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88期(2016年第34期)
为深入推动全市一盘棋,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各功能区域的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9月出台了《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简称1.0版)。2016年5月,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五大功能区域的形成,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简称2.0版)。那么,1.0版和2.0版到底有哪些差异?2.0版在1.0版的基础上深化拓展了哪些内容?本期将做一概览性的解读。

△2.0版对于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功能定位有提升。对于都市功能核心区(简称核心区),1.0版提出,该区域是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强大、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都市中心区;而2.0版认为,该区域是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强大的国际化大都市风貌展示区。由“全国性影响”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定位,是对核心区发展要求上的一种巨大提升,同时也是在引领内陆开放、积极融入全国区域开放格局的背景下,对于重庆未来国际化发展的一种自信态度。对于都市功能拓展区(简称拓展区),1.0版提出,该区域是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主城生态屏障区,以及未来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区;而2.0版认为,该区域是高端产业集聚、创新开放领先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载体,强化全市开放门户、科教中心、综合枢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功能,突出西部创新中心、内陆开放高地的核心支撑等定位。由“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到明确提出建设“西部创新中心”,并且认为拓展区将是建设“西部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这是对拓展区发展要求上的一种全新认识;在制造业的提法上,由“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提升,也更加突出了拓展区制造业发展的创新性和战略引导性。
△2.0版进一步强化了核心区的功能疏解。1.0版只是提到了“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向外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在发展策略上并没有过多的涉及;而2.0版对于核心区明确提出了“推动一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区外迁移或延伸,缓解都市功能核心区交通和人口承载压力”,同时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篇章中,也重点突出了“按照都市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要求,有序推动学校、医院等向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转移”。由此可见,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于疏解核心区的人口与功能、缓解交通拥堵压力的态度与决心。
△为加快推动五大功能区域战略,2.0版提出了“指标”硬约束。1.0版只是从功能引导的角度部署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而2.0版为加快推动五大功能区域的形成,提出了一些硬性指标,包括:到2020年,核心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5%左右;拓展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65%以上;城市发展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45%以上;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至50%和52%。

△市规委会集体决策的部分成果已纳入到2.0版的具体内容中。2.0版提出实施《重庆大都市区规划》,加快推进大都市区交通一体化和城市运行管理同城化;建设渝东北城镇群和渝东南城镇群,依托各区县城,沿长江、乌江及主要交通干线,形成分布合理、重点突出的城镇空间格局;加快建设城市“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和“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等。这些内容都是由市规划局承担编制、经市规委会审议通过的成果,集中体现了市规委这一集体决策平台对于市委市政府谋划全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2.0版更加突出了“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积极融入对外开放战略”的新高度与新要求。1.0版重点突出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内容,而2.0版则从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化,强化了全市统筹与互联互通内容,在规划上强调区县基础设施规划与市级规划的“无缝接驳”,在建设上强调不同运输方式“旅客零换乘、货物零换装”,在管理上强调多式联运,实行“一票到底”、“一单到底”。在对外开放方面,2.0版新增了“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格局”内容,强调了构建覆盖全市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临空经济示范区等,积极争取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在区域合作方面,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合作通道的基础上,重庆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了依托“渝昆泛亚铁路”,强化重庆作为“Y”字型战略节点的枢纽地位。
△在1.0版强调渝东北和渝东南生态建设的基础上,2.0版强化了全市整体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2.0版新增了“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文件提出,把绿色作为全市及各功能区的本底,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守住耕地、林地、森林三条生态红线,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