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交通拥堵原因不会是单一的。纽约也不例外。我在纽约都市圈规划委员会工作了近三十年,观察到了.......
从中央(联邦)到都会区到地方的政策法规组织运作,从传统的城市规划、交通规则工程与管理、土地使用、空气质量到智慧城市与各种互联网[表情]的应用与整合,从规划到设计部署,从各运具有效运营到多运具协同联运,从各种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到各种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从社会人口经济预测到旅行行为分析,从区域及长期性的规划到中短期的改善方案,从区域共有愿景与目标的建立到策略与行动方案的部署实施,影响的因素不一而足。

今天看到微博说“怎么让纽约不堵?就是不让车进来”。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先证实“进纽约市车没增加”这个描述是不是真的,再来看看我们在纽约做了些什么,让人们觉得这个世界的金融时尚旅游中心居然不是很堵车?
持续性交通相关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应用是纽约地区交通规划与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有一份从1932就开始收集分析出版的年度核心报告“Hud Bound Travel Data Report 核心秋日交通调査"。在每年秋天找一个正常工作日,由九个跨纽约州及新泽西州的九个交通及公交部门,在以60街以下的曼哈顿下城为定义的纽约市中心,每一条进出的街道桥梁隧道上,24小时内每小时对使用各种交通工具的人与车流量调查,于1997年开始加入自行车流量调查。

这是一份纽约地区的交通宝典,是很多政策、规划、方案必须参考的资料。于是,我上网找到最新的一份2015年底出版的报告,解答我的疑惑。我发现这项目还是我退休前的同一组同事在负责。根据这份报告:
进出纽约市中心使用机动车辆的出行比例,从1932年的19%,升到1980年的31%,到最高峰1998年的35.9% (1,316,000人)。1980年也开始统计骑自行车人数,有8,000人, 0.2%。之后每年进出纽约市中心使用机动车辆的出行比例开始逐渐下降,到2014年只有23.9%(913,000),骑自行车人数则成长到28,000, 0.7%。
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1960年, 每天有3,349,000人进入纽约市中心,也就是曼哈顿下城,其中有48.6%(1,627,000人)在早高峰7-10点时进入,当时市中心有2,007,000个工作岗位。
市中心岗位数在1978年降至1,722,000,每日进入市中心人数也降低至2,870,300人,其中有47.4%(1,360,400人)在早高峰7-10点时进入。
市中心岗位数在1978之后逐渐升到2008年的2,288,500人的顶峰,当年每日进入市中心人数升至3.799.000人,可是其中只有38.0%(1,446,000人)在早高峰7-10点时进入。尖峰扩散的趋势已非常明显。
之后,市中心岗位数逐年降低到2014年的1,943,000人,每日进入市中心人数同时却升到新高峰至3.821,297人,而在早高峰7-10点时进入市中心的总人数与比例都降低了,到37.3%(1,426,500人)。

非荤即素不见得対每个人都是好的(注:前面有老师将小汽车交通比喻为荤菜,绿色交通必须为素菜)。汽车公交单独都无法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吃荤太久的美国城市已经有明显的血管堵塞,血压增高的问题。可是传统的低密度土地使用与以汽车为主的基础建设,并没有办法解决大家最后一里路的出行需求。所以.......
提倡骑自行车是小汽车所主导的美国社会发展,从健康,环保,生活品质,宜居社区与节能减碳等角度的一种反思。可是这种需求是一种思维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健康的重视,与对地球的再认识衍生而来,慢慢的成为一种城乡发展的新思考方向与趋势。

