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产阶层化的概念于1964年由英国学者Ruth Glass首次提出,用来形容伦敦的工人阶级住区在租约到期后,经由中产阶层入住者的改造,从原来破旧的楼房和合租房,摇身变成优雅、昂贵的住宅,并逐渐使得所有或者大部分的原住民迁走,整个地区的社会特征发生改变。大多数既有的关于城市中产阶层化的研究侧重于解释它的成因。既有研究主要有如下不足:第一、缺乏“社会—空间”辩证的视角,中产阶级化伴随着旧住区物质空间的变迁,而物质空间生产的客体过程也成就了城市治理、产业结构、消费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主体再生产;第二、缺乏对微观利益主体间权力关系的关照。既有研究倾向于将中产阶级化简单归因为新自由主义倾向,并批判其带来的原低收入者的被迫迁移(displacement)、加剧社会分异的社会后果,忽视了对微观多元利益主体的权力利益关系及动态变化。
石库门是上海一种集中成片、多样化、典型的历史建筑类型,作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上海近代文化的象征之一,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2/3石库门社区已在1990年代开始的几轮“旧改”中被拆除,现存的石库门社区均存在建筑结构老化、生活设施缺乏、居住密度高等共性问题,加之房屋产权复杂、区位成本高、地块零星等原因,石库门陷入了“拆不动”也“保不起”的困境。2000年以来,在新天地、田子坊等石库门更新案例闻名中外之后,复活了上海的集体记忆和本土文化,石库门社区作为城市遗产成为了地标和名片,正逐步呈现中产阶级化的趋,越来越多的中高收入群体、尤其是外国移民成为了里弄社区的新居民。本项目将以空间生产分工、产权处置方式及利益分配等维度分析原住民、租户、政府、二房东等行动者的权力利益关系,进而对历史街区中产阶级化的路径进行类型化,探讨社会地可持续更新的可能性。
(1)案例选取设想:按照不同区位及更新程度,选取3-4个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深入研究。更新逐步推进、已经较多完成更新的社区(如永康路、南昌路)、正在推动更新的社区(步高里、老西门唐家湾);有更新意愿,还没开始更新的社区(如虹口港);尚无更新计划的社区(闸北山西北路安庆路)。
(2)访谈:采取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对社区管理者、社区商业经营者、社区居民等对象进行深度访谈。
(3)二手资料:搜集案例社区更新的背景资料,包括档案资料、规划文本、历史地图、媒体报道、居民老照片、互联网平台(房产交易网、Airbnb)等。
(4)现场观察:了解社区的物质空间状况、空间功能分布等情况。

图1:外国人租房房源分布(www.smartshanghai.com)
图2:Airbnb上的房源描述词频关系图(来源:Airbnb上海,2016年4月的数据)
图3: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开在柯灵故居内的上海老房中介(老房市场的火爆)

图4: 开在里弄口的中产阶级化餐厅

图5:开在长乐村(挂牌)里弄内的小店

图6:里弄调研现场
课题阶段:开题
课题负责人:章超、钟晓华
课题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