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罗彦在“2015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悉心整理&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智库是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以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政府为目的,非营利性的独立研究机构,是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决策相伴而生的产物。现代智库首先出现在美国、西欧和日本,90%的智库是1951年后成立的,其中有三分之二成立于1970年以后,有一半以上出现于1980年以后。冷战后,智库在全球范围内激增。在全球化的推动下,非洲、东欧、中亚和部分东南亚地区的大部分智库都成立于近20年。

? 公共决策的重要咨询平台
使政府从“政策生产者”向“政策消费者”转变,使“信息”、“方案”、“建议”、“报告”逐渐成为政府采购的新内容。
? 重大决策课题研究组织平台
政府智库是政策研究、解读、评估的平台。加强对政策研究课题的选题、组织、协调与管理工作。
? 政策研究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开展政策研究资料、数据的收集整合和研究成果的集成共享工作,建立强大的信息库、数据库、资料库。
? 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平台
培养、集聚和吸引一批在时事政策观察力、判断力、影响力具有独到的思想见解的领军人才,使优秀的研究人员有机会成为高层次决策参与者或决策制定者。
? 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平台
通过“网刊结合”的展示平台,通过高层论坛、学术会议、专题访谈、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形成较强的影响力。
一流智库就是一流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一流的综合数据库或数据共享平台和一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智库与学术的差别重点在及时性、运用性和政策性等,智库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要坚持多方商议,寻求共识,以付出实施。

2004年中共中央第一次提出思想库和智囊团(哲学社会科学建议),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发挥思想库的作用。十八大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于2015年1月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为什麽要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原因有三:
——经济增长是底线的单项目标发生改变,强调可持续性,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系统性风险需要决策;
——中国改革领域持续和深化,需要多方面的参与;
——国际形势更加复杂,西方舆论主导,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缺乏引导者。
中国特色体现在服从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反对极力宣传西方普世价值、自由市场经济,甚至危害社会。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是民主决策的重要支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包括综合型、专业型、平台型和媒体型;官方和半官方智库、社会组织、高校机构。

全国25家试点高端智库有四类:
第一类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综合管理机构、综合研究机构。这个机构一共选出了10家,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党校、行政学院、编译局、新华社、国防大学、中央编译局等。
第二类是依托大学和研究机构形成的专业性机构,一共12家,如社科院国家金融和发展实验室,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中国现代关系研究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研究机构,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第三类依托大型国家企业研究所,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第四类是基础较好的社会智库,只有2家,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和综合开发研究院。
新定位——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和社会主导相结合,又相对独立;
新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聚高端人才;
新模式——问题导向解决现实和长远问题,加强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和模型分析,提出决策层信得过用得上的建议。咨政、引民、解读……
指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领导决策体制就是进行领导决策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即根据领导决策活动的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将领导决策组织机构中各层次、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智囊机构如何影响高层决策:
——宏观层面:中共党代会报告、中央全会相关决议、五年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
——中观层面:各部委和省区委托项目,如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每年300-400个课题,一类为纵向课题,60多个,一类为横向课题,200多个;
——影响渠道:内参: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报送报告451篇, 可以直送中办和国办,中央领导批示100份,圈阅256份,有具体批示意见192份。还有国务院参事、民主党派报告、私下交流、研讨会发言等等。
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的几个方面:

分院建立区域性智库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区域影响,提升咨询品牌;二是拓展市场,借此扩大市场渠道,增强政企关系;三是借脑引智,吸引多元人才,建立开放环境;四是优化机制,建立忧患意识,兼顾转型发展。



2008年,深圳分院牵头开展了前海计划研究,对前海地区的城市功能提出了根本的转变,引起了汪洋书记的高度关注,在时任副市长闫小培的具体组织和推动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最终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抢占了新一轮创新发展机遇。特别是根据国外自贸区政策不断演化的进程分析,提出了未来前海蛇口建立自贸区加快推动深圳城市空间的转型的“三步走”方案在2014年国家批复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区划定中得到了确定和实施。


深圳分院在总院杨保军副院长的带领下,和上海分院和西部分院等共同承担了“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家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提出的基本判断得到了广泛的行业关注和研究运用。
? 三大开放扇面:
通过“6+N”的战略通道布局实现中国对中亚、东亚、东南亚三大扇面的全面开放和掌控。


? 轴带组织:从区域分异到合纵连横,加强海陆统筹
——加强构建以西南部为面向印度洋的国际门户、以西北部地区为面向亚欧大陆的国际门户;
——在海权、陆权的双重引领下,构建内联外通的设施体系,形成东、中、西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重点强化西部内陆的南北向发展轴带;
——重点强化东西海陆联通轴线,尤其是长江经济带的作用。

? 节点构建:从中心集聚到门户引领,形成战略节点
——国际门户
三大沿海国际化门户(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
三大内陆国际化门户(成渝贵、滇中城镇群、关中-天水城市群)
——边疆战略支点
——海外战略支点

? 一带一路战略:鼓励技术和服务的对外输出
——积极参与跨国走廊的基础设施建设,识别并参与海外重点地区及战略支点城市的开发建设;
——主动为海外生产基地、境外自贸区的选址与建设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支撑;
——跟踪调查沿线各国的人口、城镇、产业空间格局以及发展趋势,建立信息储备;
——推动国内高水平设计机构参与境外合作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提升国际形象。

