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国家,公众参与 通常被作为基层民主和政治参与的重要环节。但从中国城市社区居民的公众参与实践来看,居民对于社区一般事务的参与意愿(精神)不强,参与层次较低,只是在某些涉及到个人或家庭利益的领域,表现出较为积极的集体抗争、上访等(非)制度化参与形式。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关系出现矛盾或冲突,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民主意识逐渐觉醒,使得公众越来越重视自己生活的环境质量和民主权利,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公众的参与意识与日俱增,公众要求主导自己的社区规划与发展。社区建设和发展越来越需要依靠基层民主的参与力量。此外,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多少与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在理论上也存在因果联系,而满意度的高低又牵涉到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这些都是构成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相关理论研究中,中国学术界普遍比较关注基层民众的政治参与,如居委选举、基层人大选举等制度化形式,以及集体抗争、上访等非制度化形式。但以往研究对社区事务一般性参与的研究不够充分,且大部分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案例研究较多),量化研究不足。因此,就探寻中国城市社区民众的公众参与特征及其对社区满意度的影响,对我国当前民主建设、对公众参与意识的倡导、对社区规划的合理编制及有效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从静态、动态和心理三个层面测量了居民的公众参与情况,还分析了上海社区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1、上海社区居民公众参与情况
静态的公众参与是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内组织或团体的情况。动态的公众参与是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活动的相关情况。心理层面的公众参与是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活动的态度和意愿。
本次调查发现,上海社区居民的组织参与度较高,在所有受访者中,七成以上受访者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某些团体或组织。(见图1)相对而言,女性更喜欢参加与自身兴趣相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如志愿者团体与兴趣团体;而男性更多参加与小区居民利益相关的组织或团体,如党组织、专业协会、社区工会、治安团队等。不同年龄群体的组织参与偏好也有明显差异,中青年群体更加关注小区居民利益组织,而中老年群体则更多参加与自身兴趣爱好相关的团体或组织。教育水平越高,对自身利益的认知和维护程度越高。因而,他们参与业委会、专业协会等团体或组织的比例越高,这些组织更有助于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相反,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则更倾向于参加志愿组织;对于兴趣组织,不同教育群体都有较高参与比例。从职业地位来看,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一般职员等社会中间层在业委会、志愿者组织、兴趣组织、社区工会等方面则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不同社区由于地段、规模、建筑密度、公共空间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于自身兴趣和利益的维护也有明显不同。

活动参与是社区居民公众参与的动态方面。从活动参与频率来看,上海社区居民参加小区内组织各种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经常参加小区组织的各种公共活动的比例只有30.4%,不足三分之一;有时参加或偶尔参加的比例达到了43.4%;而表示从不参加的比例则达到了26.2%,超过了五分之一。(见图2)差异化分析表明,女多男少是小区公共活动参与的首要特征;其次是中老年人多,年轻人少;教育方面,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状态,即教育程度较高和教育程度较低群体的公共活动参与率低,而中等教育程度群体的参与率高;职业类型和参与活动之间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分析;不同社区类型居民的公共活动公共活动参与率有明显差异:商品房、动迁安置房居民的社区公共活动参与率高,而公房和新旧里弄社区居民的活动参与率相对偏低。从居民参与活动的类型来看,主要以社区组织的政治活动、社区公益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为主,对于常规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参与较少。影响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居民个人方面的原因,如没有时间,对社区公共活动不感兴趣,邻里不熟悉;其二,社区层面原因,如社区活动不丰富,社区宣传通知不到位。从社区居民获取社区公共活动信息的途径来看,仍以传统渠道为主,缺少信息化宣传方式。

