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的形势。指出城市需要转型发展,应把谋求高速增长的发展方式转移到注重城市发展效益、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科学轨道上来,顺应城市科学发展规律,端正发展指导思想,把握好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我国城镇化转型有规律性、质量型、集约化、就地式、特色型等5个发展走向。思想认识、经济实力、民生愿望和科技进步是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1新常态下的城市发展形势
形势一,必须“五位一体”考虑。长期以来,我们对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忽视致使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和发展。现在,我们要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与变化,成为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形势二,必须“以人为本”考虑。我们已经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使老百姓实在地感到“以人为本”、“惠及民生”,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考验。
形势三,必须考虑城市特色。我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成就斐然,但是城市面貌千篇一律、缺乏个性,面临着特色危机。如何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传承城市文脉与文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充分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已经提上了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形势四,必须突出生态文明。我国各地雾霾严重的局面和水体污染的后果以及气候失常所带来的灾害告诫我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极其重要的,是必须下决心花大力气进行保护、修复、整治和提高水平的重要战略问题。
形势五,必须考虑城市安全。城市存在着“三大战争”:消防战争、交通战争和环境污染战争,这些都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城市越滚越大,人口密集,高厦林立,车辆拥堵,地下管线无处不在,不安全因素丛生,绝不能掉以轻心。
2为什么城市发展要转型
所谓“转型”发展,就是要把谋求高速增长的发展方式转移到符合国情、符合民情、符合市情、符合实际的科学轨道上来。
原则一,发展要全面。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一定要考虑全面,兼顾土地、人口、资源、生态、地区、民族、文化、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等,统筹考虑,综合安排。
原则二,发展要有度。发展一定要按规划,有计划地稳步发展。要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来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把握好发展的“度”。转型发展就是要扭转“过度”和“失度”现象,研究合理的“度”,避免失误与风险,从而保持又好又快的平稳发展步伐。
原则三,发展要有底线。城市发展需要土地、资源、财力、生态环境和空间来支撑,这些基本要素是有限的,因此必须要有一个不能突破、超越的底线。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这是城市转型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原则四,发展要实惠。城市发展不要做表面文章,因为它是百年大计,关乎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关乎人们的生存、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城市发展的成果应当惠及人民,让人民能够看得见、摸得到,共同分享,得到实惠。
原则五,发展要依法。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必须依法开展。城市转型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关于城市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实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建设、依法管理,有力制止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从而保障城市科学、合理、有序、健康地发展。
3城市发展转型转什么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城市转型发展的内容很多,涉及方方面面。
走向一,由拉动性城镇化走向规律性城镇化。过去城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为的行政化拉动的,于是经常出现违背城镇化客观发展规律的现象。转型发展就是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走符合客观规律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走向二,由数量型城镇化走向质量型城镇化。过去我们曾十分重视国民生产总值和城镇化率指标等数字,而忽视了城市的全面发展,直接影响了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转型发展就是要重视“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有效地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
走向三,由大规模城镇化走向集约化城镇化。城市的发展绝不可能、也不应当是无节制膨胀发展的。今后城镇化发展应当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注意集约化发展,使城市每一寸土地都能够按其使用性质与功能,发挥高质量、高效能、高效率、高收益的作用。
走向四,由迁徙式城镇化走向就地式城镇化。我国城镇化的突出表现是农民工大规模流动迁徙,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沿海城市工业企业发展向内陆的转移,沿海城市用工已出现求大于供的现象,说明就地城镇化势在必行、方兴未艾。
走向五,由雷同型城镇化走向特色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城市已经成为共识,扭转百城一面的特色危机局面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空间表达形式就是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
4城市转型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今天看来,我国已经具备了主动适应新常态、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条件,即基础和动力。我以为主要有以下4个。
条件一,思想认识。实现现代化要靠发展,但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增长速度,要与城市质量、效益和城市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完全符合科学辩证思维方式的,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条件二,经济实力。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长足发展,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强有力代表。我们已经有基础、有资本、有经验、有能力、有制度管控经济发展运行速度和质量水平,能够调整经济结构,通过全面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有质量、有效率、可持续地全面发展。
条件三,民生愿望。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如火如荼,人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实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全民富裕。可以说,民生愿望是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
条件四,科技进步。全面深化的改革开放,必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发展进步,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出城市发展的新功能,能够有力地支持、保障城市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从而能够避免转型发展的后劲乏力和出现失误,永葆城市发展的创造力和生命活力。
5城市转型发展目标瞻望
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和蓝图。
第一步,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我国的城市发展必将呈现出:①城镇化质量水平明显提高;②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③城市文化展现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生动活泼局面;④城市风貌特色多样化;⑤构建城市人民生活舒适便捷的宜居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第二步,到2049年。在2020年初见成效的基础上,经过29年的继续奋斗,我国的城市发展必将呈现出:①不少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城市;②实现绿色发展、园林化发展、建设美丽城市的愿望;③文化特色城市凸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④智慧城市形成,让人们享受到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化高水平的普通应用和广泛服务;⑤老龄城市突出,但随着对老龄城市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一定能够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愿望。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6年第2期《新常态下城市转型发展的几点认识》,作者:任致远,原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原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