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回咱们说到构建北京中心城“四级高度控制体系”,全面分析11类共计25项高度控制要求,划定控制范围,确定控制幅度,叠加控制效果,最终形成规划方案。
当即就有围观群众问:“咋划定的范围?咋确定的参数?”这位群众好专业,必须手赞一个。还有回复说,“求能长高”、“希望CBD多盖点高楼”,真是默默戳中我们的痛点啊!
确实,这些都是本次工作中非常关键又极富挑战的问题。今天就来说说参数设置的来龙去脉,聊聊重点地区的前世今生,欢迎各位大侠继续拍砖赐教~
在高度控制体系中,我们尝试将各类影响要素参数化,划定控制范围,确定控制幅度,叠加控制效果,拟合城市形态模型。然而,北京中心城尺度巨大,在1086平方公里范围内,如何做到远看好看,近看更好看?这就需要我们从宏观出发,构建框架,并进一步在中微观精雕细琢,突出特色。因此,我们深入考量了各要素的范围划定和参数设定,在本底控制和高度调节中加强参数的系统化设置,在重点地区加强空间模拟和群体认知,落实各项要素的控制要求。
(1)本底控制:立胚塑形,初建秩序
“本底控制”优先考量涉及城市本底形态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控制基数、生态敏感地区和战略特色地区的控制。
设定控制基数是基于成果考虑,我们希望得到高度控制的绝对值,而非相对关系。因此,在所有参数逐步叠加之前,首先需要一个相对客观的绝对值作为工作基础。考虑到中心城并非“一张白纸”,大部分地区基本建成,因此以“街区现状平均高度”作为此类地区的控制基数,能够综合反映各历史时期的建设情况和多年规划管理的实践积累。此外,由于部分地区尚未启动城市化建设,现状建筑形态以村庄或低矮的产业建筑为主,此类更新机遇区是下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在这些地区我们采用规划意向高度作为控制基数,引导地区发展。
在划定各要素控制范围后,参数的设定成为关键,以战略特色地区为例,应充分体现中心城未来“一低一高”、对比鲜明的城市空间特色。“一低”指旧城,“一高”指CBD地区。现状CBD仅三环国贸桥西北侧平均建筑高度达到100米以上,其余各街区平均高度仅在45-80米之间,难以承担起城市天际线的统领性角色。因此,在本底控制中,我们划定了CBD战略高点地区,涵盖4个街区范围,影响因子1.5,即在控制基数基础上引导建筑高度上调50%,形成本底高度在100米以上特色鲜明的战略地区(见图1)。
通过计算获得一级“本底控制”汇总结果,中心城共形成417个本底高度单元,初步建立了中心城“峰谷相生、西缓东峻”的宏观形态格局。

图1 CBD战略地区空间统领示意
(2)高度调节:因势利导,加工打磨
“高度调节”是在本底控制的基础上对空间形态受到城市运行规律直接影响的局部地区进行细化修正,促进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形态优化。本次工作选取的影响要素主要包括交通优势、功能匹配和区位价值三个方面,与本底控制各项参数的控制范围相对宏观以及控制程度基本一致不同,这一级别的各项参数直接落实到地块,在整个中心城范围内均质铺开,并在各独立的范围内呈现出规律变化的趋势,因此,参数的设置并非单一值,而是根据控制因子的不同属性细化范围和参数值,精细调节城市形态。
以“轨道交通站点”因子为例,通过该项因子旨在耦合城市形态和公共交通支撑,因此,基于站点自身的多样性和对地块影响的复杂性,在参数设置上综合考虑了地块周边轨道站点的等级、数量和距离,划定4个级别9个因子值(见表1),共计影响地块13565个,约占中心城用地总个数的40%,直接优化了各地块高度的控制结果(见图2)。
表1:轨道交通站点因子赋值表


