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火到爆的BIG、3XN等设计团队,让北欧设计强国丹麦,又一次站在了全球设计聚光灯之下。而位于哥本哈根南部的?restad新区,堪称丹麦设计的实验基地。十多年来,依靠人气设计师的探索实践,这片曾经的大郊区,已然成为哥本哈根当代风貌的展示窗口。今天就来说说这个见证“丹麦速度”的城市梦工厂。

?restad所在的哥本哈根南部地区,在上世纪末仍以郊区住宅和农场为主。1995年,伴随哥本哈根与瑞典马尔默之间跨海大桥的开工,这片土地被赋予了城市门户的新使命。新的城市轨道系统计划,也为区域发展铺设了有利条件。在国际方案征集中,芬兰事务所ARKKI赢得了?restad的总体规划。
规划前的?restad地区

这座雄心勃勃的新城位于中心城区以南5公里,距离机场4.5公里。新区规划范围3.1平方公里,宽约600m,长近5km。这个狭长的地块被规划分为4个区域,规划居住人口2万,就业人口8万,还将吸引2万人在这里学习。目前这个计划实现了接近一半。
总体规划范围

规划的野心还表现在文化及商业设施的兴建上。这里云集了斯堪地亚半岛最大的会展中心Bella Center和最大的酒店Bella Center;丹麦最大的商业综合体Field’s;让努维尔设计的哥本哈根艺术厅以及丹麦广播公司DR的总部。
核心区文化设施鸟瞰

在?restad新城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立法,赋予建筑设计艺术化的自由,一大批丹麦新锐设计师在这里找到了施展创意的舞台。其中最值得推介的,是BIG富有想象力的集合住宅,以及3XN等新锐设计师开放式的教育设施。
?restad新区中,居住用地占20%,以高密度集合住宅为主,周边散布着大量传统郊区住宅。BIG在这里获得了自己最初的大型项目机会,在“住宅三部曲”的实践中,试图将乡村院落式的居住理想和城市高密度的住宅模式融合在一起,结合绿化、雨水花园等生态建筑措施,营造宜居的绿色住区,同时通过建筑体量塑造,打造标志性的视觉景观。
坐落在新区最南端的HOUSE8,堪称?restad镇馆之宝。6万平米的综合楼,包括三种类型各异的住宅和1万平米的零售和办公,是丹麦目前最大的私人开发项目。项目向南眺望着远处的农场。Big试图把乡村田园式的居住模式,融入这个巨大的立体社区。设计成8字型的造型,一来创建了连续的立体街道空间,使住户可以沿着露台花园,骑自行车从街道一直到达10楼的顶层公寓。二来形成两个独立的共享中庭,同时向农场方向打开豁口,让光和自然景色进入中庭。


VM住宅是?restad区的第一栋集合住宅。刺猬楼的造型另人印象深刻。这是一个马赛公寓式的复杂居住机器,209套公寓中包括80多种户型,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V“和”M”两个建筑体量的设计,据称是为了保证日照、隐私和视野。
山之住宅(Mountain Dwellings)是VM住宅的二期。这一次BIG的设计初衷是重新组织停车与住宅功能。山宅的上部分是一层薄薄的台地式集合住宅,每一户都有一个向南的大露台,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空中花园。下部分是充满科幻色彩的立体停车场,为住户提供入户停车服务。在面向城市的方向上,山宅尖锐的造型和酷炫的表皮,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地标。

?restad的规划中,高校、职业学校等教育资源的的引入,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最初推手,规划吸引2万人在此学习。新区的教育设施,在实现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理念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002年,哥本哈根大学南部分院率先落户?restad北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号称“土楼”的学生公寓。该项目的设计亮点是三层公共空间体系:向心围合的中间庭院;每层楼走道扩充的交流空间;以及每套宿舍内的向阳大露台。项目为青年学子们提供了个性十足又适宜交流的群居模式,堪称“最酷的学生公寓”。

2006年,哥本哈根第二大学校IT学院也入驻该区。新的教学综合体由是一座巨大的面向城市开放的教育工厂。大型开放空间充满了工作学习的气氛,但也不乏可以休息和深思的小空间。
另一个引入注目的项目是3XN设计的?restad高中,这也是丹麦中学教育改革的第一个试点。从城市街道,径直走进这个貌不惊人的方盒子,扑面而来是一种沙滩浴场般的开放活力。建筑由多层回行镖状的平台旋转交互组成,可满足不同的学习环境需求。中间的楼梯是学习交流的焦点。建筑首层,自助吧台、阶梯式多功能舞台和篮球场,被并置在一条空间轴线上,堪称是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趣诠释。

在ARKKI最初的总体规划方案中,与轨交系统平行的大水轴,是串联区域的核心。这条气壮山河的贯穿大水系,建成后略显生硬,一方面自身岸线设计亲和力不足,一方面与两侧建筑与其互动也不多。特别是对于夏季爱晒太阳爱戏水的丹麦人民,这条水岸线的设计略显粗暴。在最新的?restad 2.0规划中,滨水空间改造成为了区域提升的重点,通过部分水岸线的改造和亲水设施的引入,这条蓝带将真正提升区域的公共活力。

在这个略显单调的长方形地块中,建筑师们对“开发多样性”的规划导则进行了充分贯彻。虽然不少凹造型和玩表皮的建筑,存在堆砌视觉奇观之嫌,但更多项目仍体现了对公共空间的深刻理解。在新区整体层面上,杨盖尔的街道美学虽然难以实现,但在大体量建筑的内部,多样性的公共空间的引入,仍是多数项目的设计出发点。而这或许才是丹麦人“创造城市活力”的最佳法则。
参考资料:
Copenhagen Growing-The storyof ?restad.
http://www.orestad.dk/english.aspx
http://www.big.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