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Zaha Hadid on the perils of paper architecture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6-21 01:39:52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1980年的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扎哈·哈迪德的纸上建筑时代
2004年,普里茨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授予了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该奖素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美名,扎哈是这一奖项自1979年设立以来最年轻的得主,也是第一位女性得主。此后全球各地竞相请她设计重要项目,仅中国就有十几个大型项目。她的事务所快速从一个30人的规模扩充到400人以上,大量作品纷纷落成,也引来各种赞扬和误解以及诋毁。她花费无数心血设计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场馆遭日本建筑师群起指责,导致日本政府毁约,随后不久,扎哈于2016年3月31日溘然长逝。
名满天下的扎哈获得了大量的媒体关注,然而在大部分关于她的报道中,对于她早年的学术生涯的描述都比较简略,本文则重点关注扎哈在这段时间的经历,试图描绘一个如同行星一样在自己轨道上运转的建筑天才独特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本文首发于三联《新知》2016年4月刊。
在2004年普里茨克建筑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其评选结果时, 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的主席说:“作为普里茨克建筑奖的发起者和赞助者,我们看到极其独立的评委会第一次把荣誉评给一位女性,这是令人满意的。尽管她的主要作品的实体相对小些,但是,她已获得人们的广泛称颂,而且她的精神和理念甚至显示出未来发展的远大前程。”当年的颁奖典礼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因为扎哈学术生涯的起点是1977年她在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简称AA)完成的“马列维奇的建构(Malevich’s Tektonik)” 。卡西米尔·塞文洛维奇·马列维奇(Kasimie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1935)是俄国画家,至上主义(Suprematism)艺术奠基人,曾在圣彼得堡工作和生活过。扎哈致辞说 “我首先是一个建筑师,然后才是一个女建筑师……” 此时,她当年的导师,2000年普里茨克建筑奖得主,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kaas)就在台下,他趴在椅背上,盯着扎哈,眼睛一眨不眨。不知道库哈斯这个时候在想什么,也许混合着极为复杂,很难说清的那些感情。最没想象力的想象,或许是他想到了在30年前他和扎哈研究探讨马列维奇的那些岁月……
1971年,扎哈·哈迪德完成了贝鲁特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数学专业的学业,来到伦敦。虽然她从11岁起就想学习建筑,但却选择进入英奇博尔德设计学院(Inchbald School of Design)学习室内设计。英奇博尔德设计学院是一所1960年才建立的私立学校,在名校林立的伦敦并不起眼。她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不得而知,或许后来气场强大的女王在那时内心还有些小小的疑虑。当扎哈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给自己设计过卧室,她肯定对自己在室内设计方面的才能充满自信,她可能想通过这段经历来检验自己实现建筑梦想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扎哈在英奇博尔德设计学院的学习经历基本没有留下什么记录,唯一的蛛丝马迹就是在学校期间,她的导师吉尔·乔治亚拉克丝(Jill Georgialakis)鼓励她去追寻自己的建筑梦想。从1978年到1981年,扎哈在AA教书的早期,学习室内设计的这段经历一直是她简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把自己定位为一位在伦敦实践的室内设计师。
