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从6月26日起,上海市停止实行70周岁以上沪籍老年人免费交通制度,改为发放老年综合津贴。原持有敬老卡的沪籍老年人,乘坐公交和轨道交通线路都需买票或投币上车。《新闻晨报》记者当天实地观察发现,公交车站及地铁上的老年乘客明显减少。

资料图片
“老人免费交通”易导致福利空转和无效需求
让高龄老人免费享受公共服务,是很多城市的通行做法。表面看,这种制度设计符合中国人尊老敬老的传统,但它事实上降低了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一项很不经济的政策。尤其随着“银发社会”来临,原本就供不应求的交通资源会变得更紧张。正因如此,早在几年前就有不少人呼吁取消老年人免费乘车制度。
受限于活动范围、出行习惯、消费偏好、身体状况等,并非所有老年人都有乘坐公交车的“刚需”。上海市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当月近60%的老年人没有使用敬老卡,21%的持卡人出行次数每月少于16次,这说明,“免费乘车”对有些人而言就是福利空转。而且,免费往往会刺激无效需求,导致对于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免费政策,不一定对应着最大福利,却肯定对应着膨胀了的公共成本。公共交通出行,尤其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高峰时段的拥挤是每个乘车人都躲不过的一段不愉快体验,更造成了让座纠纷对社会公德的反复击打。
“取消老人免费交通”是福利升级和创新
上海之所以敢于这么做,显然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是有“老年综合津贴制度”作为免费乘车政策的替代品。依据当地方案,“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是根据年龄实行梯度标准的。这项新制度,不仅让补贴数额高于当前公共交通出行成本,还扩大了受益人群,年龄段往前放宽了5岁,受益人群增加100万人,财政补贴增加近4倍。所以,尽管免费政策取消了,但包里的真金白银却增加了。其实,上海这项新政更大的好处,在于将福利分配权还给了个人。这就像单位发福利一样,大家一般觉得发钱比发实物更受欢迎。
将宽泛的“乘车免费”替换为“综合津贴”,其意义是多重的。其一,老人可以自己来选择和决定这项福利的使用方式,给出行以更大自由度;其二,可以不同程度解决老人乘车难的问题。比如,上下班高峰期,不少公交车司机为规避风险,常常拒绝老年人上车。如今,老人有了诸如打车、不必要的时候不坐车等更多选择。不是所有的免费都最能体现公平。重要的是,要让福利能够抵达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公民,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样的福利享受方式。
关爱老人需要有更加合理的制度设计
上海的实践已经证明,有相当数量的老人并非有着刚性的出行需求,通过价格工具的引导,可以挤掉曾经被放大的泡沫需求,使运力更能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终端环节的区别对待可能带来供求扭曲、违反公平等一系列衍生问题,而货币化补贴可能是社会福利兑现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公平的方式,在公车改革、考试加分、单位招聘等领域都值得尝试。
取消免费交通并非对老人取消关爱。事实上,站在政府的角度,对老年人的关爱,从来没有改变过,只是换了一个方式,甚至提高了含金量。关爱老人不是静态的,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需求在不断变化,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应该跟上这一变化。上海从实物化转向货币化,给老年人发放真金白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老龄社会里,在一些相对稀缺的资源分配上,客观存在着老年人与青年人争夺与博弈的问题,比如,就业岗位、公共交通等。博弈不可怕,就怕博弈零和化。上海敬老卡的变迁,让我们思索制度的“平衡与博弈”。在老龄化社会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在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尽量避免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需要有更加合理的制度设计。如果相关制度从源头上做到“平衡与博弈”,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将社会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在日益老龄化的中国,如何更好地关爱老人,是整个社会都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更不必说,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变老。免费,并不是关爱老人的唯一方式,甚至不见得是最好的方式。公共政策的出台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制度设计的目标。譬如,“网约车”补贴老人出行,这个或许可以有。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啸谈:说的很对,管理也需要精细化,发补贴的形式比公交免费要好多了,价格手段有时候是调节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手段。
————————————
分享最新交通资讯
交流互动热点话题
关注啸谈阡陌
关注交通·科技·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