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工业用地因其权属集中且明确,并且常因发展需要进行搬迁,所以常常是旧城更新中的重点项目。而随着2016经济重头戏——去产能的愈演愈烈,以及对于城市用地总量的控制,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旧工业用地需要得到治理、更新和再利用。但是,如何在改善环境、尊重工业记忆的情况下,创造有特色的开放社区?
项目背景:1930s-2015,1平方公里嘉兴老城,有机更新甪里街老工业区位于嘉兴市南湖景区东北角,地处城市核心地段,总面积约90公顷,主要包括嘉兴市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嘉兴市民丰造纸厂和嘉兴市冶金机械厂。曾几何时,造纸厂和冶金厂也是灯火通明,为社会主义建设出过力、流过汗,民丰会堂等大型建筑一度曾是嘉兴人民重要的集会场所之一。然而,近年来工厂渐渐举步维艰,2005年冶金厂宣告破产,3542名员工正式告别国企身份,分流安置。同时,有着90年历史的民丰造纸厂计划在海盐建造新厂区,逐步搬离老城。
历史上的甪里街水桥相连,且拥有嘉禾古八景中的“东塔朝暾”和“汉唐春桑”二景。相传,东塔巷上还曾有一座东塔寺,是汉九卿朱买臣的故居,现已不存。

图一:历史上基地的位置

图二:现在基地的位置


图三、图四:工业遗产的现状分布情况
面临的核心问题:42栋保护建筑,6.8万平米的建筑再利用,2440户住宅,6008人的家园修复,1平方公里的土地修复,1.5公里的水岸激活如何合理挖潜既有资源,充分利用近于废弃的老工业区,重新赋予其活力,是嘉兴政府面临的挑战,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2014年开始,同济大学的规划人员对此进行了深度调研,并邀请联合国人居署的技术官员参与指导,多次向有关部门汇报和沟通,最终决定对老工业区进行社区化生态改造。通过更新改造,既要带动周边地块和相关产业的升值,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又要抓住老旧厂房改造的契机,进行社区化、生态化改造,将其转变综合配套的生态住区。期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嘉兴市民还能在过去的老厂区里自由漫步,享受舒适悠闲街道生活,重拾老时光的美好回忆。
参考联合国人居署的要求,规划拟遵循6个主要的策略。
图五:联合国人居五点
策略一、策略二:中高中密度;开放步行社区
规划方案尽量保留了原有的厂区道路,并以此为骨架,搭建高密度的街巷路网,划分小尺度的开放街区。通过组织单行道、设置分时停车场库以及分级明确的道路体系,构建完整的交通系统。此外,对老厂区原有的行道树逐一统计,尽量保留,并结合大树组织小型而多样化的街角绿地和口袋公园。这一次,那些生长多年的槐树、柏树和木棉再也不会被连根拔起、死无葬身之地了。
这种街巷布局的特点,有助于形成尺度宜人的开放式社区,住宅不再成区成片、而是有机组合成大大小小的街坊,传统的封闭式小区管理转变为开放式、丰富多彩的街道生活。


图六:路网格局的保留
策略三、策略四:混合布局;多样化居住
虽然地处闹市区,但与各地形形色色的“新天地”不同,更新后的甪里街社区将不会以高档商业区为主。相反地,各种类型的居住建筑和社区配套设施将是这里的主角。不仅会有高档湖景住宅,还将有计划地返迁安置一部分原有居民,建设一批经济适用型住房,此外还有适合社区养老的老年公寓、为创业孵化转杯的青年公寓和SOHO综合楼等,许多老厂房还会被改建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菜场、超市、咖啡屋、茶楼、书屋甚至公厕。我们相信,多样化的社区生活才是它真正的生命力。


图七:多样化的功能组合
策略五:适宜的生态技术
规划结合现有的绿地水系,采用了大量LID技术手段,积极构建海绵系统,在中高中密(从单层厂房到50米以内的住宅综合楼)街坊中尽量提供开敞的公共空间,为社区注入活力。未来,既有半地下停车库形成的朝阳草坡、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也有大大小小的街角绿地和口袋公园。比如,原来污水处理池将改造为富有海绵教育意义的褐地公园,并在此复建以前的古塔,市民能在充满古韵的公园里看到生态集水水池,亲身观察雨水的再利用过程。沿着东塔巷还会种植樱花作为行道树,把现在的一条破巷子改造为新的城市一景。

图八:生态技术的系统应用
策略六:保留并改造工业建筑
规划把项目中的老厂房看作是财富积淀,而不是包袱,不会简单粗暴地大拆大建,许多老厂房、库房和设备构筑物都会改造成为社区中的特色项目,如体育场、学校、幼儿园、主题旅馆、文化展示馆等,进一步提升整个社区的多样性。
更新改造一:从巨型厂房到活力体育馆
原为七十年代建造的长130米、宽60米、高25米的一座巨型厂房,结合结构体系进行拆分插建,插入一个全新的玻璃连廊和室内跑步道,两侧的大型室内空间拆分为各种室内活动场地。改建后的体育馆不仅服务社区居民,也能为城市中心区增添难得的体育锻炼场所。


更新改造二:从设备用房到特色小学
运用拆建的手法,对场地内原有的两栋设备房进行改造,形成新的功能性室外空间。北面三跨改造成小学,中间几榀桁架改作学生活动的内庭院并设置200米跑道,南面的厂房改为体育馆,体育馆的入口同时作为运动场的主席台和观众席,将室内外运动空间联系在一起。



更新改造三:旧厂房挖出新幼儿园
在废旧厂房的屋顶下植入幼儿园各个班级的“彩色盒子”,每个盒子容纳两个班级,形成丰富多变的、孩子们喜爱的多重空间。拆除的旧砖将会被清洁、重新铺在中心庭院的场地上。


更新改造四:厂房与联排长屋
利用挖建的手法,将厂房建筑原有的屋顶拆除,留下屋顶框架和面围墙,保留人们对于这片场地的记忆。在挖空的厂房建筑内,分割出11户联排住宅,同时贴建一幢综合性的公寓楼,享有独立的空中庭院和美观的垂直绿化。


更新改造五:菜场,青年公寓和公厕咖啡屋的奇妙设想
同样地,根据位置和体量大小,一些老厂房还会被改造为老年公寓,原来的机床车间将变成室内菜场,加建出来的二层将作为社区文化中心,老人们能在他们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打牌、聊天、喝茶,回顾那些青葱岁月。更有意思的是,有人提议把厂里原来的一处独立式的公共厕所改造为绿地中的咖啡屋,想来也会别有一番风味吧。


信息化时代,人们不仅关注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还会格外重视生活环境的绿色和生态。考虑到甪里街地段紧邻南湖风景区,规划中还特别设计了链接南湖水系的内部河道,专门设置了自行车专用通道、跑步道、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休闲设施,把社区与城市、生活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形成真正的生态网络。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细致调研和多方案研究,甪里街老工厂的社区化改造方案有了初步的眉目,各级政府部门和当地百姓也对它充满了期待和美好的愿景。接下来的实施阶段,仍将面临经济平衡、居民安置、生态建设等方面还会面临各种挑战。
值得高兴的是,嘉兴市于2015年申报成为我国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指出了要“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这些都与我们在嘉兴甪里街项目中所遵循的原则不谋而合。
主要编制人员:李振宇、王骏、徐杰、卢斌等
项目时间:2014年9月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