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五期论坛之四】高密度城区分布式海绵化改造策略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6-28 22:00:42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蓝字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密度城区成为非常普遍的城市特征区域,然而其中由于基底的硬质化现象严重,
在暴雨等极端灾害面前暴露出极高的风险性。作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客座教授
郭湘闽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危聪宁
在《规划师》2016年第5期撰文,文章以高密度城区的海绵化改造为对象,对传统城市规划中习惯采用集中式雨水
治理机制的方式进行了反思,指出这种方式容易引发系统性的雨洪抵御风险,导致很多城市在暴雨发生时陷入被动甚至瘫痪状
态。通过总结国际上的前瞻性观点,文章提出雨水治理机制应当从集中式转向分布式,将每栋楼宇改造为立体海绵单元、最大
限度地维护自然调蓄系统的网络性和弹性、促成雨水收集系统由树状向网络状方向转变等海绵化改造方式。
高密度城区的传统雨洪应对策略
及存在的问题
1.传统雨洪应对策略的集中式特征
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对于城市自身
产生的需求、废弃物或者外来冲击的应
对策略主要是采用集中式的路径,其主
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 采用集中处理的树状结构方式。
例如,采用集中建设发电厂的方式来生
成日常所需的电量;采用集中建设垃圾
填埋场的方式来统一处理日常垃圾;采
用集中铺设雨水收集设施的方式来汇集
和处理雨水等。这种方式的典型表现形
式是构成了一个树状的城市应急体系,
由末梢( 收集设施,如雨水井)—枝条( 初
级输送设施,如雨水支管)—主干( 高级
输送设施,如雨水干管)—根部( 处理终
端,如污水厂) 组成。不难发现,这一
体系的重要特征是所有节点之间的内部
联系都是单向的,每个节点与上下游节
点之间只有一个联系渠道( 图1)。
(2) 倾向于采用人工化改造的方式。
例如,在雨水处理中采用人工管网统一
收集和输送的方式,因此在许多城市的
自然河道改造中,河道沿岸越来越多地
被裁弯取直、硬质化,河道内部则被埋
设进耗资巨大的排水管道。据统计,20
年前全国还有大约5 万条河流,但到
2012 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统计时,其
中的2.8 万条河流已经不见了。以深圳
为例,河道填塞、水面缩减现象就非常
突出,河道主干化、渠道化严重,大量
湖泊、湿地被填埋占用。1970 ~ 2003 年,
深圳河道数量减少了542 条,目前仅剩
下300 余条城市河流,缩减比例高达
62.4%,城市水面率则减少了65.3%。
长此以往,自然界原有的雨水调蓄功能
将逐渐丧失,城市自然水循环被破坏,
人工系统转而成为雨水循环的主要渠道。
事实上,以上两种方式具有内在的
紧密联系,很多时候是平行实施的。由于
受工业时代的影响,城市规划师们直觉地
相信社会的效率性是处理城市问题的重要
原则。在当时的条件下,集中式树状结构
无疑比其他结构更具有规模效应,且更具
备高速高效的特征。同时,集中式处理不
可能离开人工设备的辅助作用。在收集、
输送和控制的各个环节上,自然化方式
的效率都被认为是不可能超越人工化方式
的。因此,这两种方式的内在结合就成为
城市发展历史中的必然选择。
2.集中式雨洪应对策略的突出问题
实际上,当城市的高密度化程度在
飞速演进时,原有的集中式建设机制正
在遭遇挑战。可惜的是,截止到目前,
城市规划界对于这一现象的反应还不是
特别敏锐,高密度城市正面临越来越严
峻的雨洪挑战。
(1) 集中式处理使城市在应对雨洪灾
害时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在高密度城区中,随着城市建设和
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原先规划好的城
市应对配置被一次次突破:发电站需要
不断扩容,垃圾填埋场需要不断拓建,
雨污处理厂需要不断加建,连河道中原
先耗资巨大而铺设下去的管道也迫切地
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导致这些情况
出现的根源就在于城市规划的集中式处
理方式带来的弊端—由于所有的城市
需求都不能就地满足,需要集中到某处
进行处理,因此当城市不断拓展的时候,
就需要不断补充新的集中处理能力。
