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城市观察站】是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为主建立的研究小组,旨在追踪世界前沿、推广国际经验,深入比较北京和其他国际大城市规划实践,为规划师和各级政府部门服务,关注领域涵盖大城市治理、空间规划、可持续交通、生态环境等。我们致力于:第一手资料+第一时间推送+第一流的分析总结。我们的平台是开放的,期待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在(上)篇里,我们旗帜鲜明地重申了都市圈的判断标准——以通勤圈衡量,并提出现阶段50公里是都市圈发展半径的极限。在这一篇里,我们将重点关注都市圈的功能布局,论述的焦点是一个规划师耳熟能详的词——多中心。
文章主体分四节,先列举一下四个小标题,辅助大家了解本文的几个核心论点:
■ 1、对多中心的推崇和对单中心的批判有多少是“想当然”?■ 2、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多中心没那么容易实现■ 3、Surprise!北京既是单中心城市,也是多中心城市■ 4、北京新城:挨得起多大的批评就受得起多大的赞美
1. 对多中心的推崇和对单中心的批判有多少是“想当然”?
城市格局的单中心vs多中心,是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多年热度不减的话题。鉴于微信已成为各行各业信息和观点传播的重要平台,我们先看看微信上的相关文章。用“多中心+城市”关键词搜索得到的结果如下。

这些发布信息的公众号五花八门,大众日常所接触到的正是这样纷繁的信息。作为普通的读者和市民,我们的直观感受是——“人人都爱多中心”。无论大城市小城市,建设多中心的热情可不打折扣,感觉多中心就是中国城市未来的良药啊。
而“单中心+城市”的搜索结果不出意料的是一面倒的批判。

比如“北京城市病祸根”这一条,如果“单中心”会说话,不知道它是不是想说下面这句:

那么,作为一名规划师呢?我们的看法似乎也差不多。整理中国知网CCPD城市规划知识仓库中与多中心城市结构有关的被引量前50名文章,其中持“多中心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更高阶段”、“多中心是特大城市空间组织优化的方向”一类观点的有20篇,占绝对优势。其他包括以多中心作为前提探讨交通组织、住房策略等的文章11篇,只介绍理念持中立态度的13篇,介绍国外理论及实践进展的5篇,认为单中心和多中心各有优势的1篇。
回过头来看,我们对多中心的笃信,很大程度上来自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及理论的引入。田园城市、有机疏散……这些有多么深入人心无需多言。伦敦三代新城、巴黎五个新城……这些规划案例我们也都用得炉火纯青。然而,国内城市推崇多中心、实践多中心的这把已烧了十多年的火,今天看来已经有些危险了。回想我们做过、评过的那些PPT,有多少是祭出【经典理论】+【看!人家发达国家就是这样规划的】这两个大招,就得出多中心就是好、我们也要多中心的结论呢?这样……真的没问题吗?
总结一句话:中国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要学习先进国际经验,摆脱单中心发展,建设多中心城市及区域格局”已成为绝对的主流观点。而我们将以实证研究,来重新审视世界几大都市圈的“多中心”——俗称,“打脸”。
2.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多中心没那么容易实现
打破一个中心模式,建立多中心的分散结构,从老牌的伦敦到后起的东京为此已经努力了近百年,遗憾的是,这些城市们至今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单中心结构。
首先看看伦敦都市圈,除了主城以外,大多是几万人的小镇,并没有出现能够与主城抗衡的的百万级次级城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伦敦,发达的金融业是其支柱产业,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的金融商务中心道克兰距离老金融城4.4公里,距伦敦塔桥只有3.7公里(图1)。如果从天安门出发,这也就是刚出了二环,走到金融街。如果说道克兰是“城市副中心”,请允许我自豪地向大家介绍三里屯、朝阳门、西直门等功能完善、交通便捷、产城融合、人气旺盛的北京副中心……