1972年,扎哈进入AA正式开始学习建筑。当时的AA刚刚经历过一场劫难。在1960年代初期,AA虽然学术成就斐然,以建筑电讯派(Archigram)为代表的建筑师极具创造力和国际影响力,但却在英国政府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不得已寻求和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联合。由于AA的独特历史,使得师生们担心整合进公立大学可能对自由独立的特质造成危害,谈判历时数年也未能达成一致。雪上加霜的是AA的经济此时陷入困境,联盟委员会(AA Council)几乎就要宣布AA关闭。在最后关头,AA的民主机制发挥了作用,全校师生在1971年选出了伟大的传奇校长艾尔文·博雅斯基(Alvin Boyarsky),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对学校的教学空间和课程结构做出了充满想象力的颠覆性重组。在他的领导下,AA很快摆脱困境并走向辉煌,成为了全球建筑创新的中心和乐园。扎哈在AA读书和任教的1970和1980年代,后来在建筑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大批年青建筑师都汇聚在此,可谓群贤毕至。
1980年代,AA校长(chairman)艾尔文·博雅斯基(Alvin Boyarsky)在办公室
英国建筑院校的学制不同于美国和欧洲大陆。本科只有三年,学生毕业后还要完成一年的事务所实习,那些想成为职业建筑师的学生需要再回到学校完成两年的学习才能迈进专业的门槛。第二阶段的学习是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的职业认证的一个必经阶段(RIBA PART2)。这两年学习深度上约略等同于国内的硕士研究生阶段,但学生毕业时得到的只有证书(Diploma)而非硕士学位(Degree)。
扎哈不曾专门提及她在AA前三年的学习经历,想来跟大部分AA学生一样,充满了困惑,挣扎,甚至还有失落和愤怒。她曾经说过,她很惊奇地发现,AA什么也不教,但AA最大的价值在于鼓励你发现自己的潜能,找到自己的路。一旦当你找到自己的方向以后,你立刻会在身边发现大批和你志同道合的人,和你一起讨论、研究,互相启发,共同前行。
她的学术生涯是从第四年开始的。她在1977年完成的“马列维奇的建构(Malevich’s Tektonik)” 是四年级的作业,获得当年的证书学院(Diploma School)的优秀作品奖(Diploma Prize)。在AA的体系中,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混合在一起上课,当时每年仅有一个优秀奖,含金量极高。这个作品充分展示了扎哈的过人才华,也给了她极大的自信。在这个项目中,马列维奇的建筑,变成伦敦的一个酒店,扎哈把每个元素用碎片的方式进行组合。多年以后,她描述这个作品时说:这些建构碎片看起来就像在环绕飞行,然后降落在横格福德桥(Hungerford Bridge)上。从扎哈的自我解读中,可以看到,虽然这个作品最终的图面形式看起来和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绘画很相似,但她已经加入很多自己独特的认识,融入了其他元素,在马列维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1976-77学年度,扎哈四年级作业马列维奇的建构(Malevich’s Tektonik)
1977-78学年度,扎哈五年级作业,十九世纪博物馆(Museum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那一年,扎哈的导师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雷姆·库哈斯和伊利亚·曾赫利斯(Elia Zenghelis)。她的才华得到了两位导师的充分认可,曾赫利斯后来说“她的学术生涯一开始就势不可挡,很容易能看出来,她会在建筑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库哈斯则认为她是“一颗在自己轨道上运行的行星”。库哈斯和曾赫利斯邀请扎哈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简称OMA),与他们共事。同时,库哈斯和曾赫利斯还邀请扎哈和他们一起任教。也就是说,她在AA读书的最后一年,既是学生,也是教师,还是OMA的建筑师。按照库哈斯的说法,“1970年代,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和今天很不同,不像今天这么正式。……我们探索的领域很接近,有相同的抱负。我们彼此交换讯息,互相鼓励。这不是很典型的师生关系,更像是一个团队在一起集体奋斗。” 曾赫利斯是库哈斯的老师,1970年库哈斯仍在读书时,曾赫利斯问他是否有兴趣参与他的项目,库哈斯同意了,于是他们开始合作。扎哈以类似的方式成为OMA的一员,但她实际参与的项目很少,只在1978年做了一个竞赛,1979年她退出OMA,成立自己的事务所Zaha Hadid Architects。
