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沙洲 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分院
2016年6月16日正午12时,上海迪士尼乐园正是开园迎客。作为城市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主题乐园伴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已经走过了27年的历程,在此期间,虽然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谷,但随着城市休闲娱乐需求激增,近年来主题乐园又迎来了第二个高速发展时期。
和十年之前相比,方特、长隆、海昌等一批优秀本土主题公园品牌已经站稳脚跟,王健林甚至隔空喊话:“万达要让上海迪士尼20年盈不了利”,主题乐园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米老鼠和唐老鸭能否在对手的重重包围之下杀出一条血路? 
上海迪士尼乐园地图
1、回溯
中国主题公园的建设始于八十年代中期,前二十年期间大致经历了七个高潮——
游乐园阶段;
以西游记宫、封神演义宫为主题的初期景观创建热潮;
以深圳锦绣中华为代表的缩微景观建设热潮;
以三国城为代表的影视基地、仿古建筑热潮;
以苏州乐园为代表的主题游乐园建设热潮;
以大连老虎滩为代表的海底世界建设热潮;
以长隆欢乐世界为代表的综合型主题旅游度假区建设热潮。
粗略统计,期间全国大大小小的项目3000个左右,1998年和1999年是主题公园建成开业的高潮期,此后又逐渐倒闭。这一时期遍地开花的直接后果是2/3左右的主题公园自生自灭,即便是目前尚存的主题公园,也有50%左右处于勉强维持阶段。

北京沃德兰游乐园,生于公元1994年,卒于1998年
近十年来,全国旅游度假市场发展迅猛,业已萧条的主题乐园又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美国AECOM发布数据显示:我国主题公园市场增长势头十分迅猛,2012年~2013年,我国有14家主题公园和水上乐园开幕,其中7家主题公园、7家水上乐园,而属于华侨城、长隆、方特等主题公园集团旗下的公园有8家。仅2014年主题公园和水上乐园开门营业的就有25个之多,预计2020年中国将增加64个主题公园,潜在入园人次将达1.663亿,总投资额达238亿美元。
2、优势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选择在今年开园迎客,一方面契合了旅游市场大环境趋好的形势,另一方面也必须面对已经有相当规模的本土主题乐园冲击,这是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事实。上海迪士尼具备以下两点优势:
(1)品牌优势
上海迪士尼乐园的主要投资方是全球闻名遐迩的迪士尼,全称为The Walt Disney Company,取名自其创始人华特·迪士尼,是总部设在美国伯班克的大型跨国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娱乐节目制作,主题公园,玩具,图书,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著名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漫威娱乐公司、ESPN体育、美国广播公司(ABC)都是其旗下的公司(品牌)。迪士尼集团以13.25亿的营业收入排名全球主题公园集团榜首(2013年),是第二名梅林娱乐集团两倍还多。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迪士尼乐园”其实是“迪士尼度假区”中的一个部分。除了乐园外,通常情况下,“迪士尼度假区”一般还包括:主题酒店、迪士尼小镇和一系列休闲娱乐设施。而我们常说的“迪士尼乐园”里则包含许多“主题园区”,不同主题园区内则有不同游乐设施。
截止目前,迪士尼大家庭已拥有六个世界顶级的家庭度假目的地:加州迪士尼乐园度假区,奥兰多华特迪士尼世界度假区,东京迪士尼度假区,巴黎迪士尼乐园度假区,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迪士尼的品牌优势也不仅限于其高规格的主题旅游度假区,还包括迪士尼的品牌形象所带来的蝴蝶效应,米老鼠、唐老鸭等经典动画形象以及钢铁侠、蜘蛛侠等新兴影视形象都是现代城市的主要消费品。近
百年来的品牌经营造就了迪士尼良好的口碑,且这种口碑不仅限于少年儿童,广大中青年群体也是受众群之一,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吃喝玩乐,人们在日常生活随处可见迪士尼的形象产品,不知不觉间上海迪士尼的广告就已经打入了千家万户,品牌与口碑也已深入人心。
(2)区位优势
