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咱小地图发出了一篇关于中关村科源社区三幢“特楼”的故事,带你走进了那个毫不起眼的破旧小区,大家不禁惊诧原来这就是科学泰斗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啊!类似的建筑及区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保护法规的缺失下,这些新中国的特色建筑屡屡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下面是我们转自北京日报前日刊发的一篇文章,欢迎更多小伙伴们来参与讨论!
本文全文转载自:北京日报(6月29日)
原文标题:近现代建筑保护遇尴尬 业主“抢拆”没商量 焦化厂六根大烟囱已被拔走四根
在院士和科研人员的依依不舍中,在诸多社会人士的关注下,中科院原子能楼近日开始拆除;
在与中关村原子能楼遥遥相望的科源社区中,曾经被称为“特楼”的13号、14号、15号楼掩映在一群极其盼望拆迁的老楼中,小区入口处,一块“中关村东区改造建设工程指挥部”的牌子在昭示着这个区域即将更新改造;
即使已经纳入“强制保留”范围内,仍旧无法阻挡北京焦化厂中4根地标性烟囱倒掉;
北京儿童医院内堪称现代建筑典范的一座水塔曾经纳入《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也只因为其中包裹着烟囱,被西城区多部门发文,强制拆除;
这些生于近现代、对北京工业、科学发展有着显著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物,早已经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系统和规划系统所注意,但由于立法进程缓慢,没有强制惩戒措施,使得业主单位出于自身利益“抢跑”拆除。
最初的中关村正在泯灭
“听闻噩耗,悲从中来。”昨天(28日),中科院院史研究室原主任樊洪业撰写的一篇文章《试问原子能楼的存毁操于谁手?》开始流传,他奔走呼吁了15年的“共和国科学第一楼”终究难逃被拆除的命运。原子能楼的拆除让一些老科学家痛心疾首,而或许面临同样命运的,还不仅仅是原子能楼。
中关村,不仅仅是“中国硅谷”或者网友戏称的“宇宙中心”,建国初期,这里曾经居住着一批国宝级的科学泰斗。他们像每个普通人一样默默无闻地工作、生活,却在科学史上谱写了壮阔的篇章。
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科院配套建设了几十栋住宅楼,其中,科源社区13、14、15号楼的条件比较好,用于安置海外归来的著名学者和国内知名科学家,“特楼”的名字日渐传开。

[图片:“特楼”区位 来源:北京市规划院]
市规划院相关工作人员说,居住在“特楼”里的科学家大多数是“海归”,都曾经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
这些楼内,曾经居住过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中国核物理鼻祖赵忠尧、开创中国“克隆”技术的童第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人顾准等等。
根据记者的不完全调查,曾经都有这些大咖住在过这里。


[图片:“特楼”居住过的科学家 来源:北京市规划院]
1955年,钱学森拎着吉他、带着妻子儿女从美国回到北京时,特楼是他们第一个家。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曾经回忆说:“做饭……是烧煤,但爸爸和妈妈都很愉快,因为这里毕竟是自己的国土,自己的家。”

“特楼“现状
如今,破败不堪的“科源社区”老楼的楼道里贴满了小广告、堆放着杂物,除了陈旧的木质红窗,已经无一能显现出当年风骨。
“这是筒子楼!要租房,旁边新楼里有三居室。”一名中介业务员以为记者在找房,满脸堆笑来搭讪。
在市规划院的调研中,这里不再是“中国最聪明头脑”的聚集地,更多的是外来租住者。曾经住在“特楼”中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们正在远去,而科源社区东门外,画起了大大的红字“拆”。在“中关村东区改造网”上,“搬迁”比比皆是,整个网站竟然没有一句和“保护”相关的词。
焦化厂遗址“强制保留”烟囱被拆
樊洪业所奔走的,是让原子能楼被保护起来;但让保护者尴尬的是,不仅仅是原子能楼、特楼这种还没有纳入保护范围的建筑物处在无人保护、无人投入的境地,甚至被业主单位惦记着要拆;连已经纳入保护、甚至“强制保留”范围的,都难逃一劫。
近日,市规划院举行了一场关于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论坛。论坛上,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设计著名专家、清华大学副教授刘伯英提醒,位于东五环的焦化厂遗址公园正在施工,原本“强制保留”的6根烟囱拆得已经只剩下两根了。
怎么会?市规划院相关负责人很是震惊。去年冬天,市规划院曾经对此项目进行现场踏勘,并拍摄了保留6根烟囱的照片。而且在焦化厂遗址公园的规划研究中,这6根烟囱属于“强制保留建筑”。
找到了当初的设计图。设计师告诉记者,这些烟囱晚上会亮起来,“将成为东五环上一处显著的地标”。

焦化厂遗址公园设计效果图
27日,记者来到了焦化厂遗址公园的施工现场。从五环路上远远看过去,确实只剩了两根高耸的烟囱。到了近处,焦化厂红墙上拉着铁丝网,跳起来能望到墙内堆着的渣土坡,门口两个保安警惕地盯着记者,并不允许外人进入。

焦化厂遗址公园现状
站在五环路的高点俯瞰焦化厂遗址,整个区域内几乎已无平地。挖掘机正在远处工作,除了两根高烟囱外,贴近五环的位置还剩下一些建筑物。从位置上看,留存的建筑物可能是纳入《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中的“1#、2#焦炉及1#煤塔”,等待它们的,还不知道是怎样的命运。
业主单位“抢跑”专家呼吁立罚则
在一些老人眼中,这些见证了新中国科技、工业起步和发展的地标性建筑物,应该被保留。但是,在这些区域的拥有者看来,这些建筑物不仅已经没有利用价值,而且还会阻碍整个地块的重新规划和施工。
一名曾经“抢跑”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样的建筑物“根本不具备保留价值”。“一栋破楼留着有什么用?以前重要还是发展重要?”他反问记者。
樊洪业的目标,曾经是让原子能楼成为文物。而一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告诉记者,要成为文物太难,需要从认定为“工业遗产”或者其他遗产、进入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纳入历史文化名城具体保护项目、最终成为文物这样,“一层层爬上去”。
“只有成为文物,拆毁或者破坏了才有罚则;其他层次的保护还缺乏强制手段,最无奈的,是业主单位也知道这一点。”这位专家说。
这也就直接造成了业主单位有了充分的“抢跑”机会——做规划研究时发现有苗头,就先拆掉;听说有人在呼吁保护,也可以先拆掉;即使进入了保护名录、成为了“强制保留”,也因为业主单位、施工方不用背负任何成本而直接推平。
在市规划院的讨论会上,专家建议,尽快推动立法,设立罚则。尽快研究、制定优秀近现代建筑及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管理办法,设定鼓励政策和罚则。
“不能让业主单位和开发商凭觉悟办这个事儿。”刘伯英说。
摄影:饶强 耿诺
小编:小米饭
主编:小楠姐
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图文均来自作者本人工作和生活中的长期积累(如使用他人照片均已注明),作者本人享有全部知识产权。未经本微信公众平台正式许可与授权,任何个人与组织只可原文转发,同时须注明“图文引自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公众账号:Plan_n_play)”。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期待与您交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