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
我住在小城市。我觉得中国在城市布局有巨大问题。
这是中国某城市的鸟瞰图

(忽略雾霾)
可以看到,很大一部分都是高层建筑楼,不知道这个和房地产的崛起有没有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城市没有固定的downtown(市中心)。可能会有人说,每个城市都有市中心,但是看下图。

上图是美国某城市的鸟瞰图,中间的高楼是downtown,可以看出其他地区都是矮小的楼,更有一些地方直接就是,看下图。

这是美国中产阶级住宅区。一律的矮房子,坏境好、空气好。
上面展示的两张图,我想问,为什么美国的城市布局规划清晰。而中国却非常混乱?而且在建筑艺术性上说,中国也做得不好。
我还有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有很多楼都建成住房高层,即便它已经超过了需求,导致很多地方没有物尽其用。
答一:
作者@祁磊
正好住在题目附图中的这个城市,匹兹堡,全美最宜居城市。我所在的街区如图,这是我家门口拍的照片。


看起来很美好是吧?然而这种模式其实是高能耗+牺牲便利性+没有scalability(可扩展性)的。
交代下背景。匹兹堡,美国东北交通枢纽,前美国钢铁业中心,现已成功转型成为医疗、服务业和高新产业城市。其地位于美国大致相当于南京于中国,属于二线强市。然而,匹兹堡市区人口只有30万,即使广义的大匹兹堡地区也不过200万人口(大匹兹堡地区范围非常大甚至已经超出宾州),而南京有800余万人口。
在此背景下,先说交通。
看到上图中的公交了么,作为美帝二线城市中最发达的公交系统之一,匹兹堡公交基本高峰期半小时一班,低谷期一个小时一班。为什么这么稀少呢?因为人们住的实在太分散了。而且即使在这么稀疏的班次下,大多数街区走到公交站也需要十分钟以上!更忧伤的是,由于公交线路少,通达范围通常十分有限,于是去稍远的地方经常要转车。对了,还记得刚才提到最短要半小时才有一班车么?那么转车要等得多久多苦逼,不难想象吧?匹兹堡冬天室外低温还经常到零下二十度哦!
公共交通不便,私家车成了每家必备(没有车的我们在美帝简直是寸步难行)。然而这么多私家车,每天统一从住宅区开到市中心办公区,形成了强大的潮汐客流,导致几乎每天早晚高峰都会堵车。另外,如果你是自驾党,在这种狭窄道路上一旦遭遇前车缓行或挡道(如公交),只好等。
下图是今天下午四点半在家门口路口分别向两个方向拍的,还没到下班高峰,可以看出,出城方向车辆绵延数公里,进城方向几乎空着,单向交通流量非常严重。别忘了,这是个只有30万人口的城市哦。


