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话题,点击查看===
当前规划院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 1、Sasaki用小电影为你讲述上海的一个规划方案
微信公众号:正反面儿
Now,
上海面临各种现代城市病,
比如城市热岛、生物栖息地缺失。
Sasaki受命在浦东张家浜楔形绿地,
试图打造一处自然湿地公园。

But,
这次方案介绍有点小特别,
因为,
他们用三个不同主题的LOGO,
将故事线索串联起来。


欣赏完整方案介绍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2、本周话题:当前规划院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微信公众号:国匠城
近日收到微信留言,提到国匠城“作为规划行业媒体”。虽然国匠城在向”规划师在线社群“方向努力,但不可否认,微信端的媒体属性很重。而如何体现“行业”属性,同时又要为规划师“社群”发声,今日想做一个小尝试。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3、两个百年梦下的中国住房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焦点观察
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时代号召。中国梦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正如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每一个普通百姓享有幸福生活,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
一直以来,安居是百姓幸福生活的必要前提,住房梦是当代中国人最基本的梦想,可以说中国梦始于住房梦。
放眼世界,住房是国家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世纪80年代,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提出了“Homes of Our Own”的响亮口号,鼓励每个英国家庭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

在美国,一套体面的住房是中产阶级的象征。因此,很多人也把美国梦等同于拥有一套郊区独栋住宅。1961年肯尼迪总统在发表国情咨文时提出了给全国人民提供体面住房,作为三个基本国家目标之一。

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刚建国时,李光耀总理就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响亮口号,至今对新加坡仍有深远影响。

那中国的住房梦是什么呢?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住有所居的目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学习会议上又一次提出了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因此,我们认为住有所居可以说就是中国的住房梦,是一个可以让我们长期不懈为之奋斗的住房目标和梦想。

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那住房发展规律是什么?只有先解答了这个问题,我们才有信心地去科学描绘中国的住房梦及其实现路径。
因此,我们整个研究也是按照以上思路展开的:首先通过研究世界典型国家案例,归纳总结住房发展的客观规律。再结合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预判,划分并提炼中国未来住房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住房梦的内涵。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4、回不去的旧工厂,触得到的开放社区——嘉兴甪里街老工业区的社区化改造
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
参考联合国人居署的要求,规划拟遵循6个主要的策略。
图五:联合国人居五点
策略一、策略二:中高中密度;开放步行社区
规划方案尽量保留了原有的厂区道路,并以此为骨架,搭建高密度的街巷路网,划分小尺度的开放街区。通过组织单行道、设置分时停车场库以及分级明确的道路体系,构建完整的交通系统。
此外,对老厂区原有的行道树逐一统计,尽量保留,并结合大树组织小型而多样化的街角绿地和口袋公园。这一次,那些生长多年的槐树、柏树和木棉再也不会被连根拔起、死无葬身之地了。
这种街巷布局的特点,有助于形成尺度宜人的开放式社区,住宅不再成区成片、而是有机组合成大大小小的街坊,传统的封闭式小区管理转变为开放式、丰富多彩的街道生活。


图六:路网格局的保留
策略三、策略四:混合布局;多样化居住
虽然地处闹市区,但与各地形形色色的“新天地”不同,更新后的甪里街社区将不会以高档商业区为主。
相反地,各种类型的居住建筑和社区配套设施将是这里的主角。不仅会有高档湖景住宅,还将有计划地返迁安置一部分原有居民,建设一批经济适用型住房,此外还有适合社区养老的老年公寓、为创业孵化转杯的青年公寓和SOHO综合楼等,许多老厂房还会被改建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菜场、超市、咖啡屋、茶楼、书屋甚至公厕。我们相信,多样化的社区生活才是它真正的生命力。


图七:多样化的功能组合
策略五:适宜的生态技术
规划结合现有的绿地水系,采用了大量LID技术手段,积极构建海绵系统,在中高中密(从单层厂房到50米以内的住宅综合楼)街坊中尽量提供开敞的公共空间,为社区注入活力。
未来,既有半地下停车库形成的朝阳草坡、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也有大大小小的街角绿地和口袋公园。
比如,原来污水处理池将改造为富有海绵教育意义的褐地公园,并在此复建以前的古塔,市民能在充满古韵的公园里看到生态集水水池,亲身观察雨水的再利用过程。
沿着东塔巷还会种植樱花作为行道树,把现在的一条破巷子改造为新的城市一景。