OMA五位成员,后排为扎哈,前排从左至右为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伊利亚·曾赫利斯(Elia Zenghelis),祖·曾赫利斯(Zoe Zenghelis),玛德伦·弗里林道普(Madelon Vriesendorp)
在扎哈读书的1970年代,整个建筑界弥漫着悲观和迷惘的氛围,教条僵化的现代主义日益招致人们的厌恶和反感。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出版了《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直指现代建筑的弊端,后现代建筑运动崭露头角,并逐渐从美国影响到了欧洲大陆和英国。然而,AA从未接受后现代主义。库哈斯回顾当年,“那时候,我们被后现代主义所包围,但是我们都不喜欢后现代主义。所以我们共同寻找对抗后现代主义的策略,寻找保持现代风格的方式。”
青年扎哈·哈迪德和雷姆·库哈斯
放到更大的时代背景来看,1970年代的伦敦充满着朋克精神,十分刺激。AA地处伦敦中心,自然也弥漫着嬉皮的气氛,发生过很多古怪的事情。扎哈回忆,曾有一个一年级的单元导师公开在模型车间和女学生做爱,她脾气火爆的男朋友四处追着导师要杀了他。还有一次,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在报告厅做讲座,放的幻灯片全都是全身绳索捆绑的全裸女性,大约是日本绑缚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讲座过程中,一位不能忍受这类图片的女学生把灯打开,大喊“伯纳德!停止!”经过屈米再三解释,讲座得以继续,但一段时间后又被打断,反复好几次。
扎哈觉得学校非常混乱,但大家都相信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当时没有人能给你指点迷津,如果你想学习,就需要去参与每一次评图,来评估自己下一步的走向。很多人都知道即将探索到什么,但没人知道它是什么,没人能预测,只能感觉周边充满了能量,几乎肉眼就能看见。AA的学员相信都过去的传统已不可行,应该朝着另类的未来前进。
AA的教学体系中最为独特之处是所谓的单元体系(UNIT SYSTEM),这一体系经过博雅斯基的改进,帮助AA成为一个竞争性的场所。教师们进行学术博弈,同时共享学院的活力。这一时期,学术成果纷纷涌现。这一体系在表面上看起来跟国内外高校常见的工作室制度非常相近,都是有一位或几位教师设定学术主题进行研究,但本质区别却在于竞争的程度。AA所有的教师,不论教龄多长,合同都是每年一签,教师没有职称头衔。老师和学生每学年开学进行双向选择,只有出色的老师才能找到出色的学生,保证一年的研究成果达到高水准,学生不愿意选的老师被自然淘汰;无法吸引到好学生,从而没有成果的老师也被淘汰。学生也面临着同样的压力,平庸的学生无法进入优秀导师的单元,做不出好作品,被淘汰的几率增大;优秀的学生就算进入好的单元,但不尽全力,做不出好作品,也有可能被淘汰。在这种竞争机制下,每个单元的学生和老师都必须全力以赴,不敢有丝毫懈怠。
曾赫利斯是第九单元(UNIT 9)的导师,这一单元从1973年起开始活跃,1975年,随着库哈斯也成为这个单元的教师,他们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单元之一。扎哈从1977年开始与库哈斯和曾赫利斯一起在这个单元任教。1980年,库哈斯和曾赫利斯离开AA,扎哈接管了UNIT9,独立任教,直到1987年正式离开学校,专注于事务所的设计项目。
在扎哈独立执掌UNIT9的1982年,她在研究大纲中写道:要整体观察UNIT9过去七年来的作品。从1982年退回到七年前,恰恰是库哈斯入主UNIT9的第一年。由此看来,扎哈认为自己的研究工作与之前的工作是连贯的。
库哈斯第一部著作《癫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虽然迟至1978年才出版,但开始写作于1972年,1975年已经完稿。在UNIT9的教学中,有一部分理论学习,由库哈斯专门讲解此书。遥想当年,作者亲自讲解那些至今看来仍充满洞察力的独特观点,一定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粉丝无数。按照AA的学制,这一年应该是扎哈在校外实践的一年。如果她没有去别的城市,随时回校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并被库哈斯的观点吸引,然后在进入证书学院(Diploma School)的头一年选择UNIT9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UNIT9始终不变的关注点是都市,他们同时关注两条线索,研究历史理论和建筑设计实践齐头并进。