可是,在以小汽车主导的生活方式与以解决小汽车需求为主的基础建设环境中,骑自行车应该不会是大多数人的需求。
所以一个城市必须策略性地广建自行车道,和地铁,公车及开车的路网充分结合,才会创造需求,并且和苹果一样,领导需求。
当一个城市的领导者,交通与城规官员,以及交通规划专家们真正的了解,并解决市民与访客最后一里路的需求问题,骑自行车的需求会自然产生。
各位可以想像穿西装打领带的上班族骑自行车一成为城市的新元素吗? 这情景会岀现在纽约或旧金山这两个公共交通发达,计程车随时可叫到的世界级城市,高收入的人会开始骑自行车吗?
请在上下班时间去曼哈顿及旧金山看看,非常显然,这两个城市的公共自行车已经成为通勤族"门到门"多运具选择的一个重要元素。
这也是需求理论里面的"derived demand"。 When you build, they will come! 这是在大多数的道路建设中,早已常见的现象。
美国的第一条自行车道于1894年就建于纽约市(1609公里)布鲁克林区的海洋公园大道上。自2007年起大力推动自行车道建设以来,八年间新增485英哩(780公里)车道。 2015/9/24 纽约市完成1000英哩(1609公里)自行车道设置,约为6000英哩(9656公里)总道路长度的1/6(17%),其中40%的自行车道和一般交通隔离。
自2013开始的纽约市公共自行车计划即受惠于广设的自行车道,于2015/9达每日50,780租借次,两年即达累积租借2千万次。比较自2009年开始的台北市ubike,花了5年于2014达2千万租借次还要快一些。
纽约市的积极自行车道建设,显然对于自2005年秋日调查的9330位自行车出行,至2014年的28,000自行车人次翻倍成长,有重要的影响。
除了广建自行车道,纽约市地铁24小时都允许自行车乘载。于2009年纽约市更立法要求所有商业大厦的运货电梯必须允许在大厦工作的员工可以运送他们的自行车到办公楼层,以鼓励通勤使用自行车。
于2008年,纽约市交通局发布了名为「可持续街道」的策略规划,并建立一个包含世界级街道,可持续街道指数,及街道设计手册三份文件,具有明确而前延的可持续续交通政策。

采用完整街道原则的「纽约市街道设计手册」,自2009年初版后,已经有2010, 2013,及2016三个修正版。 2016年1月刚发布的修正版更加入了韧性城市的元素。
「世界级街道报告」在于重塑纽约市的形象,认为一个城市必须更绿化,更人性化。纽约并整合了几个世界级城市的街道政策:包括哥本哈根的「一个逐步变好的城市」,墨尔本的「极重要而优质的公共街道整合政策」,里昂的「协调公共空间政策」,伦敦的「改善交通并增加收益的100个公共空间计画」,以及巴塞罗那的「有远见的思维和开拓公共空间政策」。
一个世界级的城市要有永续发展的愿景与策略眼光,哪一个中国城市会趁势而起,以健康宜居永续减碳为愿景,以便捷零死亡为目标,尽速开展各城市可持续街道的策略规划,宣示并制定「完整街道」以及「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土地开发」的政策与设计规范,以树立亚洲城市发展的新典范?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获作者授权发表,原文为发布在“行之道”专家群里的发言内容)
作者简介:

焦国安(James Chiao),美国康奈尔大学运输工程与规划研究所毕业。2006年美国都会区规划组织协会颁发在运输规划领域的『国家杰出个人领袖奖』及同年美国联邦交通部与美国规划协会颁发的『卓越运输规划奖』得主。现担任国际转型咨询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协助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综合交通规划, 公司发展战略,组织转型、利益相关者参与,云计算框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联盟; 与康奈尔大学商学院合作,组织康奈尔企业领袖圆桌论坛,为大中华地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管理、财务、投资咨询和能量培育的服务。同时担任纽约大学工学院兼任教授,世界银行顾问,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示范项目顾问,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海外专家委员,台北市市政交通顾问,康奈尔大学工学院校友会董事兼负责亚洲事务副会长,及多个美国运输研究学会(TRB)专家组及委员会成员。
曾担任法国软件公司『城市实验室』的亚洲区总经理,负责该公司的亚洲区业务; 及美国纽约都会区运输委员会副主任兼技术及研发处处长,主管纽约都会区的交通、社会经济、人口统计、家访调查等数据和网络数据应用,纽约都会区的智能运输系统一体化战略及区域框架,地理信息系统,和美国最先进的交通需求、土地利用、货物、和空气质量等软件模型开发与应用。带领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发展并提供对政府、顾问公司、学术界、和民间团体的技术支持。
曾任美国都会区规划组织协会技术委员会主席及国家规划奖评委,美国州政府公路和运输官员协会人口普查运输规划数据库监督委员,纽约纽泽西及康乃狄克三州智能运输系统、交通模型、调查数据、数据整合等工作组主席,ASTM国际标准化组织智能运输系统归档数据使用服务标准小组委员,沃尔沃基金会卓越研究中心计划北京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筹备中心专家组,智能运输系统世界会议纽约协调委员,及联合国开发总署侨居国民传授知识计划顾问。
————————————
分享最新交通资讯
交流互动热点话题
关注啸谈阡陌
关注交通·科技·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