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2日,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志中先生在2016清华同衡第四届学术周“遗产与城乡”专场,带来了一场以“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为题的精彩报告。
赵志中先生以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和建设为主题,从世界地质公园的由来、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特征、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现状、地质世界公园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展开讨论。本篇内容分享赵志中先生在学术周上的学术演讲,以飨读者。
地质公园是围绕地质遗迹和景观而设立的一种公园。它有三大宗旨:一是保护地质遗迹及其他遗产,二是开展科普教育,三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从历程上看,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地质公园的计划。2000年时,欧洲和中国率先开始建立地质公园。2002年在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发动了全球地质公园的网络,并发布工作指南。2004年在中国北京召开了第一届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同时产生了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当时中国有八处。从2004年开始,全世界分11批已经建设了120家世界地质公园,分布于全球30个国家。2015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第3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设立了“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出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组织机构、章程及操作指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概念及标准。世界地质公园是单一、统一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里,以保护、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具有国际地质意义的遗迹和景观进行管理。现在的标准有八条:一是区域的划定和具有的品质、二是在这个区域的科普和教育价值、三是区域的管理、四是区域品牌的叠加价值、五是区域的社区和文化的发展、六是网络间交流合作及贡献、七是区域保护、八是可核实的材料,这些是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的标准。
自2004年以来,中国已有33家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是最早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的国家之一,鉴于中国对世界地质公园推动的贡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土资源部在北京设立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北京)。随着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遗产保护和地质旅游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33处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分布在全国,面积从50平方公里到7000平方公里不等,主要特征大致如下: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有14座火山口,还有一些火山熔岩地貌及堰塞湖,以及火山的冷矿泉。
黑龙江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特征是16座火山锥,还有一些大型的熔岩台地和火山堰塞湖。
香港世界地质公园主要体现的是流纹岩的火山岩柱,还有一些海蚀地貌。
海南和广东组成的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有101座第四纪时期的火山,尤其在湛江园区的玛珥火山、玛珥湖,还有一些海岸地貌。
浙江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有白垩纪火山与流纹质火山岩组成的峰、障、洞、瀑等地质景观。
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岩溶峡谷、岩溶洞穴群为主,还包括世界遗产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遗址。

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主要是石林、洼地、坡立谷等岩溶地貌景观。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主要是岩溶的天坑、溶洞、峰丛、溶沟、石芽、峡谷等。
广西的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是以乐业的天坑群、凤山溶洞群、天生桥及溶洞等岩溶地貌为特征。
贵州的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以岩溶洞穴及丰富的化学沉积和岩溶峡谷地貌为特征。
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以花岗岩地貌景观、大别山超高压地质带为特征。

内蒙的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以花岗岩石林和冰川及火山地貌为主。
泰山世界地质公园是花岗岩与构造地貌为特征。
黄山世界地质公园以花岗岩和冰川地貌为主要特征。
江西的三清山世界地质公园以中生代花岗岩峰林地貌为特征。
福建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以晶洞花岗岩地貌和火山岩地貌为主要特征。
广东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幼年期、壮年期及老年期的丹霞地貌为主要特征。
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也是南方丹霞地貌,以由陡崖、峡谷、洞穴组成的丹霞地貌为主要特征。
江西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也是世界文化景观,以冰川的侵蚀与堆积的地貌遗迹为主要特征。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大理岩和冰川地貌为主要特征。

青海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冰川冰缘遗迹和大地震遗迹为特征。
陕西的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地质灾害遗迹、冰川遗迹地貌为主要特征。
湖北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是以元古代地层和冰川、构造以及岩溶地貌为主要特征。
北京延庆世界地质公园以硅化木和恐龙足迹化石、岩溶地貌以及燕山运动为主要地质遗迹特征。
河南的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地质构造遗迹和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个代的完整地层剖面为主要特征。
河南的王屋山和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是以沉积地层、岩溶峰丛-峡谷、水体景观为主要的地质遗迹特征。

四川的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以侏罗纪的恐龙化石、硅化木,以及侏罗纪地层为特征。
河南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以恐龙蛋化石群、花岗岩及岩溶地貌为主要特征。
湖南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也是世界自然遗产,以石英和砂岩峰林的3000多个峰柱为主要特征。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以断崖、峡谷地貌、飞瀑为主要地质特征。