早在选址之初,迪士尼团队就城市的选择问题上就有过激烈的争执,而最终落户上海也是迪士尼项目团队精心考虑的结果。
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其身处的长三角都市圈是世界上规模和面积最大的都会区之一。
上海市2015年常住人口为2415万,如果按照平均每五个人去游玩一次迪士尼,仅上海本地仅门票收入一项,就高达24亿元,这还不包括交通、餐饮、购物带来的旅游衍生品消费。
除此之外,上海背后强大的长三角都市圈也是迪士尼的重要客源,长三角都市圈以全国百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和百分之十一的人口,带来了超过百分之十八的经济总量,消费实力十分强大,近年来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精神层面的追求日益提高,直接加速了旅游市场的发展进程。
从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角度来说,长三角都市圈毫无疑问是迪士尼落地的上等选择,而上海又是中国的超一线城市、长三角都市圈的核心,交通等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质量优秀,落户上海也确实是上上之选。

中国最繁华的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
3、挑战
从全球的领域来说,迪士尼是成功的,但并不是每一个迪士尼都是成功的,香港迪士尼和巴黎迪士尼就是两个失败的典型。
香港迪斯尼早在开园前就因为经济、土地、风水等问题争议不断,开园后又因种种不公平条约遭到游客反对。2006年春节,香港迪士尼因人满为患而关门拒客,形象更是大打折扣,到同年9月香港迪士尼乐园仅实现客流量500多万人次,末能完成首年560万人次的预定目标,此后游客人数不见增长甚至逐步下跌。2010年9月12日,香港迪斯尼开园五周年,累计接待游客仅有2000万人,其中内地游客还占据三分之一。开园5年,客流及经济效益均远低于99年筹建时的预测,客流只达预测的78%,而经济效益只及原估计的53%。
另一边,迪士尼在巴黎过的也并不舒心。巴黎迪士尼的前身是欧洲迪士尼,1992年4月,欧洲迪斯尼在巴黎市郊马恩河谷镇开放,开业后的当年只有40%的法国游客来此参观,更让人惊讶的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到欧洲旅行的日本人。至1994年底,欧洲迪斯尼乐园共亏损20亿美元。在经营的初次失败后,迪斯尼公司才决定将欧洲迪斯尼改巴黎迪斯尼,然而这种改变并不能阻止乐园亏损的态势。据巴黎迪士尼最新财报显示,自1994年以来,巴黎迪士尼只在2007-2008年度实现了收支平衡,其余年份全部亏损,累计负债已超过19亿欧元。
迪士尼在巴黎和香港失败的原因总结来说有两点:
第一,迪士尼的本土化做的不足。
在法国,迪斯尼总部忽视了当地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和普遍高姿态的国民,为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抵触态度;在香港,定价策略、特殊活动日期选择完全忽视了中国传统节假日的风俗习惯,甚至于在2006年春节因为人满为患而选择关门闭客,带来了空前的负面影响。
第二,经营管理态度上的傲慢。
无论是在巴黎还是香港,迪士尼在经营过程中时常与当地人的日常习惯产生冲突,在冲突之后的解决上往往是一种“以我为尊”而不是“以客为主”的态势,一家独大的格局造就了迪士尼特有的傲慢气度,但服务业的成败最终还是离不开服务态度的好坏,巴黎和香港让迪士尼品尽了苦果。
除了面临自身的挑战外,上海迪士尼还必须面对来自本土游乐园的强烈冲击,例如方特、长隆、万达等一批主题乐园、休闲旅游度假区近年来发展都不错,在口碑和财政上均取得了良好的回馈,迪士尼同其相比,在对中国人的偏好针对性上存在先天不足,这也是上海迪士尼必须要客服的困难。
结语
上海迪士尼能不能真正成功,现在说还为时尚早。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上海这座城市的核心地位、客源市场的高消费力和高消费需求,短时期内上海迪士尼一定是盈利且瞩目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鲜感的消失,人们还会不会选择重游迪士尼乐园?上海迪士尼能否像东京迪士尼一样做到学龄儿童年均三次的重游率?文化上的博弈才是上海迪士尼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JUP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jupchina),如有任何需要请通过后台留言或者发送邮件至caoxc@jupch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