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话题,点击查看===
当前规划院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 1、抢先看:《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公示啦!
微信公众号:全心全意
如果要回答“城市是否宜居”的问题,许多人或许会回想起在城市街道漫步的体验。那可能是:一路上有浓密的树荫,商铺橱窗透明可亲,拐过一排老房子,就可以到街角公园遛遛狗,或是买一杯咖啡;这里有跑步的人,也有骑车的人,有人在街角广场跳舞,有人搬了凳子在弄堂口乘凉聊天,各人皆安全而舒适。
一条街道上的愉悦,源于人们能够平等享受,能够信任公共空间。作为市民日常生活的空间载体,街道担负着交通、休闲、生态、商业、文化等功能,也生产着人们对整座城市的想象。
不过,城市里并不都是理想的街道。有诸多道路宽阔而缺乏商业,交通安全性欠佳;本应在公共空间进行的活动并未得到有序安排,从而受到排斥——常见的例子是,无法找到自行车道。这自然不利于城市在人心目中留下“宜居”的印象。
上海2040总体规划纲要就提出,要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实现内涵式增长。在已基本告别大兴土木的上海,从与市民息息相关的街道入手,采用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设计,使城市更宜于生活,的确是城市服务改进供给、激发活力的重要抓手。
摘录:通力合作,达成转变
为推动街道的“人性化”转型,对其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进行全过程指导,《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应运而生。这部导则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境内外设计团队编制完成。导则编制工作自去年开始,目前已形成意见征询稿,即日起至7月20日,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网站进行公示并征求意见。
这部导则并非仅面向规划师或设计师,更是意在统筹协调各类相关要素,促成所有相关方的通力合作。即让所有与街道相关的管理者、设计师、沿线业主与市民等群体,明确街道的概念和基本设计要求,达成对街道的理解与共识。
一条安全而有活力的街道,本身就是多元参与的结果。目前,针对街道设计,诸如城市道路、沿街建筑的设计、建设、运营等,已有一系列行业与部门规范进行约束,如规划管理、建筑设计、防火要求、道路工程、城市绿化、市容管理等。导则可视为对上述规范的补充、协调和完善,在安全底线和规范允许的前提下,结合具体情况,尽量贯彻导则要求。

导则指出,要促成”从道路到街道“的转变,需要在理念、技术、评价等方面着力,体现在以下四个方向上:

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应用系统方法对慢行交通、静态交通、机动车交通和沿街活动进行统筹考虑。

从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实现街道的整体塑造,对道路红线内外进行统筹,对管控的范畴和内容进行拓展,将设计范围从红线内部拓展到红线以外的沿街空间,将关注对象从单纯路面拓展到包括两侧界面的街道空间整体。

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突出街道的人文特征,对市政设施、景观环境、沿街建筑、历史风貌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

从强调交通功能向促进城市街区发展转变。需要重视街道的公共场所功能,促进街区活力、提升环境品质的功能。重视街道作为城市人文记忆载体,以及促进经济繁荣的作用。
导则重点对街道空间内与人的活动相关的要素进行设计引导。主要包括主要功能设施、步行与活动空间、附属功能设施以及沿街建筑界面这四大类型。




街道设计要素

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心全意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下载pdf公示稿全文
导则编制团队诚邀您对街道设计导则和上海的街道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意见请发送至street@supdri.com,衷心期待您的回应
http://up.caup.net/pdf/shanghai-jiedao-daoze.pdf