1976年他们研究大纲中强调要探索和寻找适应大都市生活方式的新的建筑场景,关键词是使用内容(progamme),高密度,拥塞文化(The Culture of Congestion),突变的形式。基本上是《癫狂的纽约》中的关键词。1977年,他们强调学习19世纪的建筑理论,同时重建关于现代主义的争论,重点关注至上主义(Suprematism),结构主义 (Constructivism),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
UNIT9始终如一坚持现代主义。1980年,扎哈独立执掌UNIT9的头一年,写给学生的教学大纲中第一个词就是加粗的现代主义。 1981年,第一行加粗的标题是“走向新建筑”,她强调现代主义不是风格的实验,而是生活方式,一种思考模式,一种态度;未来已经被很多建筑师从他们的记忆里抹去了,在当时的环境中,只能向前看,要做面对未来的项目和建筑。人们认为大都市的很多转变是衰落,但至少应该尝试从使用内容(programme)方面,而不仅是以建筑风格进行补救。建筑师应该相信我们的能力,去发明和创造为新的都市生活服务的内容。1983年,扎哈强调:当务之急是发展新建筑,我们对现代性的痴迷不是短暂的,而是始终如一的。我们看到的现代性不是形式主义的,而是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最肤浅的是只看到那些建筑的平面和形式力量的吸引力。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承担。环境不在我们的掌控中,但我们应该相信,作为建筑作者的我们,能够改变环境。1984年,扎哈认为建筑师的角色改变造成了很多困惑,需要新的方向去刺激建筑师和城市之间进行对话。UNIT9的关注重点是使用内容(programme)和生活方式(lifestyle),从未改变。
如果比较UNIT9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现,虽然他们关注点一脉相承,但库哈斯的教学大纲旁征博引,而扎哈的教学大纲则是年年花样翻新的宣言,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也印证了曾赫利斯对她的评价:如果你了解她,你会发现她非常能鼓舞人心,但你必需有足够的耐心,必需给她足够的空间,如果你试图束缚她,她可能会突然爆发。
AA的单元体系能最大程度的激发起教师和学生的热情,为了避免过度消耗,学校同时也有一套与之相配的休假制度。如果导师觉得过于疲劳,可以申请休假一年,单元编号保留,直到下一年归来后重新投入教学。1985年,扎哈忙于伦敦道克兰的一个项目,休假一年。1987年,她去哈佛教书,同时刚刚赢得了西柏林一个办公楼的竞赛,接着休假。虽然大纲上注明她会回来继续领导UNIT9,但从此再也没有担任UNIT9的导师。随着后来名声越来越大,世界各地纷纷邀请扎哈讲学,但此时的教书体验对于扎哈的意义,与她在AA Diploma School的极度专注时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扎哈事务所的根基在伦敦,每年她都会参与AA的评图,每当她出现时,总是人头攒动,学生们争相一睹风采;而库哈斯离开AA之后,只有在有了新的学术成果时才重返AA进行演讲或讨论。他们同台亮相的机会不多。1997年,AA将一个成立五年研究生学位课程改组为全新的设计研究实验室(Design Research Lab),课程主持是布莱特·斯蒂尔(Brett Steel)和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两人都是扎哈早期的追随者,在最艰苦的时期,帕特里克不拿工资,布莱特甚至一年都在办公室打地铺。他们和扎哈一起奋斗,去完成那些超越流俗充满力量的设计。为了表示对这个新课程的支持,在1999年的第一届学生终期评图(Final Jury)时,扎哈和库哈斯同时出场,盛况空前。
1999年1月,AADRL终期评图,扎哈和库哈斯
在AA教书的这十年,扎哈晚上画图,持续进行她的研究。她在自己的小屋子画图,她开着电视机,但是背对着。电视里面播放电影,她喜欢的片子已经看过很多次,熟极而流,当听到她喜欢的场景的时候,才转身看屏幕。建筑女王当年也追星,喜欢理查·吉尔,但最喜欢的是希区柯克。她回忆,每天晚上都出去,但从未喝醉。总是半夜才回到她那间有画板和巨大尺寸建筑画的小屋,大家都知道她午夜后回家,所以会凌晨两点按着汽车或摩托车的喇叭过来找她。她每次都在,大家一边聊天一边画画。她也会在家里举行party,而房子很小,当她需要思考的时候,就待在浴缸里,因为其他地方都有人。在浴缸里思考好像是那个时代的特点,就像一个仪式。那个时代,在party中,很多人都是在浴缸里相遇的。
