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城市综合体,我们通常想到摩天大楼,高端的商业,顶级的酒店和文化娱乐场所,的确,城市综合体往往代表着功能复合,配套完善,自给自足的标志性城市中心,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创造最大化的时间、空间价值,实践最先进的都市工作、生活与休憩理念,随着时代发展,综合体实践可以用两个字概况——“会玩”,万达巴黎欧洲城Europa City,已然把综合体玩成了动物园和游乐场。言归正传,了解综合体第一步,还是先从经典的综合体案例开始,本文选取柏林波茨坦广场与东京中城作为代表,来剖解综合体构成的五脏六腑。

波茨坦广场(Potsdamer Platz)
波茨坦广场位于柏林中心,布赖特沙伊德地区,见证了两德统一,旧城新生的标杆,在历史上一直是柏林的文化和生活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并且波茨坦广场北邻2.1平方公里的Tiergarten Berlin生态公园,是一块占尽交通、文化、生态优势的黄金宝地,五光十色的大穹顶美轮美奂,柏林电影节的红毯星光熠熠。

东京中城(东京ミッドタウン,Tokyo Midtown)
东京中城位于六本木的旧防卫厅原址和和赤坂九丁目,与东京六本木新城相距不到400米,周边区域聚集着40多个国家大使馆和9个国际学校,是东京最具国际色彩的地方,配套设施齐备、商业发达,汇集着各类商店、餐厅、写字楼、高级酒店、绿地以及美术馆。

波茨坦广场算是柏林公共交通枢纽之一:波茨坦广场车站(Bahn Potsdamer Platz)为区域快速铁路线、城市地铁和轻轨的三线换乘站,前往柏林中央火车站只需两三分钟车程,半小时就可以抵达20公里外的国际机场;东西两侧分别为城市主要道路Ben-Gurion Stra?e与Elbert Stra?e、Stressemann Stra?e。
波茨坦广场交通区位

波茨坦广场周边交通

东京中城公共交通也十分便捷:都营大江户线和日比谷线六本木站下,从车站内可以直接到达;千代田线乃木坂站下3出口出后徒步约3分钟,便捷的公共交通线路和优越的交通区位使得东京中城与机场以及周边能够通过快线进行连接,是游客约见市中心的不二选择。
东京中城交通区位

东京中城周边交通

波茨坦广场用地面积13.65h㎡,建筑面积54.75万㎡,分为三个地块:索尼地块、戴比斯地块以及A+T地块。东京中城用地面积10.2h㎡,建筑面积56.9万㎡,由中城大厦,西城大厦、中城庭院,Plaza,Galleria,Garden Terrace和三得利美术馆等区域组成。二者规模相当,10多公顷,容积率5左右,布局方式却大相径庭,一个“分散”,一个“集中”。让人不禁想问,在不同布局方式的背后,构成综合体的内核也如此不同吗?
由于波茨坦广场整个街区的划分是充分尊重了原来城市肌理、尺度及地形条件,以50*50m的方块为城市建设基本单元,因此形成网络状的道路系统。新波茨坦大街(Potsdamer Stra?e)是城市级干道,道路中央设林荫道;老波茨坦大街(Alte Potsdamer Stra?e)是区域级道路;其他是小型街道,包括通车的Voxstra?e,人行的Varian-Fry-Stra?e,尽端式入车库的Joseph-von-Eichendorff-Gasse等。虽然道路网密度高,但除去贯穿性城市道路,其余街道以步行为主,车行道路网密度并不高,仅有0.36,且其中尽端路占了近一半。
波茨坦广场内部道路系统
东京中城道路系统看似极简,实则暗藏玄机,凭借完善的停车系统规划,车行交通组织仅靠一条主要车行道路,并以此来划分绿地和建筑区域,通过这样的方式,机动车隐身于地下,你若在东京中城中漫步,大概是感受不到机动车的干扰了。
东京中城内部停车系统

在10公顷左右的范围内,波茨坦通过在密集的道路网上做减法,中城通过在极简的主线交通上做加法,都完成了对机动交通的控制,慢行交通的鼓励。
波茨坦广场办公功能是主体,底层一般混合零售商业和餐饮,有索尼欧洲总部与戴比斯总部,德铁物流(Deutsche Bahn, DB Mobility Logistics)等入驻;住宅与办公在街区内混合分布,且多为围合式、花园式、集约型的户型;拥有顶级酒店柏林君悦大酒店(Grand Hyatt Berlin)和曼德拉酒店The Mandala Hotel;索尼地块环椭圆形广场人气火爆,戴比斯地的块阿卡丹商业街区是柏林最大的私有零售,拥有120多个各类专卖店、众多餐饮店和一个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的食品超市。
波茨坦广场地块及功能布局

阿卡丹商业街区

波茨坦广场地块功能混合与特色配套(幼托、文化娱乐配套等)

除了办公、居住、商业和酒店等综合体的基本构成,其功能上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文化娱乐配套上,波茨坦广场拥有数家三维及数码高科技电影院和一家现代化音乐剧院,每年承办柏林电影节,再算上临近的柏林爱乐乐团音乐厅,自然而然成了柏林新文化聚集地。列举如下:
IMAX环球剧场和柏林电影节