图1 伦敦金融城和道克兰商务区空间位置示意图(来源:Google earth)
事实是,伦敦的高端服务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继续在主城聚集,而真正承载多中心理念的新城在缓解伦敦压力方面的贡献微弱。13个外围新城2011年总人口128万,与大伦敦在过去十二年增长的人口几乎一致——每年大伦敦内部都要增加一个新城发展了三五十年才积累出来的那么多人口。最富盛名的米尔顿凯恩斯,1967年规划人口25万,45年后人口才达到17.2万。当前13个新城占用了超过大伦敦25%的土地面积,却只有不到大伦敦15%的总人口。一直拿伦敦当优秀案例的我,突然有点脸红。
巴黎都市圈的情况也是如此,新的商务区德方斯其实并没有离开主城区,距离埃菲尔铁塔不足4公里(图2)。经过40年的建设,2010年巴黎的五个新城占都市圈总人口的7%,GDP贡献也只有不到7%。

图2 巴黎新的商务中心区德方斯(来源:网络)
纽约的就业岗位聚集程度也不遑多让,曼哈顿是绝对的中心(图3)。在整个纽约都市圈中,纽约市以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45%的就业岗位和46%的GDP。

图3 曼哈顿的天际线(来源:网络)
接下来重点回顾一下东京都市圈的奋斗历程。
东京战后五次国土开发综合规划以及五次首都圈规划都坚持均衡发展的思想,以改变东京一极集中作为最重要目标之一,从50、6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新城,到70、8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周边的业务核心城市,力图打破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在东京市区的一极集中。
这种努力虽然坚持了50多年,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也提供了足够的支持,但是远远没有达到规划预期效果,东京的一极集中问题依然如故,且十分突出,这一点从居民出行流向资料可以得到证实(图4)。著名的多摩新城只是人口15万人的睡城,著名的筑波虽有世界博览会的拉动作用至今也仅有20万人(东京区部常住人口900万人)。

图4 东京都市圈居民出行流向分布示意图(来源:日本政府网站)
再看看幕张和埼玉两个新都心(地位超过副都心)的发展情况,幕张距离东京25公里,1967年被规划为海滨城市,1973年被指定为新都心,1989年著名的幕张会展中心开业,1991年被认定为业务核心城市,发展目标是“职住学游”融合的未来国际城市。
尽管如此,到2010年,居住人口与来访者相加也不足15万人,入住的总部本来就极少,2007年,日本BMW总部、佳能日本市场总部还移回了东京。
埼玉距离新宿19公里,发展目标有两个,一是高度独立的都市圈:新都心,高度独立、有魅力的中枢都市圈,改变对东京的过度依赖。二是首都功能的一翼:区域交流据点,国家机关行政功能、高端商务、商业和文化功能。
该规划得到国家罕见的大力支持,1986年埼玉被指定为业务核都市,1989年决定转移中央国家20个局级机关,1991年新都心开工,2000年新都心站运营、新都心开街,2003年指定为国家政令指定都市,2006年数字广播塔选址竞争失败,2010年名噪一时的约翰﹒列农音乐厅闭馆,同年日本政府原则上废止了国家机关转移计划。2010年埼玉新都心的就业岗位只有区区1.9万个。

图5 东京都市圈概念规划图(来源:日本政府网站)
与上述东京都市圈的新城建设、新都心建设效果形成鲜明对照的,过去十年,在东京市区的中心,沿山手线(周长34公里,与北京二环路相当)附近通过城市更新涌现出南新宿、汐留、品川、六本木四个可以和副都心叫板的、欣欣向荣的新商务区(图6、图7)。

图6 东京都心、副都心示意图(环状黑线为山手线)(来源:施卫良提供)