图2 轨道交通站点因子控制示意
同时,我们和建筑师充分交换意见,在超高层建筑领域,根据结构技术要求对建筑高度进行细分,应划分为100米、150米、250-300米、300米以上共四级。考虑到高层建筑的经济性与合理性,我们设定高度调节的最大因子值为2.5,即在本底高度为60米,适宜城市建设的一般地区,经过要素调节后的可建设极值高度为150米,满足城市向上发展和现阶段建筑结构技术的客观规律,同时避免对重要城市节点的干扰性影响,大大拓展了城市的长高空间。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轮专家座谈,专家们先后提出过许多高度控制影响要素,引发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如容积率、地块规模、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地区公交承载力等。考虑到本次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将建筑高度与建设强度脱钩处理,同时,一些要素与建筑高度间难以说明直接关系(如地区公共服务能力),或者受到城市管理影响会发生巨大变化(如重点功能区),因此,这些内容暂缓纳入本次高度控制体系,希望待相关研究更为成熟时进行补充。
(3)重点地区:精雕细琢,特色鲜明
“该高的应当任性,该低的必须死守”是重点地区控制的基本原则。从既有的高度管理来看,重点地区往往以某要素为核心,划定一定范围,比如对城市观山廊道的控制基本保持在旧城范围内,但在城市快速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统筹的高度控制,导致一些旧城外的建筑严重影响到观山视廊的景观效果。因此,本次工作在既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整个城市的统筹考虑,整体管控,并更加注重局部地区各建筑高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的群体视觉效果。
比如,中轴线是集中展示城市传统风貌的景观窗口,是最富有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对中轴的控制应当突破旧城边界,加强整体联动,形成“山-奥体-旧城-南苑-新机场”的特色轴线景观。
因此,在北中轴,严格控制以保证在景山制高点上能够欣赏到传统轴线的规整秩序,并眺望到整体城市建设与北部连绵山景的良好关系。通过实地观测和视廊分析,划定鼓楼面宽三倍所夹视域及背景范围为中轴控制区,控制区内建筑高度投影到鼓楼界面时不得超过鼓楼上层檐口高度;划定景山万春亭观测点25度核心视角为观山控制范围,建筑高度不超过山脊线的2/3(见图3)。根据两项控制要求,经过空间叠加模拟,确定控制区内各地块建筑高度,保障良好的视觉效果。

图3 北中轴控制区高度控制方法示意

图4 地标节点建筑高度结构控制方法示意图
而在高层、超高层建筑聚集区,研究世界知名天际线景观可以看到,形态优美、特征鲜明的天际线往往整体形态统一,呈现“凸”型或“凹”型,仅有1个曲线弧度;并且制高点高度是地区平均建筑高度的4倍,是第二高度的1.6-2倍,具有绝对性的统领效果。因此,城市天际线地区的高度控制应当突破各地块相对独立且单一的建筑高度高限指标,提出高度比例控制方法,明确天际线整体形态和分级高度控制要求,并协同高点位置、形态、体量、立面、色彩等多项城市设计要求,构建基底协调,重点突出的天际线景观。
比如,CBD地区天际线是中心城战略性地标景观,其制高点建筑高度不小于周边地区平均高度的5-6倍(500米),第二级建筑高度约为周边地区平均高度的4倍(300米),区域内大部分建筑约为周边地区平均高度的1.5倍(100-150米)。并通过各级别用地规模的比例控制形成视觉效果突出的城市级天际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一般城市节点地区,制高点建筑高度往往控制在周边地区平均高度的1.5倍左右,且规模适当控制,构建主从分明、层次清晰的城市总体空间形态(见图4)。
本次工作以北京中心城为对象,在空间形态意象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导向空间形态的管控方法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未来不论在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上仍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拓展和修正。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希望本次工作能启发推动北京城市形态不断优化,为创造高品质城市空间提供思路。
目前,北京在新一轮总规战略要求指导下,正逐步开展城市设计研究,该项工作的相关内容仍在继续,毕竟北京的万般风景与万种风情就在那里,如何不叫人一见倾心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