以深圳湾为例,这里与香港遥相对
望,一直是深圳市民最为喜爱的观海休闲
区域,然而十多年来一直饱受雨污水的困
扰。深圳河、大沙河及福田河等多条深圳
主干河流均于此汇入海面,而这些河流沿
岸多为深圳高密度开发区域,遍布着高层
住宅、科技园、工厂区、大学城及软件
园等( 图2)。由各条河流所带来的雨污
水造成深圳湾的水质污染等。十多年来虽
经媒体多次报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
次过问、地方领导多次现场视察和指示,
这里的污染问题却始终无法根治。
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点:
①各条河流沿岸一直处于高密度开发状
态,沿河的雨污水处理量在直线上升,
但硬质化、人工化的基底状态使得雨水
无法就地消解,只能集中收集和输送。
②雨污水经收集后集中汇集到深圳湾附
近,使得这一区域的污水处理压力空前巨
大。③集中式点状分布的污水处理厂的规
划总是难以跟上高密度开发项目的增长,
使其对雨污水的处理总是处于被动跟进状
态。污水处理厂在一次次突破处理能力上
限后,一次次地提出扩建和加建计划。据
权威部门预测,至少在5 ~ 10 年后当地
的雨污水处理能力才能够基本满足污水处
理需求。不过,可以预想,届时由高密度
开发所引发的新的雨污水处理需求,很可
能会继续突破规划处理负荷。
(2) 局部节点崩溃导致整体树状系统
瘫痪的风险凸显。
由于城市的高密度开发,留给城市
的软性基底面积越来越少,应对暴雨冲
击的能力越来越弱,城市雨水处理压力
越来越大。树状雨水收集系统由于每个
节点与上下游其他节点之间都是单向联
系的,一旦某个节点出现问题,就会立
刻导致上游系统的瘫痪;同时雨水处理
压力将迅速转移到下游系统中,增加下
游系统的压力,使风险在整个系统中不
断扩散。因此,当树状城市应急系统中
的某一个节点因突发状况而出现问题时,
整个系统就很容易即刻陷入崩溃状态。
这一风险已经突出地表现在我国北
京、上海、广州及深圳等特大城市中。
当暴雨来临的时候,某个雨水管井的堵
塞就会立刻引发局部甚至整体系统的瘫
痪,从而使整个城市陷入一片沼泽之中。
(3) 过度人工化的雨水处理方式丧失
了应变的弹性。
集中式处理方式的重要举措之一是
对城市下界面的硬质化和人工化改造,
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应变弹性的丧失。自
然柔性表面如地形、植被、草皮和池塘等,
能够与深层地下土壤联系成为一个吸纳
能力巨大的弹性蓄水体,从而在暴雨发
生时自然地根据降雨量来调节集蓄地表
水流。自然柔性表面形成了一个自上而
下的立体调蓄系统:第一步,高大的树
木利用展开的叶片,减缓了雨水的下落
速度,缓解了地面的径流压力;第二步,
高耸的山丘和低洼的谷地分别对雨水进
行导流,使之能够自然地汇流;第三步,
地表植物吸收了一部分水分作为自身之
用;第四步,池塘、河流和湿地等又分
别吸收大部分雨水,并将过剩的雨水通
过河道传递出去;第五步,地表以下的
土壤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连接形成巨大的
海绵网络,吸收部分雨水融入到地下水
系中。经过这样一个立体系统的层层分
流、吸收、过滤和缓释,雨水降落到地
面的时间大大延长,最终形成地表径流
的概率也大为下降,自然也就不会形成
雨洪灾害。可见,自然界的立体调蓄系
统具有强大的吸纳能力和弹性。
而随着高密度城区的兴建,这个完
整的立体调蓄系统几乎被破坏殆尽—
树木被水泥楼体所取代,原本高低起伏
的地形被一律平整,地表的植物被沥青
路面所覆盖,池塘和植被被铲除,河道
被填埋或者改变形态,高大建筑的地基、
地下停车场以及城市地铁等地下深层构
筑物等又将地下的海绵系统彻底破坏。
传统的城市化地区所使用的雨水管
理方式主要有排水管网、路边的混凝土
沟渠等。这种硬质化结构的雨水输送系
统对于减缓水流速度、促进渗透、改善
水质和补充地下水并没有帮助。暴雨发
生时的雨水经由地表和排水管网系统快
速汇集到地势较低的地区,使高密度城
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相对其他地区更
高。此外,高密度城区人口密集,交通
繁忙,面源污染严重,暴雨径流挟带的
污染物对城市水环境也会造成污染。
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的测算,在未
开发利用土地的自然地表条件下,当降
雨发生时,只有10% 的雨量会形成地表
径流,50% 的雨量会形成下渗;而在城
市建成区,当地表不透水面积达到75%
及以上时,面对同强度降雨,55% 的雨
量会形成地表径流,只有15% 的雨量会
形成下渗,地表径流生成量显著增加,
雨水自然下渗量显著减少。这些反自然
的建设方式意味着抛弃了自然界的弹性
调蓄能力,改用一种强硬的姿态来对待
降雨现象,最终的后果就是城市必须面
对无法遏制的雨洪威胁。
