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R】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乡村规划与宜居建设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7-05 01:40:39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蓝字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社会资本作为获取社会网络资源与凝聚社区效能的重要行动要素,对于我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魏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韦灵琛, 邓海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魏立华在《规划师》2016年第5期撰文,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以广东省新兴县龙山塘村为实证案例,主要采用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在广东省推动农村宜居建设实践中乡村社会资本的重塑、对于乡村规划与乡村宜居建设的经验及挑战,以期丰富我国的乡村社会资本理论与乡村规划建设实践。
社会资本的概念及其内涵
社会资本是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兴起的一个国际学术热点,经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美国学者科尔曼、普特南及林南等的研究推动而形成的有关社会网络链结与行动的分析框架。研究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方面,是可以获得并用作资源投入到特定的社会行动之中,社会资本不仅是增加个人利益的手段,也是解决集体行动的重要资源。
美国学者普特南对社会资本的定义影响最大。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促进集体行动的网络和规范,本身具有社会性,通过存在于社会网络内的互惠、信任规范及惩罚与监控等作用,使集体行动的困境得以解决。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也是生产性的,它使某些目的实现成为可能。林南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也广受关注,他认为“社会资本就是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得的资本,以促进个体、社会群体、组织以及社区目标的实现” 。 在普特南、林南及其后继者的研究推动下,社会资本逐步理论化并引起相关学科的广泛关注。尽管社会资本的概念尚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定义,但大部分学者均认可社会资本是一种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其意义在于通过强化或重塑社会链结,使得个人和社区能够从中获益 ( 表 1)。
在普特南及其后继者看来,因社会关系网络联系的紧密程度及社会不同层级间的互动关系,可将社会资本链结归为两种不同类型:水平网络型和垂直网络型社会资本。水平网络型社会资本强调网络链结中的平等互惠关系,具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共同目标或彼此拥有共同利益者所形成的链结,能够促进相互对等的同质或异质人群及团体间的联系与互动;垂直网络型社会资本则是透过不同社会等级和依附关系不平等主体的链结,使不同社会层级的个人或社群与政府等公共机构超越既有的等级限制,从正式体制中获得资源 。比较而言,普特南认为信任最容易产生自水平网络链结及自愿形成的组织中,而且这种组织比垂直网络链结更具生产力与稳定性。
龙山塘乡村社会资本重塑与乡村
规划及宜居环境营造
1.
垂直网络社会资本链结:“外部
资源投入”与乡村规划建设的启动
为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具体工作的开展,在广东省政府颁布《意见》后不久,广东省政府办公厅随即发布了《落实省政府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意见的分工方案》( 粤办函〔2011〕505 号 ),明确了“七类名镇”和“八类名村” ⑤的牵头单位。云浮市积极响应省政府的《意见》,出台了《云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名村示范村建设的意见》( 云府〔2011〕38 号 ),明确了云浮市农村宜居建设的重点为名村及示范村,并提出帮助下辖新兴县创建省级名村建设示范县。云浮市下辖新兴县在《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的实施方案》( 新委办〔2011〕52 号 ) 中,明确成立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县的名村及示范村建设的相关工作。
由此,在由上而下推动乡村宜居示范点建设的背景下,龙山塘村因乡村旅游资源独特 ( 村内的“藏佛坑”相传是六祖慧能圆寂后的藏身之所 ) 而成为新兴县打造“名村”的示范点之一。在省、市及县级政府等垂直政府部门的引领与组织下 ( 图 2),龙山塘村乡村规划随即展开。在新兴县政府的招商引资与上层政府机构的支持推动下,龙山塘村成功引入广东和健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拟对村内的“藏佛坑”旅游资源进行共同开发。藏佛坑禅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也由此被纳入省级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⑥中,为龙山塘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外部支撑。
围绕乡村旅游总体定位及具体的“以奖代补”实施项目,垂直网络资源积极链结相关设计机构、企业、村委会及村民,对龙山塘乡村规划进行反复磋商,以现有的山水生态资源和“藏佛坑”人文资源为基础,主要构思是将“名村”建设融入藏佛坑禅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中,致力于打造集特色田园风光、乡居客栈民宿与乡村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禅宗文化村”。
在乡村规划及“以奖代补”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中,通过垂直网络社会资源的引领,龙山塘村充分利用了专业设计机构、科研单位与施工企业等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并卓有成效地发动村民参与,以改善农村生活宜居环境等具体实施项目为近期行动抓手,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行动布局方案 ( 图 3)。在乡村规划的总体指导下,龙山塘村利用“以奖代补”项目,富有成效地实施了人畜分离、雨污分流等乡村基础设施工程,并积极发动村民“捐资腾地”,不仅营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水利设施,且在村民腾出来的建设用地上,建设了龙山塘禅农博物馆 ( 云浮市乡村历史文化展示馆 )、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为龙山塘村的乡村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空间支持。
龙山塘村作为第一批广东省“乡村旅游名村”建设示范点之一,得到了相关政府领导及部门的高度关注。在自上而下的垂直网络资源链结作用引领下,原本封闭的龙山塘村得以与外部网络有效链结—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省、市与县等的垂直网络资源,申请各类资金补助,还可以在省级政府领导与牵头单位的支持下,摆脱原本较为僵化的政府逐层沟通渠道的束缚,从而快速取得外部资源的投放,同时配合水平网络社会资本的积极响应,及时有效地化解了乡村规划与宜居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与矛盾。
2.