本次调研通过李克特量表测量了社区居民对于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的态度和意愿,量表共含有8个指标,见表1。
表1:上海社区居民公共参与态度与意愿量表频率分布统计(N=945,单位:%)
| 非常不赞同 | 比较不赞同 | 一般 | 比较赞同 | 非常赞同 |
1. 参加社区活动能够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 | 3.2 | 4.0 | 22.9 | 39.7 | 30.3 |
2. 参加社区活动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 2.9 | 4.1 | 23.1 | 39.7 | 30.3 |
3. 参加社区活动拉近了社区内居民的关系 | 2.8 | 3.3 | 19.5 | 41.9 | 32.6 |
4. 我认为参与社区活动是在浪费时间。 | 38.6 | 25.5 | 24.6 | 7.0 | 4.3 |
5. 我愿意参与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决策。 | 3.6 | 6.6 | 34.8 | 30.3 | 24.8 |
6. 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是每个社区居民的权利。 | 2.3 | 3.3 | 21.9 | 33.4 | 39.0 |
7. 能够参加社区活动我觉得很自豪。 | 3.2 | 3.8 | 31.6 | 29.7 | 31.6 |
8. 居民有责任和义务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 | 3.1 | 4.9 | 24.8 | 31.9 | 35.4 |
测量结果表明,上海社区居民有比较强的社区公共活动参与意愿。差异化分析表明,女性的参与态度和意愿比男性更强;年龄越长者,参与态度和意愿越强;高教育者参与态度和意愿较低;自由职业者和个体户群体的参与态度与意愿明显低于其他群体;不同社区居民之间的参与态度和意愿没有明显差异。
参与角色分析显示,65.7%的居民希望以志愿者形式参与公共事务,12.4%的居民希望以监督者的角色来参与公共事务,10.7%的居民希望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决策,4.3%的居民希望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公共事务。(见图3)

2、上海社区居民社区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次调研涉及了受访者对于所居住小区在地段、交通、规模、建筑密度、外观、绿化、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等与规划相关要素的满意程度。对上述八项指标进行加总的结果表明,上海社区居民对自己所住小区的整体满意度偏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影响人们社区总体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因素、地段(小区位置)、住房类型、社区公共活动参与情况、以及社区公共活动参与意愿等五个关键指标;而性别、教育、职业类型和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结论和观点
1、上海社区居民公众参与特点与问题
上海社区居民在公众参与方面的特点和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上海社区居民在静态的组织参与方面程度较高,但对于公共活动的参与不积极;第二,上海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活动以个人兴趣为主要导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不够;第三,导致社区公共活动参与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居民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社区管理层面的原因;第四,上海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态度和意愿较为积极;第五,上海社区居民对社区整体规划的满意度不高;第六,不同社会群体在组织参与度、参与活动积极性、参与活动偏好、参与态度与意愿和社区整体满意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第七,居民的公共参与行为和态度,对其社区满意度有显著积极影响。
2、已建成社区居民满意度提升策略与建议
提升居民对于社区的总体满意度,除了从规划学的角度进行合理考量之外,还应注重社区居民(人)的因素,尤其是对于已建成社区而言,在社区所处地段、交通、小区规模、绿化、建筑密度和外观等都无法重新规划的情况下,要提升居民的满意度,进而提升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必须从社区居民的角度,从“软”的方面着手。
根据本次调研发现,居民的公共参与能够有效促进居民对小区整体规划的满意度。因此,在社会规划和管理过程中,提升和促进居民的有效公共参与是非常关键的举措。根据调研发现,提升小区居民的公众参与,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首先,立足本小区自身特性(商品房、公房、里弄、动迁房、经适房等)及时更新本小区居住人口的基本信息,了解本小区的人口特征,关注不同特征人口的基本需求。调研发现,不同性别、年龄组、教育程度、工作类型等都对人们的公共事务参与有一定影响。因此,了解社区人口构成对于社区公共活动的开展和落实非常有帮助。
其次,多开展有价值的社区文化活动,促进小区居民沟通交流,和善邻里关系。在开展社区公共活动时,要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吸纳社区精英参与活动决策和组织,从而提高他们对于社区公共活动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公共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活动宣传要到位,在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依靠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等方式向社区居民推递活动信息。
最后,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居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动机和意愿。运用好志愿者组织,通过他们进行各种各种的宣传教育活动,改变居民对于社区公共活动的认知,提升他们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
课题阶段:已结题
课题负责人:王甫勤
课题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