在这个时期,全力支持她的还有那位传奇校长博雅斯基。在外界还没有认识到扎哈的才华时,博雅斯基慧眼识珠,从1981年开始,连续三年在AA画廊举办扎哈的作品展览;1987和1988年,又连续两年为她举办展览。在后来的回忆中,扎哈对在AA的教书时期满怀深情,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她觉得似乎有三十年之久。
1980年扎哈和博雅斯基
1983年扎哈和博雅斯基
1983年扎哈在毕业展览布展现场
1983年扎哈给撒切尔夫人讲解方案
1985年扎哈讲解方案
她勤于实践,著述不多,但正式发表的两篇重要论文,都写在这个时期。1982年的《随机对任意》(Randomness vs Arbitrariness)是她对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研究的延伸;1983年的《89度》(89 Degrees)与她在AA的展览同步推出。《89度》既是宣言,也是一幅画的名字。与望文生义产生的第一印象不同,《89度》表达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坚定立场: “一直以来到现在还被当做是犯罪的一种完全敌对的环境使得一个人坚信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沿着早期现代主义者的试验所开辟的道路前行。他们的努力中途失败,他们的项目没能得到检验。我们的任务不是复兴它们,而是进一步发展它们。履行建筑师的角色这个任务从美学和计划上说会开辟新的领土。在每一个项目中,都要去占据和攻占新的领土。这仅仅是开始。”
世界(89度)The World(89 degrees),1983年
与UNIT9的历年课程大纲互相印证,在这个慷慨激昂的宣言中,我们看到了扎哈一直在努力从现代主义的先驱遗留的资源中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奋力开辟那些达到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她凭借绘画这个手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1977年开始,建筑绘画就是扎哈研究建筑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她的很多绘画尺寸巨大,视觉效果惊人,充满了力量,而且散发着她个人的味道(据称她会在签名的地方喷上她的发胶)。曾赫里斯说她基本上是一位画家,她把画家的构成方式转换到三维的建筑构成中,和马列维奇很像。但马列维奇只是一个开始,她以个人独特的认知将动态的构成发展到一个极为丰富的境界。在“马列维奇的建构”中初次展示的旋转飘落,只是一系列优美的慢动作,到了1990年的维特拉消防站,画中的建筑元素好像在空中挥动的锋利刀刃,充满着迅疾的力量。在其他的绘画中,她也尝试了多种可能性,有意识地表达各种动态构成,并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可以继续发展的形式系统。这个时期的多张绘画中都出现了好几组方向不同的平行线条的构成,这些平行线,既可以是楼板的边缘,也可以是场地的等高线。这个系统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提炼,在1997年发展成了园艺博物馆,并在1998年演变成了精美绝伦的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MAXXI。
维也纳Carnuntum项目,1993年
卡迪夫歌剧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1994年
园艺博物馆LFONE(Landscape Formation One),1997年
园艺博物馆LFONE(Landscape Formation One),1997年
罗马21世纪美术馆(ROME MAXXI),1998年
罗马21世纪美术馆(ROME MAXXI),1998年
1982年扎哈以“59 Eaton Place”项目赢得了皇家建筑师协会的金奖,1983年她参加了拉维莱特公园的竞赛,输给了屈米;但随后她赢得了香港顶峰俱乐部国际竞赛一等奖,第一次获得了全球关注。消息传来的时候,她正在评图,奈杰尔·科茨(Nigel Coates)第一个告诉了她,来自其他单元的学生们带着香槟来祝贺她,学校一片欢腾。但项目由于经济原因被取消,她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她继续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行,设计了很多关于大都市的项目。这些项目散布在伦敦,洛杉矶,东京,巴塞罗那,柏林……
香港峰顶俱乐部(20_The Peak)夜景,1983年