因此,当我们认真反思过往经验的
时候,会发现被奉行已久的集中式雨洪应
对规划理念正被贴上许多我们不愿意见
到的标签,其中包括耗资巨大、效率丧
失和风险剧增等。所以,对高密度城区的
海绵化环境改造策略进行再思考,就需要
从展望未来及学习历史这两方面来切入。
展望未来是通过了解未来社会发展的趋
势,解读高密度城区海绵化改造的方向;
学习历史则是通过研究城镇和乡村聚落
发展的历史,发现古人在规划设计中体现
出的应对降水的高度智慧,以作借鉴。
高密度城区海绵化改造的分布式
发展趋势
1.未来城市发展的分布式趋势
了解海绵化改造的趋势,不能脱离
对于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著名的美国
社会观察家Jeremy Rifkin 认为,每一
次人类社会的重大变迁都与新的通讯技
术和能源系统的进步有关。目前,人类
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
时代,必将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以
往工业革命时代依靠集中式能源生产方
式( 如发电厂) 不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
标志是“将每一个现存的大楼转变成一
个两用的住所—住房和微型发电厂”,
每一栋建筑物及基础设施可以通过技术
手段的改造,收集和储存包括雨水资源
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并且“利用互联网
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
享网络”,以实现能源共享。
也就是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
标志在于由原来的集中式生产、储存和
利用能源,变成千家万户式的分散型生
产、储存和利用能源。而这一切的出现,
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作为
一种生产和组织方式,已经颠覆了传统
自上而下、中心式的人类社会组织模式,
使能源生产与利用模式变为扁平化。网
络时代的合作经济模式,将替代原来城
市规划中习以为常的集中式生产模式,
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型组织方式。分布式
生产思想的出现,对于雨水资源的收集
和再利用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在分布
式理念的框架内,未来每一栋楼宇的功
能同样将转变为两用功能——既是住宅
或者办公楼,又是雨水的收集器和调蓄
器。如果每栋楼宇都可以单独形成应对
雨水冲击的海绵细胞,那么雨水对于城
市的危害将会大为减轻甚至消失。
2.海绵城市理论中的分布式思想
国际上关于海绵城市的典型理论,
如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基础设施等,也不
约而同地指出了雨水综合管理走向分布
式的重要意义。
(1)低影响开发理论
低影响开发是一种起源于雨水管理
的规划设计策略,并逐步发展到场地规
划和雨水综合管理等方面。依据Anne
Guillette 的《基于低影响开发实践的可
持续场地设计》与美国马里兰州的《低
影响开发设计策略:一个综合设计方法》
的表述,低影响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实现
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尽
可能地维持或恢复场地原有的自然水文
特征,缓解或修复开发造成的难以避免
的水文扰动。低影响开发通过一系列的
设计策略与技术应用,努力模仿土地开
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如渗透、过滤、
储存、蒸发和蒸腾过程,并且重视利用
场地的自然特点,构建一个分布式的、
重视自然功用的雨水管理网络。具体到
场地规划设计时,低影响开发包含了一
些具体的目标:①保持开放的空间和土
地干扰的最小化;②保护敏感的自然特
征和自然过程;③识别和连接场地中的
绿色基础设施;④利用自然特征为场地
设计;⑤预防雨洪问题的发生;⑥采用
源头分散方式管理雨水。
依据TH Cahill 的《低影响开发与
可持续雨水管理》与美国洛杉矶的《低
影响开发标准手册》中的表述,低影响
开发的具体原则有:①将低影响开发尽
早介入场地规划设计中;②优先阻止雨
水径流产生,无法阻止时需滞留雨水;
③优先使用非结构性的雨水管理设施,
减少对场地的干扰;④把雨水作为一种
资源来对待,发挥其自然和生活功能;
⑤模仿自然水循环;⑥将雨水管理设施
广泛设置在靠近雨水径流的源头;⑦保
存的自然资源可以作为绿色基础设施与
