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五期论坛之五】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思路与珠海实践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6-28 22:00:30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蓝字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原生态系统和水文循环遭到了破坏,出现了“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等不正常的现象。针对
此类现象,国家提出建设海绵城市,而如何编制好相关专项规划以指导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就成为了当务之急。作者
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水务工程所所长
马洪涛
,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水务工程所主任工程师
周丹
,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水务工程所
康彩霞
,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水务工程所
王江磊
在《规划师》2016年第5期撰文,
文章对目前已经
开展的一些海绵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归纳整理,探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思路,并结合相关案例展开探索,希望能为同行提
供一定的参考。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的原则与
思路
1.编制原则
为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必须贯
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
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在指导城市新
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转变原有发展
理念,推广与应用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转变
传统的排水防涝思路和污染治理思路,
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的主要原则为“规
划引领、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统筹建设、
全面协调”。
(1) 规划引领: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
有关专项( 专业) 规划相协调,坚持“保
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
统筹推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城
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的框架下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理念的落实和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
(2) 尊重自然:包含三个层次的要
求,一是原生态保护,对城市山、水、林、
田、湖等生态要素进行原位保护;二是
生态修复,对已受破坏的河湖岸线等要
素进行恢复;三是拟自然开发,优先利
用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充分发挥绿地、
道路、水系对雨水的吸纳、渗滞、蓄排
和净化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
特征接近开发前,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
与渗透,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3) 因地制宜:以城市水文气象、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结合城市本地
条件,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并科学布局
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项目及设施;根据
城市降雨、土壤、地形地貌等因素和经
济社会发展条件,综合考虑水资源、水
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
题和建设需求,因地制宜地采取“渗、滞、
蓄、净、用、排”等措施。
(4) 统筹建设:将长期规划与分步实
施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对建设项目进
行长期系统性安排,结合城市现有条件
和基础,根据项目特点和类型,合理安
排建设项目时序。
(5) 全面协调:基于海绵城市理念,
全面协调城市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
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
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与统一协调。
2.编制思路
首先,通过对城市现状进行调研,
收集和整理水文气象、地形地势、社会
经济、上位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资料。
