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迪士尼:一马当先还是昙花一现?
微信公众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上海这座城市的核心地位、客源市场的高消费力和高消费需求,短时期内上海迪士尼一定是盈利且瞩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鲜感的消失,人们还会不会选择重游迪士尼乐园,文化上的博弈才是上海迪士尼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摘录:
从全球的领域来说,迪士尼是成功的,但并不是每一个迪士尼都是成功的,香港迪士尼和巴黎迪士尼就是两个失败的典型。
香港迪斯尼早在开园前就因为经济、土地、风水等问题争议不断,开园后又因种种不公平条约遭到游客反对。
2006年春节,香港迪士尼因人满为患而关门拒客,形象更是大打折扣,到同年9月香港迪士尼乐园仅实现客流量500多万人次,末能完成首年560万人次的预定目标,此后游客人数不见增长甚至逐步下跌。
2010年9月12日,香港迪斯尼开园五周年,累计接待游客仅有2000万人,其中内地游客还占据三分之一。开园5年,客流及经济效益均远低于99年筹建时的预测,客流只达预测的78%,而经济效益只及原估计的53%。
另一边,迪士尼在巴黎过的也并不舒心。巴黎迪士尼的前身是欧洲迪士尼,1992年4月,欧洲迪斯尼在巴黎市郊马恩河谷镇开放,开业后的当年只有40%的法国游客来此参观,更让人惊讶的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到欧洲旅行的日本人。
至1994年底,欧洲迪斯尼乐园共亏损20亿美元。在经营的初次失败后,迪斯尼公司才决定将欧洲迪斯尼改巴黎迪斯尼,然而这种改变并不能阻止乐园亏损的态势。
据巴黎迪士尼最新财报显示,自1994年以来,巴黎迪士尼只在2007-2008年度实现了收支平衡,其余年份全部亏损,累计负债已超过19亿欧元。
迪士尼在巴黎和香港失败的原因总结来说有两点:
第一,迪士尼的本土化做的不足。
在法国,迪斯尼总部忽视了当地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和普遍高姿态的国民,为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抵触态度;在香港,定价策略、特殊活动日期选择完全忽视了中国传统节假日的风俗习惯,甚至于在2006年春节因为人满为患而选择关门闭客,带来了空前的负面影响。
第二,经营管理态度上的傲慢。
无论是在巴黎还是香港,迪士尼在经营过程中时常与当地人的日常习惯产生冲突,在冲突之后的解决上往往是一种“以我为尊”而不是“以客为主”的态势,一家独大的格局造就了迪士尼特有的傲慢气度,但服务业的成败最终还是离不开服务态度的好坏,巴黎和香港让迪士尼品尽了苦果。
除了面临自身的挑战外,上海迪士尼还必须面对来自本土游乐园的强烈冲击,例如方特、长隆、万达等一批主题乐园、休闲旅游度假区近年来发展都不错,在口碑和财政上均取得了良好的回馈,迪士尼同其相比,在对中国人的偏好针对性上存在先天不足,这也是上海迪士尼必须要客服的困难。
结语
上海迪士尼能不能真正成功,现在说还为时尚早。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上海这座城市的核心地位、客源市场的高消费力和高消费需求,短时期内上海迪士尼一定是盈利且瞩目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鲜感的消失,人们还会不会选择重游迪士尼乐园?上海迪士尼能否像东京迪士尼一样做到学龄儿童年均三次的重游率?文化上的博弈才是上海迪士尼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长按二维码识别,查看原文全文

█ 2、城市群——未来中国13大都市区在哪里来自经济学人智库的报告
微信公众号:SYSU城市化研究院
本文是一篇经济学人智库对中国未来大都市区发展的预测,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一:未来中国大都市群分布在哪里、规模如何?二:大都市群的发展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中国从乡村型社会向都市型社会转变需要制度安排上做出怎样的调整?

摘录:
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11年第一次超过50%,十年前的城市化率仅为2011年的三分之一。即使中国的增长总人口将很快放缓,城市人口有望继续至少再膨胀十年,中国的城市将继续增长。
一些城市比其他城市增长得快。深圳市得益于过去30年经济改革,自2000年以来人口增长一倍。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东西部差异逐渐在缩小,今天增长最快的城市不再是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一个相当大的城市人口的比例由中国沿海地区转向中国内陆地区,超大型城市群的数量将上升,从2000年的3个增加到 2020年的13个。在2020年,这些大都市区占城市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我们所定义的大都市区,指一个城市或城市群人口总数超过1000万。
在未来的10年大都市带将出现将在中国内陆地区,随着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的放缓,这些城市的快速增长将改变医疗和教育基础设施的需求。不同城市有着不同人口和收入水平意味着投资者需要灵活地手段应对中国市场。
自1978年以来实行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是确保国家的人口没有失控,而国家户籍制度成为调节人口迁移的工具(特别是从农村到城市地区)。与户口政策控制人口迁移相比,许多城市希望能够有足够劳动力提供以吸引外来投资者。城市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尽管户籍制度仍然阻碍人口迁移。这种现象背后是中国执政者与城市发展的一种矛盾的关系。政府的长期政策是优先发展农村,城市化直到1991年在国家五年计划中才明确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城市政策的目标是“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开发中小城市,鼓励小城镇的发展"。原因是政府担心大量农民工涌入制造业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导致在其他部分城市出现城市贫民窟,这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2001年政府继续推进发展小城镇,并努力加强通过鼓励小城镇为基础的工业化。政策允许农民在他们的县范围内从农业户口迁移到非农业户口,让他们土地使用权留转给其他农民,然而这举措效果不佳。随着投资的不断涌入,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大城市地区,小城镇发展确受到限制。政府承认这是无法控制的市场力量,无形中推动了中国大城市的增长,2006年中央政府的政策向促进“各城市均衡发展"的策略转变。
同时政府认识到全国城市化中不仅仅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增长,西部地区发展也有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意识到需要多样化的经济增长来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领导阶层已经转向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三省经济。这一努力已经有了初步成果,西部地区 2007经济增长率在十几年来首次超过东部沿海地区。
在2011年西部省份的表现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GDP增长达到14.1%,而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在10.5%。中部省份,特别是那些依靠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受益于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和企业的优惠政策。这些内陆地区提供越来越多经济机会有助于吸引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替代之前往东部沿海地区迁移,这些人口的聚集有利于在这些区域建立大都市区。
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展开和内陆经济增长,一些大城市或大城市集群的出现。我们定义了大城市市或大城市群的人口达到1000万。2000年只有三个都市区达到1000万人口:北京都市区、大上海都市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大城市集群的数量也在增加。到2010
出现:广州佛山肇庆(“大广州”)都市区、深圳都市区、大沈阳都市区。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预测2020年在中国有13大都市区,在整个中国更均匀地分布。所有新的大都市地区,在这十年中出现将在中部和西部省份。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人口统计预测大都会区每个地级市的人口。注意确保国际上用于城市人口的定义,都市人口衡量标准是主要城市的建成城区真实城市人口。这就是为什么EIU数据不同于中国提供统计机构。


(a) 2010 estimates, metropolitan area.
(b) 2009 figures, metropolitan area.
数据来源: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长按二维码识别,查看原文全文

█ 3、『BiliBili弹幕杯BCL杰出青年颁奖典礼』
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现场及手机前的朋友们——这里是『BiliBili弹幕杯BCL杰出青年颁奖典礼』晚会现场:)

长按二维码识别,查看原文全文

█ 4、关于城市的20本书
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
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帕特里

长按二维码识别,查看原文全文

- 国匠城 -
城市规划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