雨水系统结合;⑧创造多功能景观,增
加低影响开发的多样化收益;⑨在各类
项目中广泛地应用低影响开发;⑩在规
划选址和选择设施时优先考虑后期维护。
(2) 绿色基础设施理念
如今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发展也非
常迅速。马克·A·贝内迪克特与爱德华
·T·麦克马洪在《绿色基础设施:连接
景观与社区》中将其定义为自然区域和
其他开放空间相互连接的网络,该网络
有助于保存自然的生态价值和功能,维
持洁净的空气和水源,对人类和动植物
大有裨益。
绿色基础设施的总体目标是利用自
然生态系统的多重功能实现城市基础设
施的服务功能,同时保持和恢复生态系
统的稳定,也可以带来其他方面的社会
效益。美国佛罗里达州和马里兰州的经
验也都强调,绿色基础设施非常重视网
络构建,具体可以分为五个步骤:①详
细描述网络构建的目标,确定需要保护
的自然特征;②收集和整理各类景观生
态类型数据,衡量自然资源的保护价值;
③识别与连接网络元素,划分网络中心与
连接廊道;④根据生态价值与开发风险评
估优先保护区域;⑤寻求其他组织与公众
的参与,形成良好的评价回馈机制。
高密度城区的海绵化改造方式
一、
将每栋楼宇改造为立体海绵单元
可将楼宇屋顶空间改造成为绿色屋
顶,这样除了可以为建筑提供一个屋顶
的花园,还可以利用土壤与植物进行雨
水的滞留和蒸发,从而减少和延缓地表
径流,为野生生物提供小型栖息地,同
时对建筑起到隔热、降噪的作用。在较
小的降雨量情况下,绿色屋顶降低径流
产生的可能性效果非常明显。降雨落入
绿色屋顶后,植物叶部、根茎及底部土
壤可以吸收、滞留部分雨水,同时通过
吸附、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降雨污染
负荷,其削减效果与土壤层厚度、植被
选择有关,可根据建筑物屋顶防水及结
构承载能力进行具体设计。结合绿色屋
顶收集的雨水,可以利用雨水收集箱、
湿地或者水塘来创造储藏和再利用雨水
的机会。雨水可以被收集用来浇灌、冲
洗马路和冲厕所等。集水设施的设计可
以更加灵活,并能满足多种功能,这样
在雨水管理的同时可以提升景观和公共
空间使用效率。另外,墙体还可以通过
改造为立体绿化形式,增强其对于雨水
的吸附能力。这样,即使树木被移走,
但取而代之的楼宇同样具有如树木一般
的立体吸收雨水的效能。
在建筑的基底,可以针对高密度城
区建筑密度高、绿地少的情况,结合住
宅与商铺外部空间、公共绿地、街旁绿
地及零碎空间来最大程度地促进雨水的
滞留和下渗。原先高于地面的绿地或种
植池需要降低土壤表面的高度,以便于
雨水的进入。种植区域的位置、尺寸、
土壤和植物类型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如质地越粗糙、越接近沙土砾石的土壤,
越具有较好的排水效果。
二、
最大限度地维护自然调蓄系统的
网络性和弹性
Jeremy Rifkin 认为,过度依赖化
石燃料的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
生产技术陈旧落后、产业结构运转乏力,
并且引发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经济
问题。这些固执于依赖人力、漠视自然
的做法,注定会破坏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性。为此,他呼吁应当采用可再生的方
式来替代原有的生产模式。同样,在雨
水的收集和处理方面,我们也需要更新
观点,从片面依赖人工化改造转向重视
自然调蓄。因此,在高密度城区的规划中,
应当特别重视对于自然调蓄系统的维护。
(1) 在建设过程当中尽量保留周边的
植被和自然地形地貌。
很多我国传统村
落都与地形巧妙结合,并且与自然环境
融为一体,从某些层面上讲,这体现了
对雨洪防御的主动姿态。例如,在规划
过程中,建筑一般就着地形择高而立,
自然防止了雨水在聚落内的泛滥;与农
田、池塘等就近布局,便于将雨水直接
排入汇水空间。此外,我国不少传统聚
落往往遵循风水理论,在村口设置半月
形或者方形的池塘。实际上,这个池塘
的功能非常综合,涵盖了景观、蓄水、
灌溉、救火、洗涤和风水等多种用途。
同时,在建筑周边广泛种植自然植物,
有意识地控制建筑覆盖率,使得人工建
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化,使自然环
境发挥自身调蓄能力,并使弹性的空间
最大化,能够实现原始的低影响开发。
这种方式有效地发挥了自然环境的弹性
吸纳能力,避免了人工干预的负面影响。
(2) 注重自然地形和土壤的保护。
例
如,对于流经高密度城区的河道系统,
应当尽量维护其原始面貌,尤其是沿岸
的湿地、绿地和岸线等形态。应当尽量
保护土壤的自然状态或者将其植被化,
避免采用硬质或不透水材料将其覆盖。
不同类型的土壤有着不同的渗透特性,
土壤的渗透性直接影响到其调蓄雨水的