在现状调研和资料梳理与整合的基础上,
对中心城区现状要素进行评估和识别,
主要对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的水生态、
水安全、水环境和水资源现状进行分析。
其次,在明确和分析区域现状的基
础上,提出规划战略目标和分类目标;
通过对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和水资
源各项子目标的分解,最终实现海绵城
市规划目标。
再次,从城市自身及周边的生态环
境本底特征出发,在确保生态系统结构
与功能完整性的同时,尽力保留城市内
部与周边自然相间相融的格局,通过优
化城市生态格局,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构建海绵城市空间格局。对中心城区的
海绵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划
分重要的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对现有
山塘湖体进行保护,预留重点生态空间,
构建山、水、林、田、湖、城一体的生态
安全格局。根据城市不同用地条件、环境
现状及用地需求分析,对海绵城市功能区
进行划分,确定不同功能区的建设重点。
针对不同分区,分析空间条件和规划用地
布局,从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和水
资源方面构建中心城区的海绵系统;从
径流控制、河道生态岸线恢复、防洪防涝
体系、污染负荷削减和雨水资源利用等方
面,制定不同的海绵管控指标和控制策
略。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适宜性进行识别,
对近期重点建设区域的工程进行重点分
析,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方向
和适宜的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同时,从
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
海绵型公园与绿地以及相关基础设施方
面确定近期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为海绵
城市建设与实施提供指导。
最后,提出指标落地和项目实施完
成后的保障措施,包括组织保障、制度
保障、资金保障和能力建设等部分。建
立海绵城市领导工作小组,以保障海绵城
市建设的顺利实施;落实海绵城市规划管
控制度、投融资制度等,实现海绵城市
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在资金保障方
面,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同时鼓励
社会资本投入,以保障海绵城市建设;
通过实施人才保障、科技保障,完善应
急管理制度,进行相关平台建设( 图1)。
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试点
建设示范区案例
1.区域概况
规划区域位于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
中东部,东至友谊河、坭湾门水道,南
至中心河,西至机场北路,北至幸福河,
总面积为31.9km2。区域地势南北高、
中间低,地貌主要由低山、丘陵、河口
平原及滩涂组成;水系发达,层次丰富,
拥有众多河涌、溪流,湖面、水塘共存。
区外,东面有友谊河与泥湾门水道自北
向南穿过,北面和西面有黄杨河、鸡啼
门水道自北向南流过;区内,南北各有
中心河和幸福河两条河涌东西向连通泥
湾门水道与鸡啼门水道。区域属南亚热
带海洋性气候,为多雨地区,降水丰沛,
每年4~9 月为雨季,10 月至次年3 月
为旱季,盛行东北风。区域周边水道属
“洪潮区”,即汛期洪潮在这里相互作
用,鸡啼门水道和磨刀门水道的潮水一
般会在横坑水道附近及黄金水文站附近
的河段汇潮。区域的河口属弱潮型河口,
潮差较小,一般在1m 左右,最大潮差
可达3m,潮差的年际变化不大。
规划区域内,暴雨( 日降雨量为50.0
~99.9 mm) 多与台风相伴,易导致部
分地区山洪暴发、山塘水库崩缺等,引
发洪涝灾害,特别是在濒海河口地区,
当潮水上涨时,雨水被潮水顶托,无法
排出,极易发生内涝。规划区域现状除
部分新建居住小区采用雨污水分流制外,
其余地区均采用合流制,部分生活污水
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导致黄杨
河、鸡啼门水道的高锰酸盐、氨氮等含
量超标。
2.现状问题与重点建设方向
(1)现状问题梳理
在编制规划前需要对现状问题进行
梳理,主要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
和水资源等方面展开分析,具体如下:
①水安全。规划区域暴雨多发,降
雨集中,每年汛期降雨强度大、历时短。
受高潮水位顶托,排水受阻,积涝成灾;
部分水闸、泵站和管线标准偏低,部分
设施年久失修;水道围垦、淤积现象严
重,降低了原有行洪、蓄水功能。此外,
规划区域地势较低,受到外部水位顶托,
排水困难。
②水环境。规划区域现状部分河道
受到污染威胁,基本为纳污河道。企业
废水、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
接排放,使河道水质受到污染,部分河
涌水质黑臭,营养物质累积。随着城市
开发强度的增加,不透水地面逐渐增多,
由雨水径流汇集的污染物最终进入受纳
水体。经过模型核算,规划区域的河道
环境容量仅为入河污染物的10%,河道
水质日趋恶化。
③ 水生态。规划区域的河道多为天
然形成的,但由于村镇建设、围垦及淤
积等原因,河道断面逐渐变窄,生态脆
弱;部分水系流向曲折,缺乏整体联通性,
洪水排泄能力受到限制。此外,仅重视
河道的防洪能力,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
未能有效体现。
④水资源。规划区域对非传统水资
源利用不够重视,缺乏雨水集蓄利用设
施,绿化浇灌、道路清洗等用水仍为自
来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2) 重点建设方向