内蒙的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包含了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的重要部分,还有一些高大沙山和鸣沙区域、沙漠,以及沙漠湖和风蚀地貌作为地质公园的主要特征。
甘肃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以雅丹地貌、鸣沙山、月牙泉以及莫高窟为主要遗迹景观。
在介绍这33家已列入《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名录》的世界地质公园主要地质特点后,赵先生又从学科领域对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进行了分类。第一类是地层学,比如嵩山。第二类是构造地质学,如终南山。第三类是古生物学,像自贡。第四类是地貌学,像岩溶地貌、火山地貌、花岗岩地貌、冰川地貌、砂岩、海蚀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云台地貌。第五类是矿物与岩石学。第六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第七是地质环境。
关于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现状,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区域中建设世界地质公园。对于地质公园,首先是保护的理念,在地质公园里有一系列的保护工程,像化石、层型剖面和岩溶洞穴,有一系列保护的工程。在地质公园类建设了大量地质遗迹景观的解说和综合说明栏,促进地质公园的地质旅游及地学科普教育。地质公园同时会举行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像夏令营、论坛、教师实习等等,并建立一批科教基地。此外,在地质公园里还印刷出版了大量科研科普书籍、画册和相应的宣传推广的折页。同时要求在每个地质公园内建设地质公园博物馆,开展地学科普和教育。地质公园建设以后,地质公园内以及周边社区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012年对建设现状的统计共分九个方面。第一,世界地质公园有24个成员,保护面积超过1.7万平方公里。第二,世界地质公园提供了2.8万多个长期工作岗位。第三,出版印刷了230种、100多万册科普科研书籍。第四,建立各种解说牌7000多块。第五,建设地质公园博物馆和展示馆31家。第六,建设各类地质旅游线路92条。第七,主办各种科普教育活动200多场,其中70多场针对儿童。第八,地质公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建立了姊妹公园。第九,地质公园的游客数和旅游收入逐年显著增加。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现状在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一是保护了地质遗产及自然环境,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形成了对珍贵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保护模式。二是通过科普教育提高了公众科学文化水平,加强了人们对人类家园——地球的认识。三是通过发展地质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扶贫,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中国地质公园在建设上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促进了地质旅游,带动了旅游的发展。首先体现在旅游的数量和内容上的提高。其次,地质遗迹景观形成了科学的解释,成为吸引游客的地质故事,构成了生动的旅游。此外,地质公园有丰富的地质科考线路和游览区,与生态、乡村、历史及人文景观等其他旅行形式和谐发展,提高了适应性。
地质公园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和繁荣,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从第一批和第二批在2004和2006年建立世界地质公园前后的游客数和门票收入看,有较大的提高。如河南的云台山,游客人数增加了68%,门票收入也有显著的增加。
总体上看,现在33家地质公园的游客数量、门票收入和综合旅游收入都在增长。2004年建立世界地质公园以后,三项均呈逐年快速上升的态势。第一个表现是,地质公园的游客数量得到了增长,地质旅游也快速发展。2010年,24家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全年累计接待游客7900万人次,年游客总收入287亿,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37%和8.7%.
第二,世界地质公园以及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增加了地质公园的收入。2010年世界地质公园成员获得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收入是600多亿。较早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员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比较大,相应的收入也比较大。
第三,世界地质公园建立以后,催生了相应的旅游项目和活动的开展,也带来了收入。地质旅游不同于单纯的观光、休闲和度假的旅游,具有多重属性。2010年统计各类活动获得的收益达到165亿,其中半数成员的该项收入达到了亿元水平。
第四,地质公园地质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居民收入。
第五,多元化的预算资金迅速增加,促进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地质公园的建立、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和相应的社会发展项目,以及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相应的增加,推动了地质公园的旅游发展。同时,地质公园的建设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包括交通、商业、服务业以及城乡建设。2010年世界地质公园成员带来的企业收入达到2500多亿,而目前还保持着逐年上升的态势。
第一,地质公园的发展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旅游资源整合、就业率提高、甚至扶贫以及社会进步创造了契机,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地质公园是近几十年来我国旅游业值得称道的旅游产品之一,极大地提高了旅游业的科学含量,改善了旅游业的含量。市场需求大,前景广阔。
第三,地质公园成为一种地质遗迹景观和自然的新型管理模式,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促进了地学的科普教育。
第四,要坚持地质公园新的理念,立足国际,精心建设。对照世界地质公园的标准规范,在关注地质公园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提升软件建设。通过高起点的规划、教育科普、信息传播、科研以及公园内文化、生态、地质的和谐发展,促进地质公园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内容由清华同衡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整理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info@thupdi.com;请在标题处标明“微信投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