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我参与的完整街道规划实践——洛杉矶市的自行车交通规划
微信公众号:SYSU城市化研究院
摘录于SYSU城市化研究院,作者张飞扬,中山大学2014届城市规划毕业生,美国南加州大学2016届城市规划硕士。
在洛杉矶市交通局实习的一年中,作者陆续参与了几个与自行车及步行规划实施及公众参与的几个项目,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着这个城市交通系统的各个方面,以及中美城市发展历程的异同。希望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和交流一下感受。

项目是这样的,洛杉矶最近开通了由市区通往海滩的一条轻轨线路,相关规划部门希望能在轻轨沿线修建一条自行车道。
目前这条线路上有几段自行车道是已经修建好的,但由于历史原因,自行车道在一个叫Northvale的社区这里大概有一个一公里长的间断,项目的目标就在于把这个间断的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线路,如下图所示。

自行车道线路(灰色部分为一公里长的间断)
要修建这条自行车道,势必会改变社区的外部交通环境,因此交通局决定在方案的初期就搞一个public open house,来听取公众的意见。
政府的工程师对现状进行了初步的评估之后,给出了了三种方案。如图所示。
在public open house中,政府的规划师给公众展示了三个方案的优缺点,可行性,以及造价等,并且给参加会议的人发了comment form,最后收集了大概有90份public comments。

方案一 保护型自行车道(护柱分隔)

方案二 保护型自行车道(混凝土隔断)

方案三 与机动车路面分离,与轻轨轨道处于同一高度的专用自行车道
Comment form 上除了问公众对三个方案的看法外,基本就是让公众自由表达意见,并没有事先预设什么其他问题。因此公众的评论各式各样,笔记也是五花八门。
统计的结果是,尽管三个方案都有想当多的支持者,多数人支持方案一,因为造价便宜,施工时间短,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也会比较小。
其他的评论包括,希望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场地的树木,希望自己house的隐私能受到保护,抱怨自行车的修建会导致大量停车位的被取缔,等等。
收集完公众的意见之后,政府部门内部再次进行会议,决定按照方案一继续深化设计,得出具体的预算,施工日期,环境影响评价之后再次告知公众。而这一决定则通过交通局的网站博客进行了公告。
我个人的感受是,这种参与型规划有其优点,也有其劣势。优点不必赘述,通过这种形式,每个社区居民都有渠道了解项目的进程,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真的受到不公正侵害,还可以一纸诉状把政府告上法庭。个人的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然而,我也想提提这种形式的弊端。
首先,这种形式的公众参与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社会资源,毕竟组织公众会议,收集公众的评论,并且随时向公众公告项目的进度是会耗费很多时间的,这样一来,项目的进度就会放慢很多,本来一个可以造福于民的项目可能很长时间都得不到实施;
同时,每个社会群体最关心的都是自己的利益,人们都乐意享受项目带来的好处,却都不愿意承担项目的负面影响。
就拿这个项目来说,每天骑自行的人当然觉得修建自行车道很好,但是家门口的停车位要被取消的人大概就不会很欢迎这个项目,甚至想方设法阻挠项目实施。
在收集完公众的意见之后,规划师还得自己回过头来仔细思考什么样的决策才真正符合“public interest”,以及如何才能平衡好各方的利益。这样一来,也许就只能得到很折中的规划结果了。
长按二维码识别,查看原文全文

█ 推广:国匠学社计划
国匠学社,以规划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目标,希望收集一下大家对个人发展、行业学习的需求,可以长按下面的二维码,识别进入,填一个表,我们会根据大家的反馈,组织行业达人,来给大家分享知识,共同进步。


