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周边工业区外来产业工人的调查,发现其目前存在居住隔离现象,分析居住隔离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外来产业工人社会融合的影响,指出居住隔离是阻碍外来产业工人融入城市社会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建立外来产业工人居住区、促进混合居住两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1研究理论与文献评述
1.1 居住隔离
居住隔离是指基于肤色、户籍、文化水准或财富差异等人口特征关系而相区别的人群在居住空间上彼此分开的现象。目前流动人口的居住隔离问题已经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乡—城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的定性阐述;二是通过调研数据总结,对居住隔离进行定性加定量研究。
1.2 社会融合
社会融合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国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多种族、多民族国家的多元文化融合与冲突问题。而针对我国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社会现象,国内关于社会融合的相关研究也不断深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子分析;二是从各种角度提出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解决方案。
2数据来源和样本描述
2.1 问卷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笔者2016年1—2月在石家庄市无极县以及石家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对外来产业工人进行的问卷调查,以及在市中心对市民进行的问卷调查。在调研过程中还随机抽取了一些工人和市民进行了现场访谈。
2.2 样本基本特征
总体上,被调查的外来产业工人都具有相似特征:农村户籍、文化程度偏低、乡—城流动、跨省流动人口居多。
石家庄市被调查外来产业工人基本特征描述

3城市外来产业工人的居住隔离现象与原因
3.1 城市外来产业工人的居住隔离现象
3.1.1 居住空间隔离
外来产业工人居住隔离存在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居住空间区位上。在我国,流动人口居住方式多数为“就业型”聚居及“居住型”聚居,前者即在就业场所附近聚集的流动人口自发聚居区,后者多为公交线路较多的站点周边的棚户区、城中村以及城乡结合部的私人出租屋。与上述聚居方式不同的是,工业园区考虑到流动人口居住困难及工作便利性问题,将多数外来产业工人安排居住在工业园区内部,采用“集中式”居住方式,在规模上呈现出大型化与集中化趋势。而工业园区自身属性决定其地理位置远离城市与乡村,独立存在于城市边缘地带,空间位置上“边缘化”和“孤岛化”现象严重,因而集中居住在城市工业园区的外来产业工人既与城市居住区隔离又与乡村居民点隔离。
3.1.2 居住状况差异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调查表明,目前农民工住房矛盾十分突出,他们的居住环境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居住卫生条件差、流行疾病横行,进城农民工自发聚居地违章建筑多、公共设施不足,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阻隔了他们同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严重影响了他们社会融合的进程。此外,由于工业园区内很少按照居住区的要求来配建生活服务设施,外来产业工人宿舍区的公共资源可达性较弱,城市绿地、城市交通、城市公共娱乐设施,基本服务设施等享有状况差。
3.2 产生居住隔离的原因
经济因素和城市规划因素是造成外来产业工人居住隔离的两方面根本原因。第一,从经济角度看,外来产业工人经济收入不乐观,平均工资普遍较低,租房可支付能力较低。据调查,外来产业工人普遍反映市中心租房费用过高,超出其生活支出预算,必然导致被困囿于低档、廉价的工业园区宿舍。
外来产业工人进城前后收支情况对比


租房费用占外来产业工人收入比例

外来产业工人心理预期生活费用资料
第二,从城市规划角度看,目前大中城市多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市区大力发展商业、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而将工业企业逐步迁移至城市外围。而外来产业工人宿舍多数由企业提供,企业自然将园区宿舍选择在距离工作地点较近之处,外来产业工人很难按照个人意愿选择居住地,于是产生与城市居民居住空间分隔的状况。与城中村不同的是,园区中居住的外来产业工人数量庞大,同质性较强,园区宿舍所处地理空间位置较为偏僻,与周边城镇及市中心交通不便,由此所产生的外来产业工人居住隔离现象也更为严重。
4居住隔离对城市外来产业工人社会融合的影响
4.1 居住隔离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4.1.1 社会层面的融合困难
社会层面的融合困难具体体现在与市民的互动频率上。调查发现,外来产业工人在流入地多与其他工友或老乡居住在一起,且基本上不与本地市民交流。在被问及“您是否参加过街道或社区组织的活动”时,有38%的外来产业工人表示未参与过街道或社区组织的与市民接触的娱乐活动,35%的工人甚至从未听说过此类活动。由于生活地点的限制及个人文化属性的影响,外来产业工人很难扩大其生活社交范围,“孤岛化”的生活使其参加相关社会活动机会少,意愿也不强烈,缺少对城市文明的了解渠道,由此导致其社会交往方面融合的困难。
4.1.2 心理层面的融合困难
外来产业工人前往大城市进行劳动时,家庭背景与生活方式已经对其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若不能接受城市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就会感到强烈的距离感与被歧视感,进而拉大其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调查发现,在主观意识感受上,34%的外来产业工人认为市民不够友好,仅有2%的外来产业工人认为在出现困难时市民会提供帮助,高达30%的外来产业工人在与市民的交往中经常感到被歧视。而笔者在与市民的交流中发现,虽然市民不排斥与外来产业工人的接触,但是在与外来产业工人融合方面还是采取了不接纳的态度。在被问及“您能够接受外来产业工人成为您的哪种社会关系”时,市民表示他们只愿意接受工作中的正常交流,不愿意外来产业工人成为他们的邻居、老板甚至家庭成员。心理和文化是反映外来产业工人社会融合本质的深层次内涵,外来产业工人的心理认同问题及其与本地市民的融合障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保障其社会融合的顺利进行。
市民能够接受外来产业工人成为其哪种社会关系(单位:%)

4.2 居住隔离是阻碍外来产业工人社会融合的关键因素
本文的研究发现,相较于从事白领工作的城市新移民对户籍和其他市民待遇的重视,居住隔离对外来产业工人的社会融合影响更大。居住隔离一方面影响外来产业工人与本地市民的社会交往活动,另一方面导致外来产业工人与市民的心理隔阂,而社会交往与心理认同是深度社会融合的标志。因此,居住隔离是阻碍外来产业工人社会融合最关键的因素。虽然大多数人认为社会保障不均等和户籍制度是阻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关键,但就本次调查发现,相对于居住隔离,社会保障和户籍选择对外来产业工人的社会融合影响不大。
4.3 外来产业工人社会融合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社会融合程度直接影响外来产业工人的居留意愿,进而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笔者调查发现,受目前居住隔离问题的影响,很多外来产业工人不愿意永久居住在城市,而是选择回迁,仅有26%的工人希望在城市永久居留。外来产业工人回迁意愿较为强烈,一是由于对故土和乡土社会的依恋,二是由于融入城市的困难性。调查数据显示,75%的外来产业工人选择回迁的原因是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可见,促进社会融合是提高外来产业工人在流入地定居意愿,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5建议
第一,建议工业园区中建立外来产业工人集中居住区,让工业园区向“新城”方向发展,同时配套相关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服务。这种集中居住区与集体宿舍的区别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居住区,具有完善的商业、教育、医疗、绿化等居住区配套设施。这是外来产业工人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步,也是现阶段最切实可行的做法。
第二,建议以“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引导外来产业工人积极融入工业园区周边小城镇的生活,在小城镇租房居住或置业购房,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真正达到外来产业工人“生活”而非仅仅“生存”在城市的目的,同时也为中小城市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6年第2期《城市外来产业工人居住隔离与社会融合问题研究——基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实证分析》,作者:马潇岚、殷洁,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