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荣冰凌工程师在“2015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悉心整理&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在当前社会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经济模式正逐渐由粗放式向清洁绿色转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的规划指南,十三五规划建议成为首次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五年规划,并将生态目标和绿色发展理念提到相当高的地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从顶层设计到法律、行动计划、体制改革方案、技术指南、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生态正逐渐从理念走向实施,从表面深入内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和手段,当前的城市规划如何将这些生态理念植入现实,最大程度统筹协调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将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将生态规划内容落实到现有城市规划特别是法定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管控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内容。生态规划与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的关系中,总规层面重点体现在战略规模布局中的融合,控规层面重点体现在用地布局和控制指标的衔接,专项主要体现在专业系统的协调。总规层面大家都不陌生,现在几乎每个总规都会开展生态、环境相关专题研究来支撑,规划中大多体现了这样的考虑。而在控规层面目前开展的相对较少,下面结合中德生态园项目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控规层面开展生态规划的一些实践。

中德生态园位于青岛市黄岛区(西海岸新区),2010年7月由中德两国政府建立,是我国第一座和欧盟国家共建的中外合作产业园区。建立初期11.6平方公里,2014年扩区,总面积29平方公里。目前一期已开工建设,建设速度较快,计划2020年全面建成;二期正在同步编制控规、市政专项和竖向规划。2014年2月,中德生态园获批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2015年4月,西海岸新区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因此绿色发展、低碳示范是中德生态园的重要职能。

本次规划是中德生态园扩区后第一次全域性生态资源保护规划,要求建立区域生态平衡和资源节约与再生利用体系,达到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要求,为创建绿色生态园区提供操作指引,并能对园区相关规划和建设行为进行统领和引导。因此,本次规划的基本性质界定为“具有总体统筹特征和空间属性、面向实操的生态建设规划”,有总体性、操作性、空间性、动态性、协调性等特征。
规划区背依小珠山、抓马山,濒临胶州湾,依山傍海,属于山海过渡地区。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地貌,北部山前地区沟壑密布。在区域生态格局中,位于西海岸新区生态核心区边缘,属于城镇集中建设开发区。现状以农林地区为主,但林地品质较低。受地形影响为河源地区,本地水资源不足。整体而言山水林田湖皆备,但生态价值一般,宜居价值较高。基于规划生态区位与生态本底特征,将规划重点确定为对重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提升城市建设的绿色化水平。

本规划采用目标和问题双导向的技术思路,对比二者差距,结合当前园区建设情况,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系统策略,系统策略按类别和专业区分,强调专业系统性;接下来基于控规衔接和可操作性提出五大综合实施路径,强调统筹性和实施性。

核心策略包括侧重于自然生态保护的本底重要生态资源保护策略、自然生态系统优化策略,侧重于人居环境改善的城市绿地系统优化策略、城市水系统优化策略和热岛效应缓解策略以及侧重于资源利用绿色化的水资源和能源利用绿色化策略。
(1)保护本底重要生态资源
基于山、水、林、田、湖要素特征,综合分析高程、坡度、坡向、起伏度、冲沟等地形要素和植被(NDVI、林种)、汇水、水系、水源地保护等要素,其中重点对冲沟和林种进行了分级分类。通过叠加分析得到生态敏感性分区,在此基础上识别本底重要生态资源,并提出相应的空间管控措施和落实到控制单元上的管控指标。


(2)优化完善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优化完善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基质-斑块-廊道理论,旨在城市建设中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境的破坏和干扰。通过生态本底调查,识别规划区内需保护的生物物种和重要栖息地,通过累积阻力面分析构建生物迁徙廊道。最终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化生境保护格局。

(3)优化城市绿地系统
除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城市建设绿色化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对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在本规划中,重点体现在三方面:优化城市绿地系统、提升城市水系统和降低热岛效应。城市绿地系统的优化主要体现在数量控制和空间优化两方面。数量控制通过单元化的管控指标进行控制。空间优化按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的特点进行分类分析。公园绿地主要根据可达性和服务面积评价,协助控规优化公园绿地布局;防护绿地则结合交通和工业污染进行优化布局。


