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的翅膀偶尔振动,两周后也许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龙卷风。任何事物的发展,一点一滴的进步有可能成为巨大改变的推动力量,数据新闻的发展也同样如此。站在2016年夏天往前回望,数据新闻在媒体报道中逐渐成为常见形式。尽管概念仍存争议,形式多有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数据新闻的快速发展,中国也已成为全球数据新闻发展的重要中心点。在整个过程中,有媒体人的一线探索、高校实验室的潜心研究、相关技术或数据公司的参与探讨,还有随之而起的高等院校的专业开设,视觉设计或数据可视化等相关大赛举办以及相关工作坊或沙龙的开展。这一切都在让该领域的整体氛围发生改变,它们发生在国外,也同样发生在中国。这些实践者们都是谁?都是谁在一步一步参与着这场改变?不妨让我们来看一看。2011年两会之时,搜狐数字之道开始涉及可视化新闻报道,也成为是国内最早尝试以数据为核心的可视化新闻栏目之一。数字之道用直观的图表、准确的数据、清晰的逻辑来阐述新闻及其中的故事,为用户提供轻量化的阅读体验。很快,2012年1月,网易新闻也成立了可视化栏目《网易数读》。通过分析数据背后的逻辑关系,并以简洁清新的图表设计为表现手段,网易数读对新闻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度解读,至今已制作上千期数据可视化专题。而在同年,腾讯新闻中心推出新闻百科栏目,用信息图解读新闻,提供“轻阅读”体验。在这一脉络中,我们发现,互联网媒体的脚步更快,但实际上,在这个时候一些传统媒体机构也正在蓄势待发。2013年,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成立,这是结合新闻编辑和数据研发的虚拟实验室,十人左右的成员包括编辑、技术和设计人员。根据项目内容,实验室与不同的编辑及记者合作。现在,该机构已发表50余个作品,不少作品均有获奖, 其中《周永康的人与财》荣获2014年腾讯传媒大奖“年度数据新闻”,《青岛中石化管道爆炸事故》获得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2014年度卓越新闻奖”等。同年,新华网成立了数据新闻部,团队由数据记者、数据编辑、可视化设计师、前端工程师等近20名核心成员组成,制作信息图、交互页面、轻应用等创新态新闻产品。2015年,该栏目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2014年,澎湃新闻的数据新闻团队成立。团队角色呈现多样化,数据编辑、平面、动画设计师、漫画师以及3D设计师,缺一不可。该团队以出色的设计为业内关注,生产了不少炫酷且深入人心的作品。《甲午轮迴》作品获得美国新闻媒体视觉设计协会优秀设计奖,《三峡》入围美国新闻媒体视觉设计协会和亚洲出版业协会卓越网络新闻奖。在同年《令计划关系网》也获得腾讯传媒奖,《身论》系列获英国Information Is Beautiful Awards(信息之美奖)。而在电视领域,数据新闻的作品虽然不多,却可堪称经典。2015年国庆期间, 中央电视台推出一档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为“一带一路”进行特别报道。该节目挖掘超过1亿GB的数据,分析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40多亿百姓休戚相关的密切联系。让沉默的数据说话,它们呈现出来的,是“一带一路”国家间前所未见的联系图景。在另一个新闻媒体聚集的城市上海,新一代的媒体人正凭着自己的热情和能力打造具有性格的城市数据新闻。在最近一期的镝次元线上沙龙中,一个城市作品引发了大家的好奇。你了解你的城市吗?除了“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哪些城市是晋升一线城市的潜力股呢?这是来自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一组作品。研究所的成员们是一群既能写代码、又能采访的数据新闻记者,具备商业报道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他们关注城市商业,更关心与其相关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而同样在上海,另外一支数据新闻团队则用数据的视角记录和分析变局中的商业时代,通过挖掘数据发现新闻,提取机构或公司数据生产新闻以及制作大数据新闻和可视化作品,用数据解读新闻,让新闻自由生长。这就是由第一财经与阿里巴巴合力打造的数据财经新媒体DT财经。在此期间,一个独立的工作室也显示了不小的能量。2014年,图政数据工作室成立后,曾以外稿作者身份获得《南方周末》2014年年度新闻三等奖。2015年亦有作品《还有多少“官员独董”》和《红色通缉令》分别获首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二等奖和入围奖。它也成为大陆第一家专门生产时政类数据新闻的工作室。此外,还有人民网研究院、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新京报、新浪、 广州日报、九派新闻、数据新闻中文网等,他们也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走在中国数据新闻的探索之路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条时间的脉络上,不论是数据新闻的作品数量还是质量,其密度和精度都在逐步增加。不容忽视的是,数据新闻的普及仍然成本巨大。尽管工具的多样化正在帮助媒体从业人员跨过技术的高门槛,但受限于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和编程技能的学习,以及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专业数据新闻报道在媒体生产中仍属不易。这让我们更加有理由去记录这些正在路上探索的实践者们。正如蝴蝶效应所言,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的确如此,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蝴蝶,我们的任何努力或尝试都在数据新闻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镝次元开设专栏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欢迎更多朋友的到来。镝次元,不仅有D+专栏,还有线上沙龙、线下工作坊、学术交流会议、数据新闻赛事活动以及项目的真操实练。请加入我们,让我们与中国的数据新闻共同成长,合作请联系dydplus@126.com 。编辑:刘真、刘雨晴运营:李卓然版权声明本文是镝次元数据传媒实验室专栏稿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公众号或机构转发引用请联系邮箱hy@dyclub.org或加镝次元君Dyclub2015。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