图八:生态技术的系统应用
策略六:保留并改造工业建筑
规划把项目中的老厂房看作是财富积淀,而不是包袱,不会简单粗暴地大拆大建,许多老厂房、库房和设备构筑物都会改造成为社区中的特色项目,如体育场、学校、幼儿园、主题旅馆、文化展示馆等,进一步提升整个社区的多样性。
更新改造一:从巨型厂房到活力体育馆
原为七十年代建造的长130米、宽60米、高25米的一座巨型厂房,结合结构体系进行拆分插建,插入一个全新的玻璃连廊和室内跑步道,两侧的大型室内空间拆分为各种室内活动场地。改建后的体育馆不仅服务社区居民,也能为城市中心区增添难得的体育锻炼场所。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5、陆铭:大城市如何迈向宜居?
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全球大城市一定是全球的客流、人流、物流、信息流最为集中的地方。

摘录:大城市如何宜居?
然而,人一多,大城市怎么宜居?前面抱怨的很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在一份全球十大宜居城市的榜单中,四个在加拿大、四个在澳大利亚,但这样的榜单过于重视环境,如果真的那么宜居,为什么在加拿大,人继续往MTV(温哥华、多伦多、蒙特利尔)地区移动,而不是迁往那些宜居城市?
城市第一重要的是活力,全球城市第一重要的,是具有全球的服务能力,另外要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这个可以带来经济的发展、就业的机会和对整个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引领性。我们研究城市的人有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城市的创新不是在书本上,而是在空气里,在走廊里,在咖啡馆里。另外,由于有规模经济,一个全球城市的消费一定是多样性的。在上海,只要有钱,你想吃什么都吃得到,这就是多样性的好处。
当有活力后,宜居城市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便捷。通过人口密度的提高,来提高人的集聚程度,减少通勤的距离,同时通过修建高密度的路网、地铁网和地上地下的连接通道,来提高便捷性。
第三方面是环保,特大城市的环保不是种树的概念,而是提高绿色出行。通过地铁、自行车来替换小轿车,这样密度的提高反而会提高公共交通的利用程度,并且把小汽车的使用量降下来;同时,加强口袋公园和垂直绿化的建设等。
比如在东京,地铁很高效,东京的地铁出行比例在全球大城市中是最高的,地铁出行占到整个居民出行的比例是86%,高峰期91%,在一个地铁出行占比如此之高的城市,你还担心环保吗?你还担心拥堵吗?一个城市怎么建这么密的地铁?不就需要人再多一点。人多一点,只有更好,而不是更坏,这又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6、城市排行榜竞相出炉,主观感受与客观经济实力反差巨大
微信公众号:新土地规划人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7月3日,一份最新的城市排行榜再次引发人们对城市建设的讨论,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多月以来,第三份关于城市排行榜的报告。随着城市排行榜纷纷出炉,相同的城市在不同标准下排行有所不同,因此也引发热议:城市的衡量标准应该怎么定?为什么会出现排行相悖的情况?
最新出炉的这份报告是2016年《中国35城市生活质量报告》。这份报告从生活水平、生活成本、人力资本、社会保障以及生活感受等五个方面考察了35个城市的生活质量。
主观满意度方面,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宁波、杭州 、昆明、南宁、重庆、成都、大连、济南、西宁和呼和浩特。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无一上榜。其中,上海和深圳甚至出现在主观满意度排名的后10名中,分列倒数第五、六。
生活质量客观指数,也就是社会经济数据指数却显示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在排名前10的社会经济数据指数中,北、上、广、深纷纷上榜,位居前列。而只有杭州、昆明两个城市与主观满意度指数有交集。此外,在主观满意度排名都靠前的南宁、重庆、西宁,则纷纷进入社会经济数据指数倒数行列。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安卓长按识别二维码安装
苹果商店搜索国匠城
规划头条 | 城市随拍 | 业内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