东京中城办公可容纳2 万名职员,主要分布在中城大厦(Midtown Tower)和西城大厦(Midtown West),由于东京中城巨大的影响力与吸引力,许多企业都想将总部迁往东京中城,包括USEN、日本雅虎等,目前所有办公空间已全部租出,候补想要进驻的企业高达百家以上。多样化的居住模式更是综合体的典范,包括由Ritz Carlton 直接管理的酒店式公寓 (Parkside) The Park Residences,中长期租赁型的高级公寓(Gardenside)Oakwood Premier Tokyo Midtown,面向商务人员的高级公寓,以及开业至今一房难求,能眺望东京街景和富士山的Ritz Carlton 酒店。商业上,Galleria市东京拥有最大片绿地的购物中心, Plaza有着引人瞩目巨大的圆拱形网状天幕Big Canopy,周围有TSUTAYA 书店的复合店,集中了日本国内外的高级餐厅圆形玻璃餐饮中心Garden Terrace。
东京中城功能及设施配套

特色配套方面,主要体现在突出艺术与设计产业上,东京中城因此充满了艺术的情调,列举如下:
东京中城公共艺术品与三得利美术馆

此外,中城医疗中心还配备常驻的英文工作人员,让外国客人也可以享受到日本最先进的医疗服务。
在较为分散的状况下,波茨坦仍力求在分地块内高度混合各种功能,并在特色配套上形成集群,重点突出文化要素,从而获得了柏林文化中心的地位;中城则将集中和多样化做到极致,加上特色配套见缝插针,使得小小的地块内不仅功能高度融合,且内容丰富又不失人性化与趣味性。
建筑布局:
最后来说说空间布局,为了尊重欧洲传统的城市肌理,波茨坦广场采用“分散”的布局方式,建筑覆盖率80%左右,除塔楼外,其余建筑以10层左右为主。高层建筑分为多座,分布在各个地块的端头位置,层数在22~26层范围。
波茨坦广场建筑布局

东京中城则以一座54层、高248.1m的超高层塔楼——中城大厦为核心,其余建筑围绕左右,塔楼垂直复合了办公、酒店、医疗中心、会议中心、设计中心、商业等多种功能,极致演绎垂直城市,日本钟爱这样的做法,其邻居六本木新城也是如此,以一座形象鲜明、垂直复合的核心塔楼统领建筑群布局。
东京中城建筑布局与中城塔楼的垂直分布

东京中城通过如此“集中”的方式,才得以留出成片的大面积的绿地空间,而北邻城市中央公园的波茨坦广场则完全不需要如此。
公共空间:
波茨坦广场毗邻TiergartenBerlin生态公园,坐拥大片的绿地空间,因此在内部的公共空间组织上另辟蹊径,采取了“分散”、“多样”的组织方式,通过尺度宜人的绿地、内外连通的建筑庭院和不同围合感的广场共同塑造了丰富的公共空间网络。
波茨坦广场绿地布局

绿地用来过渡衔接外围绿地与内部公共空间,布局于端头与各分地块之间,如北端的Henriette-Herz-Park、戴比斯群体和ABB&T之间的克罗那登公园(Tilla-Durieux-Park)以及南端的水景空间;广场主要由文化及商业建筑围合,有着五彩顶棚的椭圆形索尼广场,以及背靠着音乐剧院和娱乐场的剧院广场;庭院更是散落在各个围合式的建筑之中,服务于建筑自身或对外开放。
波茨坦广场的公共空间:绿地、庭院和广场
波茨坦广场精致的水景

因此,波茨坦广场的景观特色是分散、小巧而精致,尤其是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形成的独特而丰富的水景,如索尼中心大楼前带有喷泉的水景观、戴比斯公司总部大楼前的人工湖、柏林电影节“电影宫”前的阶梯状水流等。
东京中城的绿地面积占到40%,达4万平米,作为中城费劲心力省出的绿地空间,内容自然是要做足才不会被浪费。中城庭园的庭园里有草坪广场和慢跑道,安腾设计的“设计之翼”坐落其间,日产汽车公司设计制作的两台流动服务车,销售快餐小吃和特色商品;桧町公园为历史庭院“桧屋敷”,樱花与小湖营造出日式庭院静美的独特气质。不仅如此,绿地与高层(高级酒店的客房)形成了良好的视线关系,更作为商业空间的绿叶(东京拥有最大片绿地的购物中心Galleria),大大提升了建筑的空间品质。
东京中城绿地布局

东京中城设计之翼

东京中城的樱花景观

总结:
综合体的布局通常要么“集中”,要么“分散”,集中布局有利于形成更好的商业氛围,适合突出商业功能,分散布局则能提供更好的环境,适合突出办公功能。波茨坦广场和东京中城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在突出自身布局方式的优点的同时,又努力克服了各自布局方式带来的缺点。当然波茨坦广场的分散是有着城市肌理及周边绿地资源方面的原因,但其分地块又很重视功能复合与文化要素的集聚。中城建筑布局虽然集中但不单调,注重类型多样化,绿地空间与建筑功能相呼应等。当然关于综合体的内涵,需要解读的内容还很多,本文仅通过关键词“分散”和“集中”来串联解析综合体的构成要素,还是较为单薄的,但作为切入点,希望能引发一些有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