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孜,出生在重庆城乡结合部的小山村,专注于小城镇与乡村永续发展。在接受采访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提出:乡建建的是人心,建的是传统信仰。
小编在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被深深的感动,虽然城市建设在国内一直进行着,建房子、建景观、修路、建管道等一系列的整体性规划,但是乡建不同于城建。国内乡村一直处于未被规模化开发的阶段,乡村是温和的,村民是朴素的,土地是活的,乡村是有生命的。
在国内有些不好的案例,个别建筑师目的性太强,太自我。他们到乡村就是为了做一个自己的作品,他不管农民需不需要。乡建不仅仅是建房子、修路、修景观,还要帮村民理清发展步奏,提供营建,如何运营,乡建的关键点在能不能发动当地人,乡建建应该是人心。
根据李孜的演讲小编总结了几个问题要点:

李孜
从传统上讲,一个氏族体系下,有人去学习、科考、进入地方或中央,最后告老还乡,在这样一个循环体系下产生的既有地方经验,又有全国,甚至国际视野的人才,他们最后会在地方上形成重要的领导力量。中国一直就有“乡村自治”的传统,这样一些人就是维持“乡村自治”的重要力量。
经过历史的变迁,有这样力量的人就少了。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了城市,他们更多的追求是留在城市,乡贤乡绅的力量就被打破了,没有形成新的循环。
在现在,他们可能是在城市里工作很多年,但是不满于城市的生活方式,或者是有强烈的为家乡做奉献的愿望这样一些人,他们回到乡村,带动乡村新的建设。
乡建的发展一直存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已经放慢脚步,互联网和信息带来了新的经济形式,包括了市场的转变,也就是说乡村、县镇也开始能够提供工作、创业的机会。
中国有几亿的人还在乡村,他们也需要服务,如果说城市的老年化很严重,那么乡村的老年化更严重。这些人是需要服务的,所以这里面就存在大的商业机会和社会价值。所以现在国家非常关注这方面的发展,出台了一些政策来吸引年轻人回到乡村。

国内的“空心化”主要在高龄化、人才和年轻人流失,我们不能阻碍这种对流。在之后城市人会再进到乡村,以度假或者养老的形式。事实上,要让乡村人进到城市。就像之前提到的乡贤乡绅,这样的人肯定是有很辽阔的视野,其实在现在,不了解城市,甚至世界,如果就在本地发展,年轻人很难成长为一个有前瞻性的,有格局的新乡绅,因此他们中很多也需要一个人生循环。
“空心化”只是一个阶段,除了个别地方可能有些畸形,但大多数地方是必然现象。这种“空心化”可能会由一些城市人进去填,现在能看到的就有大量艺术家、文创人去到农村,比如“舟山空心村”、“东极岛”,这些“空心村”接下来会有更多人入驻。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所以大多数建筑千层一面,除了个别区域能保持一种传统特色,大多数与全球接轨的城市都是按照全球案本来做的,全世界的CBD、影院、五星酒店都是一个模板的。但是乡村完全不同,乡村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当个别建筑师面对乡村的习俗和关系,他们是无知的,但是又会拿出建筑师的战斗精神,一定要把乡村改造成他们希望的那个样子,但实际上农民不喜欢这样的改造。乡村是一个自治的,自建的。
有的建筑设计师想做一个乡村改造的样板,把样板推广出去,这个就很危险。因为村庄不是全球化的,每个村庄都不一样,甚至每个家庭都不一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这里的问题就是不能样板化就等于不能规模化,不能规模化怎么赚钱?所以乡建就会有新的模式诞生,但是个别建筑师们还是传统模式居多,可能还是停留在追求个人知名度上,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国内有些设计师缺乏运营的理念,前瞻性不够。
乡建应该建的是心,是传统信仰。

——————
来源:部分来源于公众号“西厢房”,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土地规划人 整理编辑
转载请注明“新土地规划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