能力。应对不同的改造区域需要使用不
同的土壤改良措施,如路旁绿地的土壤
会随时间硬化,逐渐出现排水不畅、通
气不佳等问题,造成植物根部无法伸展
而生长不良,或因无法呼吸而死亡,因
此最好采用结构型土壤,即在土壤中加
入碎石,使土壤留有空隙,且更加坚固。
此外,即使在需要大量硬质铺装的场地,
也需要考虑透水铺装的改造,为控制自身
及周边不透水面积的雨水径流提供条件。
(3) 在植被的维护方面,应当建构多
层次的自然群落。
自然群落的构建可以丰
富生物多样性,构建多层次的群落结构可
以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应对环境变
化的调节能力。不同的植物对于雨水中
污染物的吸收有着不同的效果,对于雨水
径流来说,丰富的植物种类可以应对更多
种污染类型。在植物的选择方面优先选择
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耐水污染,以及
既耐短期水淹又有一定耐旱能力的植物。
乡土性植物在这一方面往往有着较好的
表现,更适应植物群落的构建,在后期对
于维护的需求更少。
(4) 需要利用空间创造多功能的具有
弹性的雨水调蓄海绵体。
以铺装广场为
例,在旱季时,铺装广场是一个干爽的
休闲空间;在常规的降雨时,雨水将渗
入透水铺装或流至周边的雨水花园中,
确保场地的干燥;当遭遇强降雨时,铺
装广场则变成了暂时储存雨水的场地,
收集的雨水经过过滤流入广场。若降雨
持续的时间更久,广场将逐渐被水淹没,
多余的雨水从溢水口排入城市管网中。
这样在满足居民日常使用功能的情况下,
可以更好地发挥场地作为水生态基础设
施的作用。
三、
促成雨水收集系统由树状向
网络
状方向转变
(1) 构建分布式的水生态基础设施。
实际上,在我国传统建筑和聚落的规划
设计中,就曾经充分体现了分布式处理
的思路,其中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分散
收集、循环使用、分级汇合”。在江浙、
广东等地的乡村聚落规划中,各个民居
经常采用天井或者中庭的方式,在其间
布置一处长方形的蓄水池,与周边的坡
状屋檐正好形成上下对应的关系。在雨
季,这个蓄水池能够承接住屋顶顺流而
下的雨水,既可以在天井中留存作为每
个家庭洗漱用水,也可以将多余的雨水
通过蓄水池底下埋设的透水孔疏散出去。
而且,雨水的收集和疏流也有不同的途
径:有的通过地形坡度、屋檐、散水及
明沟等排放到周边自然环境中,有的通
过集中收集汇合排放到河道或者溪流中。
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民居无形中所扮演
的角色既是一个雨水的收集器,也是一
处调蓄体。其中,部分雨水得到留存,
部分雨水得到循环使用,还有部分雨水
则延缓释放到外部环境中去。这种分散
式收集和处理雨水的方式,能够很好地
缓解集中式处理的压力。
相比对雨水进行集中式的管理来说,
分布式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成本更低,
在雨水的阻滞、过滤、渗透、净化和利
用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绿色屋顶、透
水铺装、雨水收集箱、集雨树池、生态
调节池和植被洼地都是适用范围较广的
水生态基础设施。
高密度城区的许多街道为人车混行
的街道,可以移除高于路面的路缘石,
选用溢流路缘石,有效起到雨水的分散
和减缓的作用。还可以在街道两侧设置
一系列的绿色街道基础设施,如蓄水式
树池、雨水花园、植草沟和透水式街旁
停车位等可以对雨水进行初步的过滤与
蓄存,提高街道内部雨水的消化能力。
同时,水生态基础设施可以与步行道或
者是商铺的户外空间相结合,营造生态
环境良好的具有休闲、聚会与餐饮等功
能的公共空间。通过这些手段,可以达
到广泛而分散地布置雨水吸纳设施的目
的,从而使雨水收集和调蓄的压力由更
广阔的区域来分担。
(2) 在场地设计时把不同的水生态基
础设施联系起来,构建雨水处理序列。
这样可以解决不同类型的雨水污染,也
可以让雨水在场地上停留更多的时间,
达到更高水平的处理效果,同时减少单
独水生态基础设施在处理序列中的大小
和负荷。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设置预
处理设施,如沉淀池、过滤器,可以帮
助减少维护成本以及提升整体水生态基
础设施的性能。
鼓励充分利用任何可以设置水生态
基础设施的零碎空间。高密度区域尽管
建筑覆盖率高,但依然有许多零碎性的
空间,大多是建筑之间出现的放大空间。
对于这些空间可以设置小型的绿地、街
头花园来作为雨水花园、生态洼地等,
并将它们与海绵廊道相连接,在降雨时
起到渗透和阻滞的作用。它们虽然面积
较小,但是广泛分布于高密度城区各处,
布局灵活多变,可结合多种水生态基础
设施提升可透水面积,同时方便居民就
近使用。
在这一方面,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头