水平网络社会资本响应:乡村社会
资本重塑与乡村宜居环境营造
在垂直网络社会资本的引领下,龙山塘村社会资本的重塑对于乡村规划及宜居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充分响应省、市与县有关乡村宜居建设的相关政策精神,龙山塘村积极发动村民,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模仿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的“乡绅制度”,发动乡村精英,自发组建了“龙山塘名村建设理事会”( 以下简称“理事会”)。理事会由理事长、副理事长及理事组成,理事长由村长兼任,理事由威望高的乡贤、族老与退休教师等担任,负责村民发动、资金筹集和项目管理实施等工作,以协助村委会开展乡村宜居公益事业建设。
理事会的组建使得注重亲缘、血缘及地缘关系的“乡绅制度”这一传统乡村社会资本重获新生。而具有民间性质的理事会,在乡村规划及乡村事务协调中具有重要的“润滑剂”作用,有助于弱化村委会在乡村建设与治理中的“官方”性质与刻板形象,有效地增强了村民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团结。理事会除与县级规划、建设与旅游等部门积极沟通外,主要是多方征询村民意见,广泛动员村民参与乡村规划与宜居建设,发动村民捐资腾地、拆除危旧房屋与义务投工投劳,对于发挥村民主体能动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理事会在“名村”建设中对“以奖代补”的项目方案、资金管理与项目实施等也起着重要的协调与监督作用。在龙山塘村委会与理事会的相互补充和配合下,组织原先“原子化”的村民积极参与乡村规划,通过名村示范村建设与“以奖代补”项目实施,促成了原本“原子化”的村民形成富有成效的集体行动,扭转了过去由于村民外流、民心涣散等引发的水平网络链结的缺失,推动龙山塘村迅速对外部网络资源进行积极回应,并实质性地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图4)。
在解决“人畜混居”的环境卫生问题而实施的“人畜分离”规划建设工程中,理事会首先动员村民将禽畜“散养”转变为“集中圈养”,在村庄南部的荒地集中建设禽畜养殖屋,并配套建设沼气池,动拆除猪 ( 鸡 ) 舍数十间,腾出用地近 3 万平方米,以建设公共广场及绿化景观带。同时,还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了生态公厕和垃圾屋,实现了垃圾的“集中收集、定时清运”,彻底改变了过去的“垃圾村”形象。
而在龙山塘村雨污分流与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中,在相关环保机构的技术支持下,使来自化粪池、厨房和浴室的混合污水通过埋设的地下污水管网流入占地面积约为 300 ㎡ 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采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技术,就地实现污水处理,日处理生活污水约 120 吨。其污水处理的经济性与低动力 ( 年运行电费仅需约 1800 元 ) 及维护简便的特性,非常契合农村地区的特点。这一生态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不仅得到了垂直网络资源中“名村”建设的资金补助,也发动了水平网络村民自主性的集资力量,并得到相关技术机构及施工企业的大力支持。
而在乡村水利设施建设中,龙山塘村更是结合了专业设计机构、施工企业及村民的集体智慧,充分利用原有的过山溪流与本地化的建筑材料,发动村民采集溪流内的卵石,用以砌筑水陂、水渠、景观桥及园林小径,让清澈透明的溪水绕村而过,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象,并在由原猪圈腾出的空间上建起“流水瀑布”与公共活动空间。
龙山塘乡村规划及宜居建设中的
经验与挑战
1.
