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同济大学宋小冬教授在“2016第十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上的报告资料,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论坛主办单位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等机构给予资源支持!
决策是对比较重要的问题作出决定。用计算机辅助决策,就是决策支持,或者称决策支持系统。
需要决策的问题,可分为结构化、非结构化两大类。现实中需要决策的问题,一般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可称为半结构化问题,或者称结构化程度较弱、较强。
决策支持系统帮助决策者完成结构化程度较弱的决策。
决策还有经常性重复决策、偶然性特别决策之分。偶然出现的问题,如果专门研制计算机系统辅助决策,成本高,时间也可能来不及。但是如果要解决的问题很重要,即使偶然发生,运用计算机系统也值得,这时可称为决策支持,而暂不形成稳定的系统。

管理科学还有理性决策、有限理性之分。
理性决策:结构化程度较强;
有限理性决策:结构化程度较弱。
渐进决策:结构化程度较弱,但是可以逐步提高理性的比重。
20世纪末,西方学者提出了“规划支持系统(PSS)”这个专业术语,经过10多年的发展,出现了很多PSS的应用,定义尚不统一,大致有两种类型:
(1)借助信息技术,将多源、混杂、不规范的信息,用特殊的处理方法,变得清晰、简练、规范,如:人口、土地、环境、基础设施,这些专题信息成为后续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但是专题信息只是部分依据,不能产生规划结论。
(2)借助特殊的信息处理方法,为规划中的某类业务提供决策支持,和企业管理领域的决策支持系统很相似,主要的区别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不是企业利益。这类系统的运用,当然需要基础性、专题性的信息,但是系统本身是针对规划结论,不是专题性的信息。
前一类规划支持系统可称为PSS-Ⅰ型,界定比较宽泛,应用也非常广泛,后一类规划支持系统可称为PSS-Ⅱ型,应用面窄,跨国家、跨地区、跨规划类型,应用就受到很大限制。
国内规划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有两大典型:
一是规划日常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往往已开发了稳定的、定制的信息系统,涉及结构化程度高,经常性、重复性的决策。
二是规划编制业务中专题性的信息处理,和西方的PSS-Ⅰ型相似,对规划方案的决定还是靠人的经验,或者偶然采用决策支持,极少出现稳定的决策支持系统,因此PSS-Ⅱ型很少出现。
国内一些学术机构、或规划实务机构,引进过国外的PSS软件,因制度、经济、规划类型、基础数据差距较大,处于尝试、学习的状态,应用推广难度很大。
建设强度分区是目前国内规划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深圳、成都、武汉、上海等地先行尝试,尽管本身不完美,但是效果显著。可以预计,强度分区规划会在各大中城市推广,从而弥补目前规划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使规划管理更加稳健。
容积率是强度分区的核心,和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相比,强度分区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狭窄。虽然决策所面临的也是半结构化问题,但是结构化程度比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要高一些。
由于缺乏经验,外部环境还不稳定,很多城市是从头开始编制强度分区规划。开发决策支持系统会有难度,但是可以从决策支持开始做起。
如果决策支持的效果较好,可考虑提升为决策支持系统,进一步提高效率、透明度,虽然同一城市规划修编的间隔较长,但是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在不同城市之间重复使用,还可以传播经验、相互借鉴,避免各地从头摸索,少走弯路,减少失误。
形式上属理性决策,实质上是有限理性,吸取渐进决策方法,增加循环次数。

价值倾向属强度分区的基本原则,可能是领导个人提出,或来自重要文件,词语非常简练,没有详细解释。规划编制者只能按自己的理解,将它具体化,在后续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深化,达成共识。
产生方案的规则就是价值倾向的具体化,可分为5种规则:
(1)主导因素单项评分
(2)多因素综合分级
(3)分级赋值
(4)特别区修正
(5)地块微观修正
靠这些规则产生规划方案,可以借助计算机系统,快速、精确。
约束性目标主要来自外部条件,是对规划方案的整体性约束。
主导因素评分针对一般地区,涉及多个因子,采用多准则土地适宜性评价技术,先做单因素评分,再做综合评分,产生强度分级。然后靠分级评分规则,将强度分级转换为容积率指标。特别区修正规则对特殊地区做有针对性的局部调整。
外部条件产生的约束性目标,可以防止规划产生整体性的偏差,也可判断方案特征。
微观修正规则也是规划的内容,但是本系统不靠它处理数据。

强度分区属半结构化决策,规划方案一旦出现,规划机构内部就会有不同意见,就要调整规则,产生新的方案,也可调整制约性目标,再检验。由于基础数据已经完备,调规则、出方案的周期大大缩短。
相邻机构、外部专业人士了解了规划方案,也会质疑,往往是价值倾向不一致导致,也许是对规划方案有误解。这时,规划编制者要耐心解释方案,或者解释价值倾向,也可调整产生方案的规则,生成不同方案,征求各方意见。
随着参与规划的各方对规则、方案逐步理解、认可,会逐步妥协,这时规划方案就进入基本满意阶段,可以选定最终方案。
本系统的作用:
(1)靠规则生成方案,具有唯一性。
(2)目标检验,精确、可信。
(3)规则透明,便于各方质疑。方案容易解释,防止误解。
(4)调整规则,调整目标再出方案、再检验、周期短,
(5)便于多方参与。
求各方满意,不求最佳结果;求规则透明,不求方案最优。
系统副产品:规则和方案可以进入地方法规体系,和方案保持一致,便于执行。
将基础资料转变为本系统需要的数据,可以看成是PSS-Ⅰ型,根据规则产生方案,目标检验,或者调整规则、约束性目标,再产生方案,可以看成是PSS-Ⅱ型。
理论依据:从理性决策走向有限理性,从一次性决策走向渐进决策。面对公共利益,找不到最优方案,经多次循环,达到多方满意。
借助计算机系统辅助半结构化的决策,比传统方法周期短、规则透明、目标可质疑、过程精确。
本系统的计算机操作有三种方式:
(1)全交互式
使用现成的软件产品,不编制专门程序,靠人机交互操作,主要有:基础资料收集、简化、规范化。部分目标检验,如:强度分区成果和控制性详规的匹配性检验。决策过程、阶段性结果的可视化,主要是制作各种专题地图。
(2)半交互式利用ArcGis Model Builder 功能,快速建模,简化交互式操作。主要针对通用规则、指标综合。
(3)批处理为主
利用ArcGis的Add-In接口,用Visual Studio/C#语言编制程序,成为ArcGis for Desktop的插件,运行期间也会出现少量交互式界面。
使用效果详见实例:DZPSS在宁波市中心城强度分区规划中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