新型大数据的特点主要有开放性、实时性、准确性、互动性和前瞻性,要求数据要服务智库、服务行业、服务政府、服务机构、服务大众。


? 珠三角内部联系紧密,并且逐步向粤东西北扩展;
? 珠三角对泛珠省份的投资仅局限于湖南长沙,与其他省的联系不强;
? 广东与福建的联系度下降。

案例三:华南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生态文明建设
? 近岸海域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亚健康;
? 珠江口、大亚湾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偏低;
? 雷州半岛西南沿岸、广西北海和西沙珊瑚礁珊瑚盖度下降较为明显;
? 大气环境呈区域化、复合型污染特征,以珠三角尤为显著。



█ 平台的构建:规划研究中心+ 深圳首届智库联盟+ 粤港澳研究中心
平台的建设:多元平台的构建
? 一会:前海论坛
? 一库:区域发展数据库
? 两刊:粤港澳观察、城plus
? 多团队:规划研究中心+专业研究坊+粤港澳研究中心(理事会制度)
? 网络化:加强与全国和区域智库联盟、交流和协同……
规划研究中心是深圳分院最早成立的承担部分智库建设工作的二级机构,近年来不断加强与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的智力支持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中心以城市规划为学术平台,紧密团结大陆和港澳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者和相关人员,以提高大陆和港澳地区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水平为目的,积极开展跨越三地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促进学科和行业建设。
本中心将主要承担以下四类职能:
(1)港澳观察:关注港澳地区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汇集资源,搭建基础信息平台;
(2)机构合作:根据院业务发展的需要,与粤港澳地区的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建立机构合作机制;
(3)学术交流:组织内地与港澳之间城市规划及其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会议考察、技术培训、行业实践等;
(4)专业研究:开展涉及港澳的区域与城市规划专题研究,适时组织院技术力量承担境外规划设计和研究业务,拓展国际市场。
在中心的推动下,我院分别与香港规划师学会、香港大学建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等机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签,并与多家国际知名规划机构组织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各方整合利用各自资源,共同建设内地与港澳规划研究与实践平台。

未来规划:
立足分院的长远发展,粤港澳研究中心将努力探索从“中规院的内设机构”到“院主导的外设社会组织”的转变,积极拓展成为以理事会制为核心的社会团体,以城市规划为学术平台,汇聚大陆和港澳地区的前沿机构与高端人才,发展成为跨区域的高级智库,打造权威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成为决策层固定的咨询机构和专业智库。
2015年8月,深圳智库联盟未来将重点打造五个平台:重大决策咨询平台、人才聚集培育平台、智库合作交流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成果传播转化平台。宣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成为深圳市智库联盟首批20个成员单位之一。
广义的智库概念可以拓展至整个服务于国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咨询业。智库发展的集聚效应,可以带动周边产业及智库产业链条的纵深发展。智库产业的发展,实质是对国内外的智力资源的整合和统筹,并通过智库资源的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力。
智库产业可以理解为“智库+”,即“智库+政府决策、+高端人才、+高端产业、+科研应用”,由此形成政府政策开放带动、参政议政的高端人才聚集推动、高端产业集聚拉动、科研应用创新驱动为核心产生的全智库产业链。

如今不仅仅是国企和央企的并购重组,也是各行业抱团取暖的关键时期。面临行业细分与运营整合双向发展趋势。规划设计行业也是如此,一方面低效益的不断出现和挑战,另一方面政府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谁拥有综合解决能力,谁就占有先机和优势。
跨界整合:一方面加强规划设计行业与各类投资集团、运营商、金融机构的合作;另一方面需要改变规划设计院行业运作规则……
建设智库的建议:提能力、理机制、整平台
? 提升能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工作务实能力,提升话语影响力
? 完善机制:
功能专设、分别治理、适当交流和相互支撑;
设立研究员、研究助理(数据分析员)等岗位;
改变职称评定和考核制度;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 整合平台:数据共享、拓展渠道、联合媒体
谢谢!
作者简介

罗 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 高级城市规划师
罗彦,1979年生,中山大学博士毕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专业学委会委员和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专家委员。独立完成学术专著1本《深圳市城市化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合著2本《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规划》、《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参编书10本,公开发表40多篇论文。参与并获奖项目包括:《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深圳前海综合发展规划》等3项获得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武汉生态框架规划研究》、《福田区城市更新战略规划研究》等2项获得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罗湖金三角地区空间资源整合研究》获得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此外还多次获得省市优秀规划设计奖一、二、三等奖多次。主要负责和参与的项目有《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深圳前海计划研究》、《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深圳总规(2010-2020)》、《广州总规(2010-2020)》、《东莞总规(2016-2030)》、《肇庆总规(2016-2030)》、《西藏阿里总规2008-2020》和《南宁空间发展战略》等。参与了中国工程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和中规院委托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城乡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研究》、《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城乡统筹的规划编制内容和方法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

CAUPD2015年度业务交流会视频已上传至http://www.china-up.com/video.php,欢迎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