图7 新商务中心区近照(来源:网络)
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市中心已经有了都心和7个副都心,还不够,还会生长出四个新商务区?是什么人还非要挤进来?日本休闲服装第一品牌“优衣库(UNIQLO)”的成长故事可以回答此问题。1984年,“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在广岛开设了第一家店铺,1994年公司在广岛上市,之后“优衣库”取得成功,风靡全国乃至全球,成功之后他将公司总部迁进东京,入住六本木新商务中心的东京都最高大楼(图8)。
看来,一流的公司的总部一定要进一流的地块、一流的大楼,是难以阻挡的。尽管现在信息技术已经高度发展,聚集、方便地与人面对面交流也是企业家们的需求。阿里巴巴在回应天猫总部迁往北京时曾说:“北京是我们所有竞争对手最强的地方”。

图8 优衣库东京总部所在大楼
(来源:Top 10 TokyoSkyscrapers Short Guide)
及北京三里屯优衣库旗舰店(来源:太古里官网)
到此可以基本断定可能这就是客观规律,即①高端商务区的选址遵循市场规律,即在城市中心地区聚集,而不是远郊或外围;②市场将起决定性作用;③即使是经济社会到了发达阶段也是如此。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事半功倍。
上述分析也揭露了一个问题——以往我们惯于从先进国外城市的规划中学习经验,很多时候犯了把规划等同于结果、对自己不熟悉但看起来“高洋上”的事物盲目乐观和盲目追随的错误。现在才知道,“规划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世界级的现象啊。
3. Surprise!北京既是单中心城市,也是多中心城市
如果要问谁是批判北京当前规划最狠的人,北京自己的规划师当仁不让。是的,反思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每一版规划之后都在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对不起,人口规模控制目标又被提前突破了。对不起,单中心的空间结构还在延续。对不起,建设重点新城形成反磁力系统分担中心城压力的努力成效仍不显著……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另一句罕有人说的话就是:北京,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通过(上)篇的尺度比较我们可以看到,16410平方公里的北京市(6300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区)本身已经是都市圈的尺度,只能跟伦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等进行比较,而与1572km2的伦敦市、786 km2的纽约市、2187 km2的东京都,105 km2的巴黎市或新成立的814 km2的大巴黎市,一个能比的都没有。

在都市圈尺度上,北京仍是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单中心结构,与国际几大城市圈一样。尽管将功能疏解、建设城市副中心、区域协同作为发展重点,但依据其他大都市圈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市场、需求推动与四个中心相符的高端要素(高端功能、高端服务业、高端人才等)在中心城持续聚集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城市基础设施应预留有足够的承载力。虽然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其落脚点还是市场两字,这一点十分重要。
另一方面,如果在1378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城六区)尺度上来看(终于能跟各位世界城市一较高下了),北京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已经非常显著。就业岗位数量是国际公认的“多中心”评价指标。我们通过二经普全市就业人口分布(图9)和2016年最新的百度地图热力图(图10)看到,以CBD、中关村、金融街为三大中心,三里河、北展、崇文门、亦庄开发区、丰台总部基地、新近崛起的上地、望京等为次级中心的结构已十分清晰。

图9 二经普北京中心城主要就业聚集地区
(来源:北规院《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组)