(4)水系统整体提升优化
水系统整体提升优化包括构建水系廊道、水系生态治理和改造、制定补水措施、提出工程和生态水质改善措施。通过对水系的系统梳理,结合行洪需求、水系连通需求、调蓄空间需求,构建水系廊道、划定水系蓝线,为海绵城市建设奠定大海绵系统的基础。

(5)热岛效应缓解
缓解热岛相应的核心策略包括合理增加绿化面积、组织冷源构建微风通道、优化街道布局、优化城市下垫面结构、减少人为热释放行为等。通过分析局地小气候环境、分析组织冷源、绘制风环境地图、保留开敞空间等措施构建通风廊道,提出空间管控措施,缓解热岛效应。

(6)水资源利用绿色化
水资源利用绿色化主要体现在加强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将规划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目标进行分解,提出不同利用比例方案进行比选。优化污水与再生水利用系统,统筹考虑山地丘陵地形特征和再生水回用需求,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再生水利用系统,同时结合现有水库塘强化雨水利用系统。

(7)能源利用绿色化
能源利用绿色化主要体现在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将规划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标进行分解,提出不同利用比例方案进行比选。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利用外围风电设施和生物质能设施,强化太阳能和地热能利用设施。

综合实施路径针对规划区特点,重点考虑控规衔接和可操作性,主要包括空间管控、指标控制、工程设施和分区管控。
(1)空间管控
空间管控侧重于系统统筹和落地落位。系统统筹不仅包括统筹各系统涉及空间管控的要求,也包括将尊重自然和以人为本加以统筹,其中尊重自然主要体现在生态敏感区和生态廊道等自然生态区域的控制,以人为本体现在环境防护、热岛效应缓解、绿色排水等人居环境改善区域的控制,二者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互有重叠。

落地落位强调控制线的落位及与控规用地的衔接。本规划共划定二级六类生态控制线,和二期控规同步编制,反复沟通,支撑了用地布局。由一期控规已完成并有大量地区已开始建设,因此在一期地区尽量减少一级控制线和用地的冲突,仅部分河道需进行拓宽,二级控制线主要增加对用地开发建设方式的管控要求。

(2)指标控制
指标控制侧重单元分解及衔接控规。主要统筹各系统涉及指标控制的要求,同时将差异化控制和评估指标进行单元分解,并将部分指标落入控规。

(3)工程设施
工程设施包括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绿色化。包括重点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工程、强调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的供排水设施一体化与绿色化指引以及强调可再生能源和清洁高效能源利用的能源供应设施绿色化指引。工程设施重点与市政专项进行充分对接。

(4)分区管控
结合流域分区、高程、敏感性分析、控规分区等在规划区范围内划定管控分区,在分区中将空间管控要求、控制指标、重点工程等进行综合统筹,制作综合图则,便于对接控规。
在生态文明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之下,在“筑梦”(美丽中国梦)和“治病”(城市病)的双重要求之下,城市发展和规划都对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态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的过程之中,生态规划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生态规划与总规、控规的融合是实现城市规划绿色化的根本途径,若在最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有所要求将是最大的促进;同时生态规划是三生空间的统筹的重要方面,将对空间规划的产生重要支撑作用。作用越重要,要求也应越高,城市规划的供给侧改革中,在系统统筹性、方法创新性、实施操作性等诸多方面都将对生态规划提出完善、优化、提升的要求。借用狄更斯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些既为我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也对规划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生态规划的落地开花,能够促进生态文明之花早日处处盛放。谢谢。
作者简介

荣冰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 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毕业。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规划、水系规划及市政规划。近年参与项目包括《青岛中德生态园先行启动区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淮南西部沉陷区生态治理规划》、《北海市城市蓝线与水系专项规划》、《丹阳市水系专项规划》、《重庆璧山水系专项规划》、《合肥市城市供水发展专项规划》、《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等。

CAUPD2015年度业务交流会视频已上传至http://www.china-up.com/video.php,欢迎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