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座著名的城市,都会有一条与其相般配的街市。这条街浓缩着一个城市的千年历史,传承者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见证这一个城市的荣耀兴衰,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城隍庙,杭州的清河坊。“杭州地脉,发自天目,群山飞翥,驻入钱塘”,而这地脉聚汇之处就是今天的吴山俗称城隍山之处,清河坊历史街区就位于吴山山脚下。

作为杭州历史上最有名的街区,清河坊依傍吴山、西湖,从隋唐到五代吴越,从北宋、南宋到明清乃至近代,一直是杭州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买卖络绎不绝。然而,正是这么一片集杭州商业、建筑、民俗、名人等文化于一体的区域,差一点在1999年旧城新建热潮中毁于一旦,所幸有识之士四处呼吁保护清河坊,才将其“推倒重建”的命运导向修缮保护重建。
据统计,在清河坊景区内,有百年以上的古迹一百多处。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十几处,胡庆余堂融合徽派宅院和殿堂设计于一体的构筑,清河坊久负盛名的“四拐角”,号称钱塘第一井水质清纯,味道甘冽的“大井”,与南宋德寿宫神似的仿古园林梅石园等等,这些建筑经历了百年风雨洗礼,见证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建筑,古朴典雅,结构完整,依然保持原有古建筑的风貌姿态,体现了清河坊的文化内涵和内在品质。

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杭州城市学研究会会长、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顾问王国平曾以“保护历史建筑、传承城市文化”为题作专题讲座。在讲座中他就谈到“城市历史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是城市特有的‘DNA’;城市历史建筑通过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个纽带和载体,把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杭州政府对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修缮改建工作从规划、施工、保护文物等方面做了大量调整,要求保护、修缮后的河坊街“不华丽、不高贵、不简陋、有内涵,重视河坊街清末民初市井文化的原汁原味”。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严格按照原有风貌和历史肌理加以保护,合理定位布局。街道中央设置古色古香的工艺亭,铜雕,指示牌精心设计,巧妙融入古街文化,营造出了古朴典雅的环境氛围。漫步河坊街,“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明代江南才子徐渭这幅对联,对古代杭城吴山和清河坊地区繁华景象的真实描绘仍能隐约的感受的到。
历史街区复兴,社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是关键
素有“古城卫士”之称的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阮仪三说: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它的合理利用是一种新的城市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就是使这些人类文明能传承于后人,历史街区中的建筑景观、人文古迹作为一个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应当通过文化载体逐步实现向旅游产品的转变,一来可以产生效益,增加保护经费,二来可以为更多人所学习、研究。

清河坊历史街区遵循“文化为核心,旅游为龙头,商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将文化建设摆在核心的地位,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使街区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建立了全国民间艺人库,对入驻河坊街的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给予租金上的优惠和扶持;组织举办民间艺人招收学徒、传授技艺系列活动,成立了清河坊民间艺术团、民间艺人协会,为民间艺人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了进一步保护民俗文化的传承,重现古街原汁原味的市井文化,河坊街街道中央还设置了古色古香的工艺亭,着力引进、挖掘、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都城纪胜》是这样记载清河坊的闹市:一大早,珠玉珍异及花果、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至朝天门、清河坊、官巷口、众安桥,食物店铺,人烟浩穰。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这显然是一个打破时空概念的开放的集市,即便是百年之后的今天,千年清河坊,每天也都在演绎着一幕幕古都杭州的世俗风情,推门而来,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现在清河坊历史街区,以清末民国初的古街古巷风貌为特征,以传统商业、药业和人居文化为内涵,集旅游、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步行街区。在每年的十月左右,盛大的吴山庙会如期而至。吴山庙会设置了众多的民间杂耍。民间绝活等演艺类节目在面大宋世俗民风,华光巷口的绝技、绝活表演,小井巷口的市井杂耍,回春堂杏林亭奏鸣着的古乐,更夫打更的一声声“平安”,恍惚间时光倒流,梦回南宋皇城的繁华街景。
清河坊,只是杭州一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更是一种历史责任。人们期待着,更多的城市,用大片的土地以现代的方式展现旧时的建筑风貌,一并承袭整个城市的历史文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