垂直网络与水平网络的互动及制度创新经验
在龙山塘乡村规划与“名村”建设过程中,垂直网络与水平网络的互动、乡村社会资本的重塑及相关制度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原本“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等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实质性难题得以迎刃而解,克服了集体行动的困境,有效地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龙山塘村由此也在 2013 年全球国际花园城市 ( 社区 ) 大赛总决赛中获得了国际花园社区大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银奖,成为令人瞩目的宜居乡村社区。
在龙山塘乡村宜居建设中积累了 3个较为突出的经验。首先,在垂直网络资源的有效链结下,龙山塘村作为省级“名村”建设的示范点,充分得到了广东省、云浮市及新兴县相关领导与部门的高度关注,在“以奖代补”项目申请中也得到了优先支持与重点倾斜,累计投入各类专项资金约 1 700 万元,用于龙山塘村的“人畜分离”、“雨污分流”、污水处理、水利设施、环卫设施与公共设施等乡村公益事业建设。由此,在外部的垂直网络资源的引领与资金投入支持下,龙山塘乡村宜居建设得以顺利展开。
其次,在垂直网络资源引导下,龙山塘村得到了社会机构与村民的大力支持,其水平网络开始链结并积极响应乡村宜居建设,与垂直网络资源积极互动,形成了“政府自上而下层级发动、群众自下而上多方参与”的共建局面 ( 图 5)。龙山塘村在与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在专业机构的技术帮助与村民的积极配合下,在污水处理、水利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中营造了较具地方特色的乡村空间。特别是在由乡贤、族老等组成的村民理事会的动员与协调下,充分发挥了村民在“捐资腾地、筹资投劳”等活动中的作用,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激发了“名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有效地释放了乡村活力。
最后,新兴县相关制度创新对于乡村社会资本重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相关规定,“以奖代补”与“一事一议”等乡村公益事业建设一般需要地方配套资金不少于各类财政专项奖补资金。为切实推动乡村宜居环境建设的顺利实施,《新兴县名村示范村建设财政奖补办法 ( 暂行 )》创新性地将“筹资筹劳” 等活动统筹折算为地方配套资金,特别是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中的“义务性劳动”按每人 10 元 / 小时的标准进行换算,不但有效解决了有关配套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地凝聚了社区水平网络资源。龙山塘村据此累计发动群众投工投劳 8 580 多人次,整合“原子化”的村民为乡村集体行动。同时,新兴县还创造性地将云浮市在省级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中探索出来的农村社会治理经验—理事会应用到乡村宜居建设中,对于凝聚社区力量,化解社区矛盾,发挥村民的能动性与主动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某位龙山塘村委委员在访谈中所言:“理事会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一个很大的桥梁作用……村委会是一个行政组织,肯定会有一定的矛盾,因为你既要协调政府的事情,又要协调村民的事情。所以,很需要有一个架构、一个组织能够协调村里的事务。理事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些矛盾和解,还有村庄的建设,他们都全部参与,而且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理事会真正起到了一个带头的作用。而且这些人有几个特点:第一有能力;第二是有威信;第三是有学识。”
2.
“示范”作用局限下的乡村社会资本重塑断裂挑战
龙山塘乡村宜居建设之所以取得较为瞩目的成就,并成为“名村建设示范点”,与政府的引领作用是密不可分的。随着两年期间内龙山塘“名村”建设的结束与政府相关政策的更迭,来自垂直网络资源关注的日益减少,专项财政资金供给也逐步淡出龙山塘乡村建设的视野,显示了如社会资本理论所言的“垂直网络资源的脆弱性与不稳定” [10] 的特点。而在龙山塘村水平网络尚未链结稳定与成形的情境下,龙山塘的乡村社会资本重塑面临断裂的危机,其乡村建设的持续性无疑遭受来自现实的挑战。
首先,由于广东和健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藏佛坑禅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项目发展较为迟缓,至今仍未有实质性的建设实施行动,导致龙山塘乡村旅游也一直踯躇不前,除了出租山地每年有数十万的乡村集体收入外,龙山塘村还未有实质上的旅游收入,村民也几无可能从旅游发展中获益。而龙山塘村也无其他的特色产业以支持“造血”机能的发展。由此,在旅游发展受限且缺乏其他乡村建设项目的约束下,村民理事会的作用也大为削弱,而“原子化”的村民也无法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形成连续持久的集体行动,龙山塘村水平网络链结未能在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得以培育与发展成形,对于乡村社会资本的重塑影响极大。
其次,龙山塘村引以为傲的污水处理设施尽管在日常运营之中,但在后续维护上却缺乏直接的技术支持。经过数年的持续使用,高负荷地下渗滤层出现堵塞,导致污水泵站经常“跳闸”,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活污水的处理。同时,受市场影响,龙山塘村的禽畜价格大幅波动,在近年来受益不高甚至亏本的情景下村民失去养殖动力,导致集中建设的禽畜养殖屋与沼气池成效并不凸显。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5期
《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乡村规划与宜居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