城的创意廊道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该
项目将原先的四个街区重组进一个由水生
态基础设施、公共空间、临街建筑与其他
城市景观元素构成的都市街道景观当中。
街道景观设计紧密结合低影响开发策略,
体现了生态服务及社会城市服务的功能。
林荫下的步行道、水生态基础设施和街道
景观相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服务—
净化空气、雨洪滞留、沉积物控制、雨水
污染处理、雨水渗透和提供生境等。基于
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步行道像是巨大的过滤
树箱,栽满本土耐旱植物的雨水过滤系统
十分抢眼,同时良好的环境为人们提供了
户外用餐和聚会的空间。街道变成一种生
态资产,使雨水径流在通过雨水沟渠流向
附近的阿肯色河之前被街道基础设施净化
和吸收了污染。除了步行道下的生态调节
沟,场地还设置了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
水生态基础设施( 图3)。生态工程师采用
雨水径流软件模拟支持街道绿化的雨水管
理设施,其设计的配套设施能够抵御两年
一遇的暴雨。同时,在这些雨水管理设施
中种满了耐旱植物,这些草木能够深深扎
根,帮助了水体的滞留。
(3) 可以将不透水地面缩小和断开,
以水生态基础设施为基底构建海绵网络。
海绵网络将结合居民游憩廊道、绿地系
统和雨水管理网络,其构建可以将场地
上分布各处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连成一个
整体,在暴雨来临时提供更有弹性的雨
水通道,同时为居民的日常活动提供环
境怡人的游憩廊道。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5期
《高密度城区分布式海绵化改造策略》
海绵系列新书推荐:
《海绵公园》
本书由A24 景观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兼执行董事 斯特凡·罗贝尔(德)编写,囊括了众多关于“海绵公园”设计的优秀案例,在案例设计中巧妙地应用了景观植被对地表雨水进行渗透、调蓄以及过滤等,从而充分体现出公园内的绿地在城市雨洪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精彩书摘
购买QQ:2325124337
详询:0771-2438012
海绵系列新书推荐:
《海绵城市》
本书以“海绵城市”为主题,通过40多个城市与景观设计项目来探讨水元素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管理,从公园、公共空间、生态区和商业设施等四个方面的雨水管理策略和方法入手,针对雨水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构思和解决方法。所收录的设计方案不仅回应了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功能上的需求,更积极从空间与景观的角度介入项目,在提升环境质量的同时,也兼顾了生态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城市建设问题的解决。
精彩书摘
购买QQ:2325124337
详询:0771-2438012
海绵系列新书推荐:
《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图集》
本书为广西南宁(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华蓝集团与南宁市建委、广西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合作设计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共分为两册,其一为《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图集——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其二为《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实用手册》,为建筑师在雨水管理设计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设计工具和参考规范。
精彩书摘
购买QQ:2325124337
详询:0771-243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