█ 2、还河流以空间——美国蓝道规划经验
微信公众号:规划前沿观察
摘录于微信公众号:规划前沿观察

城市蓝道是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地域,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双重效应。
国内对城市蓝线、滨水区规划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蓝道”概念少有提及。
美国作为蓝道理念发源地,其蓝道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借鉴其成功经验,可为重庆市建设美丽山水城市,提升城市品质提供新思路。
█ 更加注重水系的整体性。
蓝道是将水道、湖泊、水库、湿地、沟渠等大小水体全部视作一个有机系统而非孤立的个体来看待,通过将“水”包围在宽度有变化的带状开放空间内,深入邻里,与不同维度、特征和功能的开放空间相互联系,形成网络状的开放空间系统。
一是强调“总体规划”,采用P-C-D方法,即“完好无缺地保存”(Preserve)河湖沼泽的生态特征,“限制使用与防护保留”(Conserve)众多湿地,在生态作用相对次要的土地上密集开发(Develop)。
二是强调“点-线-面”的开放空间联系,即将面状的公园和广场,线状的河流廊道、河岸线、公园道路、自行车道、人行道路点状的滨水节点区进行联系。
三是强调蓝道用地的公共属性,进行适当的规划控制,将过度开发的滨水区进行收购、拆除、清理和恢复,将填埋或覆盖的溪流贯通并进行生态保护。四是强调规划视野的拓宽,减轻河岸两侧各社区之间的物理性与社会性的脱节,并且通过对沿线两岸不同的角度变化的视线进行测序,创造富于辨识度的景观。
█ 建立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的规划体系。
一是强调宏观区域适应性保护的国家蓝道,即具有极高的休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价值的国家、区域层面重要的河流及流域,强调土地和水资源保护的过程,主要是指导毗邻社区居民与各种专业组织机构合作进行流域管理,保障河流及其流域弹性与可持续性。
合作伙伴包括联邦机构、国家、地方政府、非营利组织、私人土地拥有者和企业。主要发展野生资源保护、生态教育、旅游度假等功能。目前已获认定国家蓝道的有康涅狄格河流域(ConnecticutRiver)和怀特河流域(WhiteRiver)。
二是强调中观休闲经济发展的地方蓝道,以缓解极端气候威胁、恢复生态多样性、提高公共可达性、增加亲水活动等为规划目标。
如东河蓝道(EasyRiver Blueway),在恢复滨水区生态方面,建立了与海塘系统相结合的盐沼,帮助分散暴风雨与浪潮的冲击力,减少硬质防水板的数量,创造一个多样生物栖息地,在快速路高架路段之下的滨河大道防水壁外建立淡水湿地,收集和净化高架落水,并配置标识令其具有教育意义,大量绿色基础设施和屋顶绿化构成了抵御洪水的二级保护系统;
在提高公共可达性方面,选取视野眺望的最佳区域,改良并增加地面过道、人行天桥、无障碍设施,将公园、社区与湖滨大道连接起来,同时增加行道树种植、增加高架桥下照明,以鼓励步行,增设寻路标牌,引导人到重点入口节点,增设解说标牌,介绍该地区的历史和环境问题;
在增加亲水活动方面,为满足民众对人力船和游泳活动的兴趣,在高需求的社区内设置下水点,增开公共可达的自然海滩,设置阶梯状座椅并构建露天剧场,利用过滤河水的浅水池建设河滨浴场,用于休闲娱乐以及水质安全教育,增设多处指状码头提供捕鱼、慢跑和船只停靠服务,减少彼此冲突,并紧邻本土物种公园。
三是强调微观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滨水区蓝道,即提供一个基于社区的滨水倡议,旨在为具体的滨水地区建立一个规划和城市设计框架,包括概念设计和准则、优先项目以及关键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用于指导后期投资。
█ 强调规划的法律与技术保障。
一是法律保障,在美国内政部有一整套支持河流发展休闲、生态修复的法律条例,包括综合环境影响、补偿和责任法,如1965年的《土地和水资源保护基金法》,1968年的《国家自然与风景河流法》和《国家步道法》等。
二是生态技术保障,大量使用的绿色基础设施是保障“蓝道”计划实施并推广的重要因素,如生物沟(也叫做生物过滤系统、生物截留系统、生物滤器或生物过滤洼地)是由开挖沟渠、回填介质和植物组成的暴雨径流处理系统,简单高效、成本低廉,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地区暴雨径流管理的源头控制;盐沼配合有不同大小孔的礁球,是滤食性牡蛎和贻贝的最佳栖息地,吸引鸟类觅食,提供鱼类繁殖孵化场,极具生物生产力。
长按二维码识别,查看原文全文

█ 3、古城保护语境下的地块更新路径探索|PPT第二届苏州地区项目交流会第三弹
微信公众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录于微信公众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则会议演讲PPT资料为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主任规划师周立在“第二届苏州地区项目交流会”上做的报告。






















长按二维码识别,查看原文全文

█ 推广:对规划信息化感兴趣可以阅读我们的ppt频道
微信公众号: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
网站内收录了第十届规划信息化年会内容。
长按二维码识别查看,网页版在 ppt.caup.net

- 国匠城 -
城市规划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