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89期(2016年第35期)
△引言。《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是成渝两地建设国家级城市群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该《规划》按照“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突出重庆、成都作为我国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定位,并根据成渝两地城市资源禀赋,提出了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举措。

△《规划》强调成渝应一体化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国际通道方面,《规划》提出扩大以成都、重庆等为起点的中欧班列品牌影响力,共同培育发展成为内陆地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向国际贸易大通道,同时以渝昆铁路、成昆铁路复线、川藏铁路、渝黔铁路建设为基础,形成经云南至中南半岛、经西藏至南亚次大陆、经广东出海的南向国际贸易大通道。开放平台方面,《规划》提出整合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资源,高起点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门户。可见,国家希望两地摒弃恶性竞争,携手做大做强。

△《规划》提出加强与“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合作。利用成渝城市群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交叉点的优势,加强与相关区域的合作。与关中-天水地区应加强在科技创新、旅游组织、资源能源互通等方面的合作,构建成渝与西安、兰州之间的多向通道;与黔中、滇中和北部湾城市群合作应构建与昆明、贵阳、南宁之间的多向通道,打通南向能源资源进口通道;与长江中游和长三角城市群则应加强中下游港口协作,优化沿江经济产业布局,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回流。
△《规划》明确提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方向。与欧盟在高新技术、高端装备、研发设计、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加强合作;与中东欧在物流运输、文化旅游、食品农产品进出口等方面建立合作新机制;深化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经贸合作机制,鼓励优势企业转移部分产能,支持企业在俄建立海外仓;扩大与东盟区域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交流,鼓励企业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此外,《规划》鼓励成渝发展面向沿线国家的电子商务。
△《规划》根据成渝发展条件,提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差异化方向。重庆主要承担对外通道及国际贸易平台建设的重任,《规划》提出在构建向东、向西、向南三大通道的建设中,重庆是关键节点,尤其是向东出海通道强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同时推动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规划》要求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形成以重庆为营运中心、有机连通成都和西安等城市、辐射内陆、连通欧亚的国际贸易辐射圈。成都则主要承担创新创业、国际交往平台建设。《规划》提出建设四川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加快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推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托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中韩创新创业园和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建设。

△成渝在行动。成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一是构建国际内陆型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国际枢纽空港城市,规划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及配套设施,大力拓展国际(地区)航线,完善4小时航程的亚洲航线网络,加密10小时航程的洲际航线,适当开发10-15小时航程的跨洋洲际远程航线;打造高铁枢纽城市,启动建设成都至达州高铁、蓉昆高铁成都经天府国际机场至自贡(宜宾)高铁、成都至西宁铁路、成都至格尔木铁路,推动形成“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高铁通道。二是深入实施“蓉欧+”战略。稳定增加“蓉欧+”铁路货运班列,延伸蓉欧快铁欧洲端辐射范围,推进实现蓉欧快铁和中亚班列“双黄金通道”常态化高频次双向稳定运行。重庆“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一是构建便捷畅通开放通道。布局完善沿江货运铁路,加快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提升和完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功能,增加开行密度,布局完善境内外分拨点和仓储中心;完善网络枢纽配套衔接,大力发展铁公水空等多式联运,深入推进与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和大通关国际合作;完善覆盖世界五大洲主要枢纽城市的国际航线网络,国际航线达到100条。尤其是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提出,积极争取扩大重庆航空领域开放,吸引新加坡航空企业共同建设重庆航空枢纽,探索推动在重庆无限制开放第五航权,鼓励中国和新加坡航空公司在重庆机场设立中心枢纽网络。二是完善开放平台。争取设立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向制造、研发、维修、物流、贸易、结算等“六大中心”转型升级;争取设立江津、涪陵等综合保税区;将重庆港水运口岸开放区域拓展至果园港口、有序推动万州港、涪陵港、丰都港、永川港、江津港对外开放;完善江北机场航空口岸,加快万州、黔江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加强铁路口岸建设,推进团结村铁路口岸成为正式开放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