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不仅面临城市化的巨大挑战,在现已建成的城市当中也遇到了种种困境;作为城市规划基本组成部分之一的社区规划,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小区内私人汽车过多,严重挤占了公共空间的资源,不仅影响到道路畅通,更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出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妨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散步和休憩。开发商和政府引导了整个社区规划,从商业利益出发,追求政绩导向,使得整个社区的公共空间越来越缺乏人情味。另外,现有的社区规划对造成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降低社区的归属感等缺陷也难辞其咎。因此,如何提高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在商业利益、政府绩效和社会需求(锻炼、休闲、娱乐、养老、安全、环保等)之间如何达成平衡,是本文研究的中心问题。
社区公共空间是一个生活、休闲、锻炼、运动、娱乐的场所,包括活动、交往和互动,生活品质和美感等几个方面内容,其中尤其以活动、交往和互动最为重要。评价一个社区公共空间的好坏、优劣、成败,或者说有没有活力,主要可以从活动、交往、互动这几个视角去理解。
笔者主要从城市规划、社区规划和社会学理论出发,运用新城市主义、社会资本理论和交往理论,基于社会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所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来考量社区公共空间的社会性。从空间和行动者关系出发,反对纯粹以物质主义思维方式进行社区规划,强调社区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探讨如何将社区公共空间的客观条件(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地结合起。不仅仅探讨社区公共空间特点和功能,更强调行动者(社区居住者、居民)的主观认知、感受和体验,关注社区规划在人文关怀方面的意蕴。
本文从两个视角研究探讨社区公共空间的社会性:第一,主要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描述活动、交往、互动,以及社区安全的现状。这部分主要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和分析现有公共空间的活动状况,并在此基础进一步分析影响公共空间活力的因素。第二,从社区规划角度出发,分析影响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客观条件。包括不同居住区类型公共空间的活动、交往和互动状况;社区公共空间的位置及其功能;社区空间的界面功能以及空间中的设施问题等等。
影响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原因
第一,小区公共空间的置放位置错误。比如有的小区设计不当,公共空间前后有住宅遮挡,不适合冬天晒太阳。第二是功能定位不明确,比如朗润园一处公共空间,面积很大,当中也摆放了具有装饰性物件,但是不知道派什么用处。表面上看起来像一个过道,又带有装饰性,想吸引居民在此休憩、逗留,但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相应的功能。第三是界面的功能和设施的原因。围合的方式和材质、地面的铺装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空间中也没有合适的设施,四周也没有什么树木,夏天纳凉显然是不适宜的。第四是缺乏地方性和美感体验。以上是就社区公共空间的客观条件而言。
但是影响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不完全是客观性因素,还有许多是社会性因素。第一,工作忙碌、缺乏业余时间,没有空闲在社区公共空间活动、锻炼、休闲,更遑论与邻里进行沟通和交往。其次,车辆过多,占有了原来散步休闲的地方,不安全、尤其不放心小孩子去社区里玩耍。第三,社区公共空间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第四,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居住时间等因素,影响到公共空间的活力(活动、交往和互动),尤其以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三个因素最为重要:50—59岁这个年龄层最为活跃,是社区中参与活动的主力军;收入和教育程度越高,社区公共空间活动频率和交往程度越低。或许是因为他们对所居住社区的活动兴趣相对不大,有自己的活动方式和社交圈。
理论启示
新城市主义无疑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强调小区适宜步行性。小区内的公共空间本来就是锻炼、休憩和休闲的场所,但是目前过多的私人汽车大量挤占了道路。其次,要发展公共交通,将小区的道路和所在地区的交通体系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第三,小区及附近的公共空间,强调功能的混合性。锻炼、休闲的空间可以适当地与商业空间加以混合,增加小区活力。第四,提供更多的有吸引力的活动空间,为小区及其附近居民的交往和沟通提供更多的机会。要考虑老年人、中年和年轻人的不同趣味和爱好。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活动空间不足,而已建成的小区居委会和街道的活动中心、文化馆之类又没有什么人气。今后在小区设计中,应该更多地吸引公民参与;在已建成小区中,可以听取居民意见,对已有的公共空间的功能加以调整。
在社区规划的实践中,应该首先从实际出发,不是简单地抄袭西方规划理论。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现在的社区居民之间大多数是弱关系。其次,要区分现在的里弄与过去的不同,很多人买了商品房之后搬迁出去,里弄衰败了。第三,现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也不同了,一味地怀旧没有必要,但是过去邻里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精神实质应该保留下来。
邻里之间的交往,互惠、信任,不仅能够满足生活上的需要,而且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这是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的事实。从这次调查来看,关于邻里之间交往场所,最多的人填写了小区花园(健身场地),其次为住宅楼内公共区域(如电梯间、楼梯间)、小区道路(弄堂)、家中,较少人填写了社区活动中心(会所)、菜市场、公园(公共绿地)、附近的广场。因此,考虑到现代人比较强调隐私的需要,如何在公共空间里为邻里之间交往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施,而且要有所侧重地增加某些公共空间的面积,这是社区规划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私人之间的交往是碎片化、偶然的、非系统化的,是生活世界中经常发生的、对于日常生活实践来说不可或缺的行为。现代世界把人们高度地组织化制度化,也就是哈贝马斯所言的“系统化”。系统和生活世界构成了现代世界两个方面,但是系统对生活世界的侵蚀是显而易见的。现代世界把原来那种属于私人领域的生活世界管制起来,私人地带不断地往后退却,被挤压到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规划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属于公共领域的一部分,良好的公共空间促进人际交往;社会性因素(年龄、性别收入等)影响到人们在公共空间里的交往。人们在公共空间中交往,不仅能够提高身心健康、提高幸福感,而且更重要地在于形成共识——社会就是这样地被组织起来。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话语交流,逐渐地自发形成共识,以及共同的情感和认同感,文化和文明由此被保留了下来。现代世界信息技术无孔不入,但是它不能替代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这是电子化信息化世界也离不开话语的方式——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多么发达。

图:碧云新天地公共活动场所和商业设施

图:万科朗润园一处空间

图:鞍山四村一处公共活动空间破损的凳子
课题阶段:已结题
课题负责人:范靖宇
课题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