任编辑,还编纂了JA Yearbook 1990-2011。
后城市: 研究当下城市
Posturban: Study City Now
请关注后城市微信公众号: posturban
联系邮箱: posturban@urbanec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