经过分析发现,规划区域的水安全
即城市内涝问题较为突出,已经严重影
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水环境、
水生态问题也比较突出,不但对居民日
常生活带来了影响,而且与该地区宜居
城市的发展方向不一致。因此,水安全、
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是规划区域海绵城
市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图2)。
策略
一、总体建设目标
为了有效指导工程建设,需要首先
确定建设目标。规划参考住房和城乡建
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
核办法( 试行)》,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
分别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和水资源
等方面确定了总体建设目标,并明确了完
成该类目标的具体工程措施类别( 表1)。
二、
水生态工程体系
(1) 径流控制工程。
对于雨水径流控制工程,首先需要
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其次分析现状
地块达标情况,划定排水分区,布设相
关设施,调整未开发地块的规划指标;
最后判断排水分区是否整体达标,再确
定调蓄工程。具体技术路线如图3 所示。
通过对现状地块的分析和新建地块
的指标调整,可以明确全部地块的达标
情况。经过海绵设施改造和指标调整发
现,约有75%的地块满足径流控制要求
( 图4)。对于剩余不达标的地块,需要
采用集中调蓄的方式,使排水分区整体
达标,具体各分区调蓄要求如表2 所示。
径流控制工程共包括建筑与小区改
造项目、待建项目和新建项目,绿地改
造项目、新建项目,道路改造项目、待
建项目和新建项目。建筑与小区改造居
住及公建项目53 个,待建居住及公建项
目40 个,新建居住及公建项目的用地面
积为1178hm2;绿地改造项目的用地
面积为86hm2,新建项目的用地面积为
371hm2;道路工程共改造道路3 条,
待建道路1 条,新建道路25 条( 图5)。
(2) 滨水生态建设。
滨水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构建以
河流水系为基底、公园绿地为节点的水
生态系统,主要工程包括水系联通工程、
河湖水系改造工程、中心公园工程和绿
道体系工程。其中,水系联通工程主要
是将目前没有联通的河湖水系进行联通;
河湖水系改造工程主要是进行生态驳岸改
造( 改造河流7 条,总长度为26.3km);
中心公园工程主要是在重要的生态点位
建设4 个湿地公园,分别为1# 主排河沿
河公园、中心湖公园、幸福河湿地公园和
北湖公园,通过打造核心生态节点,与生
态廊道相结合,构建安全的生态系统格
局;绿道体系工程将建设长约56 km 的
绿道,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海绵城市绿
道系统。
三、
水环境工程体系
水环境工程首先需要明确环境容量,
确定污染物来源,其次从点源和非点源两
个方面分别提出对策( 图6)。点源控制
措施主要是建设传统污水系统,通过完善
雨污管道建设,对点源污染物进行控制。
在新建区域实行完全雨污分流;对于已建
设合流制的区域,短期改造为截流式合流
制,逐步实现完全雨污分流。此外,改造
和新建污水处理厂,建设再生水厂。非
点源控制措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
面,合理配置生物滞留设施,对径流污
染进行源头削减,可以有效削减35%~
45%的径流污染( 削减809.4 吨/ 年的
COD,31.4 吨/ 年的NH3-N,916.3
吨/ 年的SS,4.5 吨/ 年的TP);另一
方面,设置人工湿地系统,对超出环境
容量的剩余污染负荷进行处理( 共处理
1324.2 吨/ 年的COD,52.6 吨/ 年的
NH3-N,1454.54 吨/ 年的SS,7.5 吨/
年的TP)。
四、
水安全工程体系
水安全工程主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此部分内容与城市排水防涝规划比较接
近,故本文不再赘述。但是,在规划编
制中需要注重五个方面的问题:①规划
的核心是防治内涝,因此在规划编制过
程中要重视内涝评估,一切分析和设施
安排都要围绕防治内涝进行。②要对现
状问题特别是内涝的成因进行透彻分析,
为内涝防治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③要
理顺源头控制系统、管道系统与受纳水
体之间的衔接关系,保障排水通畅;理
顺内涝防治系统和城市防洪系统之间的
衔接关系,避免出现外排水量超标或者
外河倒灌等问题。④设施的安排要重视
内在逻辑,所有内涝防治设施的安排均
应从降低内涝积水点风险的角度出发,
并且需要论证设施实施后的效果。⑤要
进行超标内涝风险分析,为编制相关应
急预案提供技术基础。
五、
水资源工程体系
水资源工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雨
水资源利用目标的确定、水量平衡计算、
雨水可利用量分析及可达性分析四个步骤
( 图7)。首先,根据本地水资源现状资料、
现状用水数据及供水规划,初步明确雨
水利用方式和雨水资源利用目标。其次,
基于下垫面数据、降雨和蒸发的相关资
料,对区域进行全年水量平衡计算。最后,
针对雨水利用对象,进行雨水可利用量分
析,基于低影响开发雨水调蓄工程进行可
达性分析,校核是否满足雨水利用目标。
若出现雨水资源利用量过大的情况,应优
化调整雨水资源利用目标和雨水调蓄工
程,直到校核完成,得到雨水调蓄容积,
构建水资源与水生态多目标体系。通过在
绿地、道路、建筑与小区布置不同类型的
雨水资源利用和调蓄设施,并对景观水
体进行改造,发挥调蓄功能,最终实现
129.1 万立方米的调蓄容积。
六、
多目标融合
在对各方面和目标进行综合分析
后,需要确定每个地块和项目的具体建
设标准。
以某改造项目为例,规划区域面积
为31hm2 ,从生态角度出发,为降低热
岛效应,绿色屋顶率应达到10%以上;
从雨水径流控制角度出发,为解决小区
内部雨水汇流的问题,对29mm 以上
的降雨进行控制,透水铺装率应达到