█ 2、一位规划院长的创新观:深入理解行业 拒绝“被迫创新”
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了“全民创业”的新浪潮,也让“创新”成了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关键词。如何理解创新?如何使创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创新者的解答到底是什么?这本书第一章头两个字给了我们线索,那就是“被迫成长”的“被迫”两字。我们不要去做被迫的创新,创新更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内部的原动力和对所面临行业的深入理解。
比如前一段时间网络上大家探讨的雅马哈的例子,它本来是修乐器的,从修乐器变成做乐器,从做乐器开始做相关的元器件,然后开始做电子产品。它的产业链非常杂,而且看起来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做乐器的跟做发动机、摩托车有什么关系?但这都是这家企业的业务范围。但我认为它也在创新,而且这家企业的管理模式一定非常有意思。这些创新的业务,并不是通过并购的方式去实现,因为这个行业有利润,就把这个行业拿过来。它所有的成长过程,都来源于企业内部员工和部门的市场拓展的意识,使得它具备了自己核心的动力,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创新行动之前,一定要回答它的目的是什么?限定条件在哪儿?如果把这些都抛开,可能会进入到一个非常盲目的状态,可能就失去方向了。刚才薛总一直在谈,他的企业不断地去放弃各种机会的诱惑,看似这跟创新没有关系,实际上这回答了如何去选择一个正当的业务范围的问题,这使得东华软件能够集中精力在自己了解的行业里去做创新的努力。对于小型企业来讲,更要善于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集中精力努力创新,只不过相对于东华软件的延续式创新,小企业应该更关注如何用破坏式的创新去挑战行业领军者的地位。
破坏式创新可能更适合一个处于成长或初期阶段的企业,破坏的是什么?破坏的是既有的市场规则,它要打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因为面对的是极其强大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要沿用强大的对手的规则去与它作战是极其被动的。破坏式创新更像是游击战,只有用这种方式,小型企业才能够与强大的行业领军者去博弈。比如柯达做感光材料,感光材料是要解决影像再现问题,现在大家通过电子的方式实现了,使得柯达原来几十年所积淀的技术在新的技术创新面前完全失去竞争优势。类似的还比如打车软件的诞生,对传统的出租车管理方式的冲击是颠覆性的,或者说是具有破坏性的。
但是当你慢慢站住脚跟的时候,开始去参与新的规则制定的时候,你就需要更多地去把破坏式创新转化成能够延续的创新。
但是不管怎么讲,创新不是碰运气,它一定是对所面临的行业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才能有一个精确的选择。
现阶段,我们周边有各种各样的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产生的时候,它的发明者、创造者其实都未必了解这些技术将来能被什么所用、能够打败什么。如果小企业在起步阶段能够更多地去关注到这些新的技术并加以合理的利用,实际上是给了我们一些破坏式创新的机会,比如特氟龙,原本是实验室里的一次意外发现,在十年后才被突发奇想地用于不粘锅,拯救了多少家庭主妇。大家关心互联网行业的变化,作为一个行业的互联网一定会发展下去,但是其中的企业还是面临各种挑战,新兴的企业还会层出不穷,利用创新的技术去挑战现在的这些大行业巨头的。
供需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微妙,企业在不同的成长时期、不同的阶段,所面对的问题和所采用的策略应该是不同的。
比如我们规划设计是典型的乙方业务,主要是政府委托做设计,但是当你慢慢地成长成一个综合性的设计企业,这个时候你可能更多地需要去站在甲方的立场上去考虑,它应该需要什么,它还应该做些什么。这个时候你提供的服务或产品,可能跟初期产品就会不一样了,自己的定位也就会发生变化,从单纯的乙方的技术服务逐渐转化成智库型的综合咨询服务,市场地位就会得到提升。
总的来讲,我认为一个好的企业,一定不仅仅只生产自己会做的,它一定要努力生产市场想要的,它不仅要适应市场需求,还要努力引领新的需求变化,这之间的差别就需要用创新来跨越。