图10 2016年某工作日下午2:30的中心城人群热力分布
(底图来源:百度地图)
回头看2004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空间结构,规划文本里说:“多中心——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加粗的三个已不必多言,奥体中心区稳步发展,将借冬奥再次发力;上地引领着海淀山后的新希望;望京-天竺一线的崛起证明了机场方向的巨大潜力;通州已承载了更高功能定位……十年,这样的多中心建设成效,这样的规划意图实现程度,还不算成功吗?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作为一个后发的城市,我们还未能形成伦敦、纽约那样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商务区,这是长期的努力目标。另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城市服务设施等对于“多中心”的直接支持还有很大不足,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着力完善的。
4. 北京新城:挨得起多大的批评就受得起多大的赞美
上面的分析说明,在同一尺度来比较,伦敦能建设好道克兰,巴黎能建设好德方斯,北京同样也能在我们目前发展水平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建设好中心城的“多中心”。
然而,建设一个距离中心城3公里的(道克兰那样的)副中心和30公里的(通州这样的)副中心,从性质上、路径上、难度上,完全是两回事。在第二节的四个世界城市案例中,50年过去了,大家的新城都还徘徊在20万人封顶的水平。那么北京呢?
北京2004版总体规划提出的三个重点新城通州、顺义、亦庄,当时人口分别为42万、41万、20.6万,规划人口规模为70-90万人。2014年三个新城的人口分别为79万、64万、41万。诚然,我们的新城人口基数本来就大一些,仅自然增长率一项就与国外城市甩开了差距。但外来人口增长同样惊人:从2005年到2014年,通州区外来人口从19.7万增至55.5万,顺义区从15.6万增至38.9万。别忘了,这还只是十年!
事实证明,我们的新城吸引人口的能力比我们的“学习榜样”可强得多。可能你会觉得“这没什么,中国人多嘛”,但是,纽约都市圈2009万人,东京都市圈3584万人,并不比北京都市圈少啊。所以,事实上北京的新城建设,已经很成功了。尽管我们批判的过度重视房地产开发、产城不融合、交通供给不足、公共服务欠缺等问题都实实在在是北京新城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但它一定是做对了什么——才能在即使城市服务还很不完善的时候,就已经让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留在这里。最近几回首尔、东京、巴黎的规划专家团队到访,总会提出,希望听我们介绍新城的规划建设经验。他们觉得,评价一个新城,能吸引人来始终是第一位的,是一切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他们介绍的经验和教训更深刻地认识到,新城建设是个长期滚动发展过程,其建设以五十年计、以百年计,不应在短时期内有过高和超前的要求,否则定会事倍功半。应该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循序渐进、脚踏实地的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最新定位用了“千年大计”一词,我们认为很有道理,建设城市副中心绝不是到2017年把市政府搬过去就万事大吉的“两年大计”。
5. 结语
提出了这么多与我们之前的认识背道而驰的观点,其实只是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这种思索的益处是,我们好像发现了一个更加自信的自己。华为总裁任正非前几天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作汇报说:“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其实对规划行业而言也是一样。
到了今天,摆在面前的已不再是一个追赶的时代,而是一个开创的时代。我们的成败不再可以仰仗“发达国家经验”,事实上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了实践探索的最前面。像北京城市副中心这样力度罕见的规划壮举,是世所未见的规划创新。如果说真有谁有希望在30公里的尺度上实现多中心城市格局,在当今世界,“舍我其谁”。没有成功案例并不可怕——我们改革开放至今的发展奇迹何曾有先例
——但需明确的是,我们的未来将深刻植根于我们自己的制度特色、群众根基、坚定的改革决心、清醒的科学决策。
这是全国规划从业者都将面对的:会有越来越多的题我们在教材上找不到解法——我们正在书写未来的教材。
“对未来的探索本来就没有‘失败’这个名词,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
前路漫漫,我和你一起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伟,宋彦,吴戈.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长远预期研究报告[M]. 2008
2. 铁道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国外典型大都市区域轨道交通发展研究报告[M]. 2008
3. 卢多维克·阿尔贝(Ludovic, Halbert), 高璟. 从未实现的多中心城市区域:巴黎聚集区、巴黎盆地和法国的空间规划战略[J]. 国际城市规划, 2008, 23(1):52-57.
4. [日]东京市政调查会编译. 世界四大都市的比较研究[M]. 1999
5. WHEN BROWNFIELD ISN’TENOUGH[R]. Quod and Shelter. 2016
注:来源标为网络的图片未能找到原始出处,如涉版权问题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
查看往期“国际观察”系列:
国际观察001 | 找资料不求人!新鲜出炉的国际大城市规划资源集成
国际观察002 | 你知道你对都市圈的误解有多深吗?(上)
国际观察003 | 鼓励还是唾弃——北京规划师这样看“巴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