30%,下沉式绿地率应达到38%,雨水
滞留设施率应达到5%;从雨水资源利
用角度出发,为集蓄利用雨水,雨水调
蓄利用率应达到10%;从排水防涝角度
出发,透水铺装率应达到30%,下沉式
绿地率应达到50%,雨水调蓄容积应达
到200m3 以上。经多目标融合测算后,
该改造项目应建设10131m2 的透水铺
装,8915m2 的下沉式绿地,2894m2
的绿色屋顶,573m2 的雨水花园,雨水
调蓄容积为240m3。
以某公园项目为例,规划区域面积
为163 hm2,从雨水径流控制角度出发,
透水铺装率应达到70%,下沉式绿地率
应达到50%,雨水滞留设施率应达到
10%;从雨水资源利用角度出发,雨水
调蓄容积应达到90 万立方米;从污染
负荷控制角度出发,需消纳440 吨/ 年
的COD 负荷。经多目标融合测算后,
该改造项目应建设12hm
2 的透水铺装,
42hm
2
的下沉式绿地,8hm
2 的雨水花
园,60hm
2
的调蓄水体,18hm
2 的人
工湿地。
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海绵城市规划后期的顺利
实施,需要完善以下保障措施。
(1) 制定严格的规划管控措施。在城
市建设流程中的各个阶段纳入海绵城市
管控的具体内容,在两证一书、开工证
和竣工验收备案等文件中加以落实。
(2) 明确完善的投融资制度。首先,
建立完善的投融资机制,制定合理的价
费政策,进一步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等公
用事业服务价格的形成、调整和补偿机
制,保证社会资本的正常运营和合理收
益;其次,完善特许经营与财政补贴相关
制度,选择有能力提供安全、优质服务
的企业,授予其在限定区域内进行项目
建设、运营与维护;最后,建立海绵城
市建设项目专项补贴和运营期可行性缺
口补贴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3) 建立监测考核制度。建立“看
得见、看得清、看得全”的考核制度:
①“看得见”,即一方面要建设具有示
范带动意义的亮点项目,作为经验推广
和理念传播的载体,供其他城市学习,
以及供市民了解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另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城市水安全、水环
境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减
缓内涝、改善城市水环境。②“看得清”,
即通过对降雨、径流的监测,在主要入
河排放口、雨水干线重要节点和主要建
设项目排出口等重要位置进行监测,通
过实际监测数据来反映海绵城市建设目
标达成的情况,使考核目标能够直观可
视。③“看得全”,即一方面通过对各
类监测、建设数据的整合,构建海绵城
市一体化管控平台,既可以对局部设施
或项目进行考核,又可以针对全部示范
区进行综合情况汇总分析,并完成相关
情况的上报工作,便于进行实时动态的
监督考核;另一方面要将考核贯穿于海
绵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中,在规划设计、
建设及运营等不同阶段进行全方位的动
态考核,通过全过程控制,保障海绵城
市建设理念的落实与推广。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5期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思路与珠海实践》
海绵系列新书推荐:
《海绵公园》
本书由A24 景观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兼执行董事 斯特凡·罗贝尔(德)编写,囊括了众多关于“海绵公园”设计的优秀案例,在案例设计中巧妙地应用了景观植被对地表雨水进行渗透、调蓄以及过滤等,从而充分体现出公园内的绿地在城市雨洪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精彩书摘
购买QQ:2325124337
详询:0771-2438012
海绵系列新书推荐:
《海绵城市》
本书以“海绵城市”为主题,通过40多个城市与景观设计项目来探讨水元素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管理,从公园、公共空间、生态区和商业设施等四个方面的雨水管理策略和方法入手,针对雨水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构思和解决方法。所收录的设计方案不仅回应了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功能上的需求,更积极从空间与景观的角度介入项目,在提升环境质量的同时,也兼顾了生态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城市建设问题的解决。
精彩书摘
购买QQ:2325124337
详询:0771-2438012
海绵系列新书推荐:
《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图集》
本书为广西南宁(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华蓝集团与南宁市建委、广西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合作设计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共分为两册,其一为《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图集——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其二为《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实用手册》,为建筑师在雨水管理设计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设计工具和参考规范。
精彩书摘
购买QQ:2325124337
详询:0771-243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