█ 3、城市创新发展论坛丨李兵弟:城乡发展一体化视野下的城乡规划与乡村建设
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网
2016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会议暨第四届城市创新发展论坛以“传承与创新”为论坛主题。李兵弟先生做主旨报告,针对乡村的发展和建设问题,提出了六大观点。
摘录:观点五,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型的产业振兴实业兴起
一种以浙江为代表。由政府、风投基金、社会资金共同打造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和创业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由三方共同承担。风投基金同时承担挑选企业的责任,利用基金的敏感性来辨识哪些企业未来会带来效益。建设用地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为主,通过收购、租用借用等多种途径实现。财政收入以房屋租赁收入、创投资金收入、企业上市收入等为主。另外特别注重园区管理模式和品牌管理。产城人融合发展 ——先生态、再生活、后生产;宜居、宜业、宜文、宜游
规划3平方公里,已吸引创业项目2000个,万名创业者落户,基金及投资机构300多家,资产管理规模1000亿元。旅游+工业——温泉、水乡、花海、农庄、婚庆、巧克力2015年前11个月已接待游客112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突破3500万元。另外一种模式,是单个巨额社会资本进入城镇,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运作城镇的发展,以河南浚县王庄镇为例。中鹤集团全面承包了王庄镇,实现了“农地从种到收、农民从生到死”的全过程承包,企业打造了一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农民自己也认为得到实惠,他们45岁以上的全部进入劳保,45岁以下全部安排工作。社会大资本进入农村以后给农村带来了重大变化。特色小镇的发展重点是要以制度创新助力解决特色小镇发展的实际困难。一是在“十三五”、“十四五”十年内,有重点地支持国家重点镇和特色小城镇,将老镇区、旧镇区改造纳入“十三五规划”;二是确立创新型产业植入政策,引导央企在特色小镇立项投资建设;三是研究住房保障体系对城镇辖区范围内城乡居民统一的适用标准,及与此相配套的小城镇二元土地混合使用区域内的住房改造政策;四是成立全国小城镇发展基金,引导风投资金和政府财政共同投资,多元化支持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创业环境建设;五是推动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创新,为农村地区特色小镇发展提供支持。特色小镇要承担起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责任。关键是要做到五个有:就近转移有力、分类转移有序、成本分担有层、制度保障有责、公共服务有策。特色小镇是复合业态、多元投资、混合用地、城乡交融、制度创新的发展综合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土地供给机制、投融资模式、人才培育机制、社会治理与管理机制等制度的探索创新。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更多观点:

█ 4、城市易受洪涝不仅是排水系统而是纳水系统出了大问题
微信公众号:虎说八道
近几天长江流域沿线城市普遍雨洪告急,连李克强总理都不得不亲临一线指挥抗洪。武汉周边一些地区已经启动滞洪区分洪措施,但仍然无法解脱市区压力:长江主水道及东湖等承洪区水位高涨已经威胁到城市正常运行。

为什么主水道水位高涨无法错峰?是因为各支流及上游地区滞留雨水的纳水能力变弱。森林、土壤、湖塘都有蓄存雨水、减少减缓地面径流的作用,生态破坏大面积森林、各大城市硬化地面都导致流域内吸水性、纳水性降低。


城市防洪光靠排水系统是不行的,而是要尽可能让雨水停留在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小池塘、小森林、小绿地。城市开发填平了湖泊河流,侵占了树林草地,把雨水径流全都逼入主河道,造成城市防汛过度依赖主河道,忽略了塘湖、小河、树木、沙土路等毛细血管的作用。雨水先不要想着去排,而是要先让水慢下来。

支流、上游城市家家都强调快速泄洪排水系统建设,实际上加重了下游的抗洪压力。大自然本身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可以减缓流动的过程,把宝贵的水资源尽可能多地保存在陆地上,而不是急着奔向大海,从而更多地抚育沿岸的人民。地球的纳水系统比排水系统更重要,一味追求快速排水的城市化模式破坏了生态系统,摧毁了纳水系统。

填塘填湖、地面硬化、破坏森林植被、裁弯取直天然河道、开挖山体平整土地,这些都是严重干扰、破坏地球纳水系统的反生态行为:这几天,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又一次为此品尝着其带来的苦果。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

安卓长按识别二维码安装
苹果商店搜索国匠城
规划头条 | 城市随拍 | 业内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