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即将和大家见面啦!导则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这一次,408研究小组有幸参与了导则的相关工作,配合编制团队,负责起上海社区街道活动的调研工作。

上海的街道总是厚重的,意味深长的。上海的街道承载的不只是面貌与风情,更是故事与生活。若说街道赋这座城市以灵识,则生活予街道以魂魄。街道生活,既从微观层面塑造了上海街道如今的形态,也从宏观层面凝练了上海街道的气质,是街道之所以呈现如今情态的内在驱动力。
因而,解读上海的街道密码,对街道生活的观察与探究,势必是无法绕过的命题。唯悉心寻访上海街道生活之秘密,方可期一窥上海街道之奥妙。本期微信中,我们将为您介绍408研究小组近期开展的街道调研计划,与您一同徜徉于街头巷角,揭开蒙于上海街道活动面目前的薄纱。
本次街道调研甄选了上海四条街道及其周边区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是:鞍山路区域(工人新村)、富民路区域(法租界)、古北社区(国际社区)及乔家路区域(老城厢)。
工人新村
THE NEW ESTATE FOR WORKERS

鞍山地处上海市杨浦区,以社区级交通干道鞍山路为核心,南邻控江路,北承阜新路。地块内有鞍山支路、抚顺路、锦西路和本溪路等社区级支路。区域周边有地铁十号线和八号线经过。鞍山地区为数众多的工人新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历经多年扩建,增至8个新村,其规模在当年的上海亦可称一时无两。如今的鞍山仍旧是上海市区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新村聚集区域之一。

鞍山地块研究范围及新村所在位置
工人新村的规划布局大多采用行列式,建筑以砖混结构的板式住宅为主,容积率在1.6左右徘徊。这些所谓的“新村”多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分房和单位职工福利房,也有的属于计划商品经济下的早期商品房,在当时属于较为先进的居住形态,故名“新村”。
地处知识密集型的市辖区,鞍山的文化氛围可称浓厚。邻里和睦,居民的社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也较强,街道上随处可见撒欢飞跑着嬉戏的幼童玩伴,驻步言说家常的邻里好友,买菜归来的主妇大爷,怀抱爱犬遛弯的主人……在生活硬件设施方面,鞍山的生活配套较为齐全,社区商业尤为兴旺发达,服务种类多样。整体而言,居民的居住满意程度较高。

鞍山路上丰富的街道活动

邻里交谈、驻足与坐靠

老友下棋、打牌与观摩
时过境迁,曾经应经济、政策等因素而生,作为当年的“新村”的鞍山,仿佛与这里的第一代住民一起迈入了垂垂老矣的暮年,逐渐与如今所提倡的“以人为本,重视邻里交流互动、适老宜老、安全管理”等现代住区理念有了越来越大的差距。伴随着皲裂起皱的墙皮,破损坏朽的设施,鞍山似乎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老·新村”。
生活在一座遍布大量这样的“老·新村”的城市,我们对以鞍山为代表的聚居区域内的街道与生活的关注和讨论,无疑是有助于城市规划等学科体系的建构与完善的。
法租界
FRENCH CONCESSION

19世纪中叶,静安寺老街一带都是农田,而从1901年开始,法租界正是在这片地上,陆续拓展出了如今的“巨富长”(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三条马路。

富民地块研究范围
百年以来,从旧上海法租界开始,经历了抗日战争、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到新世纪的巨变,经历了无数人的来来往往,迁入迁出,随之而来的是理念、文化的更迭,以及街道生活的变迁。
高雅、幽静的 “花园洋房区,浓荫对接、叶密成盖的梧桐树,尽管历经不同时代的种种磨难, 其一大片的花园别墅 、新式里弄多还存留, 住宅功能基本不变 , 并且由于内部的商业和交通相对城市的其他区域处于弱化的状态, 故大部分地区仍能遗存旧时环境的基本格调。
清晨,一个大爷摇着扇子在汤包店口吃着早餐,酒吧却还未开业,晚上9点,汤包店老板已打烊,酒吧的喧闹才刚刚开始,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在这里交融,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中缓缓进行着,至于谁会慢慢取代谁,未来会如同新天地、田子坊一般,或是永远保持这样矛盾的和谐?

巨鹿路上充满小资情调的咖啡馆

曾经的法租界,如今依然有许多外籍人士居住在附近

闲适别致的街道休闲餐饮
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依然需要靠我们走进街道来寻找。这里的一切都是自发的,没有什么注定要发生,也没有什么必须要在这里发生,一切都是不偏不倚,各自落地、生长,与社区的生活相互磨合、影响,最后默默地形成多元复杂的气氛。
国际社区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古北新区位于上海长宁区,西起虹许路,东抵姚虹路,北起延安西路(高架)、虹桥路,南抵古羊路。

古北地块研究范围
总体来讲,古北新区是一个以居住为主,同时提供外事外贸活动的综合涉外区,这里的住户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沪工作、居留的外籍人士及港澳台同胞。古北新区全区分二期建设,古北路以西为一期,1995年完成全部建设,2000年已发展成为上海知名的国际社区,毫不夸张地说,许多境外人士最初都是通过古北一期认识上海的。古北路以东为古北二期,始于2003年。古北二期在古北一期式微之时应运而生,它既继承了一期的建筑特色及优势,又改进了一期在外观、户型等方面的缺陷。

古北一期独特的建筑风格
步行街上玩耍的儿童

黄金城道步行街沿街店铺前的人群
古北一期建成于1995年,二期建成于2000年之后,小区容积率为在3.0-3.8之间。街坊大小在15000-60000㎡之间,每个街坊内的户数在380-1800内不等。与其他地块相比,这是一片年轻而富有异域风情的土地。
老城厢
OLD URBAN

乔家路是上海老城厢,位于上海黄浦区小南门(旧朝阳门),原址是条叫乔家浜的河流。此浜曾经是一条上海很重要的经济河道:在明清时代甚至民国初年,这里曾经是上海的经济文化中心。乔家浜两岸是名门望族的深宅大院,河道旁还有寺庙、善堂、衙门、商号等。辛亥革命后(1906年)填浜筑路,改为乔家路。在明清时代至民国初年,这一带正是当时最具有本土特色的老上海“高档住宅区”,名人聚集地。

乔家路地块研究范围
因时代更迭,乔家路的建筑样式杂糅:有明清建筑,也有洋房、石库门、新式里弄,甚至还有河道旁吊楼建筑的痕迹。功能也较为驳杂,酒坊、南货店、糕团店、布店、米行、铜匠铺等商铺建筑坐落其中。
如今,因缺乏良好的修缮,乔家路的民房大多被居民自行按需补建,杂乱破败,缺乏天然气、户内上下水系统,厨房、卫生间等设施公用。乔家路巷弄密集,租户与原住民混合各半,至今仍保留着过去的生活方式。因户内空间狭小,室内的起居与生活往往蔓延到门外的街面之上:街道上充斥着丰富的日常生活,聊天、打牌、商贩市集、打毛衣、洗衣,甚至择菜炒菜吃饭,这些无处不展示着原滋原味的生活气儿。

蔓延至街道的居家活动

充满各种活动的街道

老城厢里狭窄的里弄
目前,街道调研计划已在以上四个地块有条不紊地展开。我们有理由期待,我们能够藉此契机,一窥上海街道及其背后的街道生活的奥秘。

调研计划正在开展
本文作者同济大学408研究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