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缘起2011年所做的上海市科协决策咨询课题《既有住区应对居家养老需求的调查与宜居对策研究》,调查中一方面上海市大约有60%的老年人居住在没有电梯的多层老公房内,加装电梯的呼声极高(而这其中又有60%老年人养老金在2000元以下);另一方面,没有电梯的多层住宅仍然在建(这种情况2015年后上海市已有所改变,但从全国范围看仍旧存在)。根本性问题在于建设标准的适老化研究相对滞后。
国际及国内虽然都在不断地探索老龄化问题,但相关文献中与住区适老化需要和建设的相关度不高、指导性不强。对于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老龄化发展趋势最为严峻的上海目前在住区应对老龄化发展方面更为精细化的规划设计标准研究也仍显不足。伴随着上海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群体的居住精细化要求更高,因此,对于住区的适老化与精细化规划设计标准研究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1】深入发掘问题
人口老龄化趋势使得住区建设面临适老化的新要求。标准的不足,使得现存的绝大部分住区和住宅不具有良好的适老化性能,老年人的需求在现有居住环境中得不到满足。
【2】确定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主要针对上海市区内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与一定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小)区。
【3】实证调查研究
对上海既有住区进行实证调研,并与文献及相关理论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为适老化住区精细化规划设计标准中的定性、定量研究及舒适标准、基本标准的建议提供基础支撑。
【1】老年人的需求
充分认识老年人身体机能、行为活动方面的生理、安全需求,更须关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上海是全国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城市,老年人的文化程度相对更高,有必要针对老年人不同需要进行归纳和精细化分类, 重视老年人的发展性需求和价值性需求,推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老龄化社会发展。
【2】标准的比较研究
对于标准的比较研究包括三大部分,住区和住宅的规划设计标准是主线,其次涉及与住区适老化研究密切相关的核心标准和与住区适老化研究间接有关的相关标准。标准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对不同标准的比较研究,归纳出不同的标准中在适老化需求满足与精细化设计回应上存在的矛盾、缺陷和不足,并寻找解决矛盾、完善缺陷及补充不足的相关标准建议。
【3】新标准体系的架构
基于面向老年人居住需求的研究,通过回应老年人的居住需求,来架构适老化住区的建议标准体系,为接下来的“精细化规划设计”的方向性研究提供参照。在这两个不同角度研究切入的基础上应对老年人居住需求进行定性、定量的标准研究。
【4】新标准的建议
在明确不同老年人群体的居住需求并寻找出现有标准中适老化、精细化方面的问题后,从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出发架构新体系,并与不同标准比较研究得出的体系相结合,同时借助实证研究,对建议标准体系中的各项条款逐一进行定性或定量研究,得出相应的适老化住区精细化规划设计的建议标准。
对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和出行轨迹的分析,主要从住宅套内设计与住区公共配套设施规划两个方面对上海住区应对老龄化的精细化规划设计标准进行研究。
【1】住宅套内设计方面
在套内设计方面结合《住宅建筑规范》、《住宅设计标准》、《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标准》以及《(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住宅设计标准》等五个主要的住宅方面的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的住宅设计规范和标准中厨房、卫生间空间,卧室、起居室、阳台空间,楼梯、电梯空间等部位在适老化、精细化方面存在不足的条款。主要包括:
1.关于厨房、卫生间空间的条款在适老化方面需注意的要点有:使用面积、室内环境、门、布置位置、设施配置以及无障碍设计,其中无障碍设计包括扶手的安装、地面的防滑、紧急呼叫系统设施以及厨卫中家具的无障碍设计等,并针对这些要点给出了关于厨房、卫生间空间的适老化对策。
2.关于卧室、起居室、阳台空间的条例在适老化方面需注意的要点有:使用面积、短边轴线宽度、室内环境、门、护理空间、建筑设备、布置位置以及无障碍设计,其中无障碍设计包括扶手的安装、地面墙面设计、紧急呼叫系统设施、储物空间以及卧室、起居室中家具的无障碍设计等,并针对这些要点给出了关于卧室、起居室、阳台空间的适老化对策。
3.关于楼梯、电梯空间的条例在适老化方面需注意的要点有:楼梯梯段净宽、踏步、休息平台、楼梯形式、设置电梯的条件、电梯厅及轿厢尺寸、设备以及无障碍设计,其中无障碍设计包括扶手的设置、楼梯起终点提示、地面及墙面设计、楼层标识、控制面板的设计等,并针对这些要点给出了关于楼梯、电梯空间的适老化对策。
【2】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方面
在住区公共配套设施的调研方面,本课题通过对不同住区调查样本的统计分析,探讨了不同区域内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出行特点。
1.春秋季节是居家老年人群体室外活动较为活跃的季节。

图:样本数与季节的关系(图片来源:调查统计分析)
上图中可看出,可以看出在4、5、9、10、11月份的样本数较多,这个时间段老年人群体室外活动频率较高,样本较易取得,调查成功率也较高。反之, 11月~3月和6月~9月气候条件不舒适,老年人在外活动时间和频率都会减少,调查的成功率也会降低。
2.配偶、住区是居家养老群体的重要依附,家庭中子女赡养老年人的模式逐渐淡化。
配偶是老年人居家养老中最重要的生活伴侣和精神伴侣,子女养老送终的观念和角色都逐渐弱化。社区照料和慰藉在老年人晚年生活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当子女不能较多陪伴时,他们会需要更多的休闲娱乐、参与、奉献、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活动,目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寻求慰藉、归属感和被需要、被认同感。
3. 住区室外公共配套设施和活动场地中居家老年人群体参与度最高的设施和场地内容。

图:调查总样本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参与度的分布(图片来源:调查统计分析)

调查总样本的选择性活动参与度的分布(图片来源:调查统计分析)
大多数老年人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场地的活动较多,其次是老年人活动室和老年人服务中心。由访谈绘制的出行行为地图显示,老年人出行频率最高的地点是社区内的公共活动场地,其次是菜市场。此外,天气状况对活动会产生一定影响,雨雪、刮风和多云、晴天会对老年人在外逗留的时间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4. 老年人喜爱与婴幼儿群体接触。
部分老年人在散步活动中喜欢在社区幼儿园或小学等相关区域附近逗留,或者当场地中,婴儿、儿童较多出现时,多数老年人喜欢参与进来,这些区域往往会有座椅、健身器材、小品等设施。
5. 人行道的设置、道路上的休息设施的配置、车流和车速的控制、底商商业的氛围都会影响老年人逗留时间的长短和频率。
调查表明老年人最不喜欢通过和逗留的道路,包括交通流量大、车速快、噪音大、道路宽度较大可通过性差、绿灯时间过短不能满足老年人一次性通过、道路两侧缺乏与老年人直接相关的生活类公共服务设施等。因此,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住区中,区内各级道路、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等应该结合老年人的出行规律统一进行适老化规划、设计、配置。
针对住区公共配套设施和活动场地的调研结果,对现有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研究建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重新诠释适老化精细化住区公共配套设施和活动场地的内涵;确定服务人口计算口径;明确适老化住区的公共服务内容和设施并进行分级、分类;控制性标准建议和指导性标准建议并举; 区别对待新建和改扩建。
课题阶段:中期
课题组成员:戴颂华、徐梓婷、董强、原帅
课题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