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届北京城市实验室(BCL)2016年会”成功举办
继成功召开两届年会之后,2016年第三届北京城市实验室(BCL)年会于6月25日下午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16层中庭举行。年会以“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品质、活力与设计”为主题,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新数据环境下量化城市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最新成果进行交流。论坛开通网络同步直播,邀请广大网友和百余名关心城市数据环境建设和发展的专家、媒体、听众齐聚一堂,围绕本次年会的主题展开讨论。
在我们迎来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新常态”之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城市品质的提升、城市运行效能的提升等问题变得愈发重要,而随着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ique、ICT)的快速发展,数据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市研究可获取的数据在时空覆盖、考察粒度和开放程度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升,为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更精细地刻画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提供了可能。
本次年会聚焦新数据、新方法和新技术,关注城市空间品质与城市活力,对向全社会普及与强化以营造品质和活力为目的的城市规划设计有重要意义。
会议包含两个主旨报告环节和一个互动讨论环节,分别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李栋、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姜鹏、中央财经大学王伟主持。
论坛开场,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和北京城市实验室代表龙瀛分别致辞,对与会嘉宾和观众表示欢迎和感谢。随后14位重量级演讲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围绕年会主题做出了精彩报告。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袁昕院长致开场欢迎辞
对城市活力和品质的关注是本次年会的亮点之一,多位嘉宾向听众展示了丰富的相关研究,并指出随着城市建设步入内涵式增长时期,微观尺度品质的提升日益受到政策重视,空间环境的评价和改善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北京城市实验室创建人与执行主任龙灜与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唐静娴题为《北京空间品质评价:基于街景的视角》的研究以街景地图为数据,指出近年来北京更新类居住区周边的空间品质总体较低,改善措施效果不理想,认为北京城市空间品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江浩博士题为《人类活动、土地利用与城市活力:Jane Jacobs城市兴衰观点实证》的报告也以北京城市为例,借助每天数以亿计的各类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人类活动、土地利用与城市活力之间的关系,对雅各布斯城市兴衰观点进行实证研究。
在《新数据环境下的街道安全设计与品质提升》的报告中,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交通项目主任刘岱宗指出,以街道安全和品质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是新型城镇化应对新城开发和老城更新的双重压力的重要引擎,街道设计、科学技术、量化手段的结合将为其增加强劲的动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磊青的报告以《上海的街道:活力、分布与品质》为题,从街道的活力、空间分布和步行品质三个方面对上海几条主要商业街为进行分析,并与日本的一些著名商业街进行了对比。
一些嘉宾则从技术方法层面为听众带来了诸多启发。清华同衡规划院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李栋博士在题为《API如何变革城市研究》的报告指出,今天的城市研究与规划越来越依赖量化工具进行支撑,通过简单的API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复杂分析的服务能力,连接各类资源,为构建城市级数据服务生态系统提供了可能,也是同衡建设数据驱动型城市决策与实施支持智库的基础。他通过语义分析、人脸识别等具体案例说明了这个趋势。
龙灜博士代表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助理教授刘行健博士在《城市活力研究:新数据、新方法与老问题》中讲到,城市活力与品质研究或许面临着技术上的拐点。各类技术和数据技术设施以及开放数据运动的发展为城市研究带来了新的数据,同时自然语言、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也为城市活力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
在《数据如何驱动设计:基于人迹地图平台的实践》的报告中,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规技术服务中心副总经理茅明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储妍,介绍了他们开发的中国时空行为分析平台,以及数据驱动设计的流程框架和数据增强设计手册。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静远利用多元数据融合的研究方法对深圳呼吸道流行病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将人群的流动数据和传统的门诊数据相结合,以全新的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对城市健康进行了监测和评估。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波曼学者关成贺在题为《情景元胞自动机技术和区域城市网络空间分析方法在长三角地区的应用》报告中介绍了情景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对城市空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结合区域城市网络发展的环境灵敏度,解决了现有模型欠缺对特定环境和政策有针对性地校准和调配。
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统计事业部总监黄骞在报告《“必然:全息城市的来临”》中从全息论的角度上探索空天地一体化的新数据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城市多尺度、多时相的数据采集、管理、融合、抽析、分析以及支持决策的全流程架构。
另有一些嘉宾从国际到城市的不同尺度探讨了新数据和新方法的新机遇。
在报告《中国城市功能地域的界定与扩展》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吴康借鉴国外城市功能地域的界定方法,第一次从街道乡镇单元尺度界定了我国的都市区、都市圈和大都市连绵带等三个不同尺度的城市功能地域。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系副教授张纯和研究生崔璐辰的报告《互联网时代信息通信技术对通勤行为的影响研究》在城市尺度上,以北京市为例考察信息通信技术对于通勤行为的影响,为提升人们的出行和通勤品质,提出面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政策建议。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助理教授周江评题的《大数据,新范式和大协作:决策导向的大数据应用范式和案例》的报告中以中,美,澳三国为例,辨别、梳理了当下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挑战,探索数据在应对这些挑战中的作用,并提出决策导向型的大数据采集、范式和协作原则和框架。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专栏作家李昊在报告《技术、商业与人文:智慧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中指出,智慧城市的内涵将进一步泛化,以大数据作为核心技术的智慧城市将拓展为跨领域的平台,串联并促进技术和人文的信息双向互动,强化企业与政府的深入参与。

会场观众认真聆听嘉宾报告
论坛高端对话环节由中央财经大学的王伟主持,来自社会各领域的嘉宾、听众围绕主题“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品质、活力与设计”展开深入讨论。全部演讲嘉宾均在高端对话环节针对论坛主题与现场观众和网络直播平台在线观众展开讨论,并对北京城市实验室的未来提出展望,希望北京城市实验室能和更多的人共享研究成果,共同为城市的改善做出努力。

高端对话环节演讲嘉宾与观众问答互动
“第三届北京城市实验室(BCL)2016年会”在热烈而有序的氛围中结束,嘉宾们的精彩观点和言论让人受益匪浅。城市规划的新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让我们把握当下,为城市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
本内容由清华同衡 科研与信息中心综合整理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info@thupdi.com;请在标题处标明“微信投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