在这漫长的准备期里,1986年扎哈实现了伦敦一个公寓的室内设计,也包括家具设计,那是后来常见的充满张力的流畅复杂曲线第一次出现在扎哈的绘画和实际完成的项目中。1986年她开始设计IBA的住宅,历经6年后终于建成。1990年札幌的Moonsoon餐厅建成,复杂的空间令人眼花缭乱,1990年大阪世博会,扎哈实现了一个空间装置“Folly 3”,不规则的片状构成是维特拉消防站的预演。
伦敦卡斯卡特路24号(24 Cathcart Road),1985-1986年
伦敦卡斯卡特路24号(24 Cathcart Road),1985-1986年
柏林IBA住宅,1986-1993年
札幌Moonsoon餐厅,1989-1990年
京都装置(Kyoto Installitions),1985年
大阪世博会Folly3装置,1990年
德国Vitra消防站,1990-1994年
经过这一系列项目的演练,1994年扎哈终于建成了令世人惊艳的维特拉消防站。然而,她的时代仍未到来,接下来的道路仍不平坦。卡迪夫歌剧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三次赢得了竞赛,但仍然夭折,人们无法接受她和她的设计。但20年的磨练已经给了她足够的自信、耐心和勇气,她只需要用参加一个又一个设计竞赛的方式来检验和打磨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概念,让它们更加锐利,最终凌厉一击,穿透俗世认知的重重帷幕。
德国Vitra消防站,建筑绘画,1992年
2016年3月31日,扎哈·哈迪德因心脏病发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早年的追随者,帮助她实现第一个室内项目的设计师,建筑联盟现任校长,布莱特·斯蒂尔,写下了饱含深情的悼词。最后一段他这样写道:“你一直明白,你的建筑自始就如同行星一般。谢谢你,以耐心去等待建筑赶上未来。然而你万分挂念的那个未来,却痛失了你。我们都爱你,就像你在那个未来爱着建筑一样。你的那个未来。”
扎哈·哈迪德去世后, AA网站首页的扎哈肖像
本文素材主要来源于1973至1987年历年非正式出版的《AA Prospectus》(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Zaha Hadid,The Complete Buildings and Projects》(Thames & Hudson,1998),《Theories and Manifesto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Edited by Charles Jenks and Karl Kropf, Academy Editions,1997),《在AA学建筑》(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年),BBC制作的《Zaha Hadid… Who Dares Wins》,凤凰卫视《鲁豫有约》Zaha Hadid特辑以及《GA》,《El Croques》等专业期刊。为避免过于严肃和学术化,影响阅读的连贯性,引号内逐字引用之处并未一一注明出处。
刘延川
刘延川毕业于天津大学和于伦敦建筑联盟设计研究实验室(AADRL)。曾在多家大型设计机构任职,主持完成多种类型的建筑项目。
2011年发起成立COffice;2013年发起成立中国建筑学会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DADA);2015年发起成立设计实验室LCD(Laboratory for Creative Design)。
出版专著三本:《在AA学建筑》、《参数化原型》(New Computational Paradigms in Architecture)《“数字渗透”与“参数化主义”》(Digital Infiltration & Parametricism);并在多家国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LCD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关于我们:
LCD全称是Laboratory for Creative Design,是一个集研究性教学培训,创新型设计研发,社会性理论探讨,文化现象反思的一个多元文化平台。LCD进行跨学术界和设计界的课题研究,设定两类研究课程:一类是短期的Workshop,旨在创新的解剖现有建筑界最前端的设计和建造技术,使技术在更深入的学术理论讨论下,进行建筑语汇的创新构建和探讨;另一类是长达半年的研究性课程,深入探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当代社会独有的文化碰撞和历史隔阂,反思传统中国建筑教育中单一的时间观价值观,解构固有的“历史连续性”,以实验的方式重构多元的,复杂性的建筑学叙事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