然后说社区。
前面答案里有人抨击中国的小区制度,然而封闭式小区其实是个很好的发明(在不超过一定规模的前提下)。治安先不谈,首先封闭式小区通过物业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务。在匹兹堡,如果你住House的话,每个星期只有一天时间市政会来收垃圾,其他时间垃圾都要在家攒着的。想象一下每天回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大袋垃圾,是不是一天的好心情都报销了呢?夏天的时候处理不好就会生蛆哦,冬天也要防止野生动物抓坏垃圾袋哦!此外,住在路边噪音问题也很严重。我家门口就是图上那条不宽的马路,由于楼层低(并没有高楼)+晚上车速普遍较快+大货车一般在晚上通行,每天晚上交通噪音都弄的我们不胜其烦,以至于现在大家已经习惯带着耳塞睡觉了。对了,美国人开车还喜欢大声公放音乐。
再说生活。
刚才提到了市政服务,就接着说下去,题主看到图上那棵大银杏树么,很漂亮是吧,然而他已经成为我们一整个秋天的梦魇了。美国郊区人口住的很稀疏,对吧?所以扫大街的环卫工人在郊区你是见不到的。为什么啊?地方摊的太大,一条街上百米只有十几二十户人家,成本实在太高了啊。倒是没人乱丢垃圾,然而图上那棵银杏树的果子掉了一地,烂了一地,已经一整个秋天了没人扫了。现在方圆数十米都是臭味,踩过去鞋子会臭一天,进屋屋里都是臭的。而那个地方是个公交车站,我们每天都必须要在那等车!是不是想想都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在这种城市布局中,生活确实相当不便,家门口的便利店已经是奢望了,然而没有什么餐馆也没有各种娱乐,时间久了,你会觉得人生寂寞如雪,失去生活的希望啊!什么,你想看个电影购个物?开车去数十公里以外才有。你想上学路上买个热乎早餐?或者回家路上买点水果?或者下班顺路剪个头?没在做梦吧!至于心情不爽想撸个串喝点啤酒?呵呵,梦怎么越来越不现实了?
最后说功能分区。
美国这样的城市分区还有一大特点,不仅功能分区,阶级也分区。穷人区富人区截然分开,这意味着贫民区的生存状况会非常糟糕(这里就不上图了,某次无意经过south oakland把我们吓坏了)。而国内大多数城市不存在这种按阶级的区域区分,哪怕是最高级的黄浦江江景房附近可能也紧邻着一票老房子。于是贫富阶层可以共享一部分公共设施,比如学校、市场、医院。这其实非常有利于平衡阶级矛盾,给城市下层阶级的后代提供良好成长环境,进而促进阶级流动。要知道,美国的下层阶级基本世世代代都是难以翻身的。
其实国内的这种商住不分区的模式,在题主那里说是混乱,事实上却极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这种布局使得在非常短的步行时间内,你可以方便的满足基本一切生活需求。
此外,由于就业区和住宅区混合穿插,居民从家中前往工作地点的通勤不会像美国这样形成非常严重的单向潮汐交通流量(虽然国内特大城市还是难以避免,但已经明显好于美国了)。
再者,国内更加集中的居住方式(高层或多层住宅),使得公共服务的成本被大幅度降低,随之而来市民可以享受更加完备的公共服务,比如公共交通和安保。
最后,这种集约的居住策略有效控制了城市面积,节约了耕地不说,也有效减少了通勤距离 —— 要是北京也是二环外全是别墅的话,大多数白领可就不只要住到五环外咯。
总结
虽然我国的城市规划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然而不一定月是西方圆。我国目前很多城市在多中心和老城区改造方面的探索其实都是很成功的。相较之城市布局,其实更亟待改善的是我国的城市管理。脏乱差之类的问题一般不是城市布局带来的。看病上学难的问题来自于配套设施数目不足和分布不均。而交通问题在布局问题之外,则很多来自于高房价和城市管理不善。
当然,美式城市也有他的好处,比如人均居住面积大,比如环境好。
题主问的是为什么中国不使用美国普遍采用的这种市中心集中,低密度居住区与商业区分离环绕其外的城市布局。于是我回答的主要关于这种布局的内容。有朋友在评论区提出的关于特大城市的城市规划问题,其实不在讨论范围内。
当然,中国的所谓小城市,论人口其实不少,都已经是大城市甚至是特大城市了。这些城市如果直接套用美国这种严重依赖私家车的城市布局的话,个人愚见,必死无疑。到那时雾霾和堵车问题就真的别想解决了。还有耕地问题和能源问题更头疼。
而中国的超大城市们,比如两千万人口的北京上海,世界范围内也没啥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还就只能自己探索道路。评论区里有人提到纽约,其实纽约论人口和面积也就只是武汉市区的水平(武汉的同志们听了是不是备受鼓舞啊),当然我说的只是人口面积。
另外,当初写答案的时候光顾着吐槽了,可能给大家带来匹兹堡是个很糟糕的城市的印象,这是我的锅。其实匹兹堡是个很有魅力的城市。街景漂亮绿化好,公园博物馆很多。治安在美国城市中简直优秀,半夜两三四点我和我那帮苦逼同学还经常在外边晃悠。而且本市棒球、冰球、橄榄球队都很强,运动氛围浓厚。

最后, 城市的管理细节相当不错,这是我觉得中国城市真正很需要学的地方:
比如公交车虽然很稀疏但是可以基本通过软件精确的预报到站时间。比如主要的公交线每日运营时间都很长,我上学的这条线末班车是凌晨两点,首班车是凌晨四点多(这点上海都没做到,于是我们赶不上末班车的时候会继续自习,然后赶首班车回家)。比如市政府会发邮件问居民市政管理是不是满意啊,公交线路要不要修改啊,要不要添加自行车道啊、建个轻轨啊巴拉巴拉。比如城市地形起伏,于是公交前侧有专门挂自行车的架子方便自行车党绕过上坡路(青岛是不是可以学)。比如到处都是高效利用的无障碍设施,诸位见过在游泳池边上方便残疾人进出泳池的升降机么?

答二:
作者@毛羽立
一个fun fact: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群众,对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者的理解,其实非常单一,那就是尽可能的多占有,并宣布自己的所有权。这大概是一种特殊时代背景所带来的,严重缺乏安全感的体现。
你家亲戚从国外回来,多半会跟你赞叹:“那儿可真好,家家都住别墅,每栋楼后面都有小院子!平时都一人一辆车上下班!”至于前排答案提到的,美国城市“摊大饼”郊区化所带来的弊端,绝大多数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普通人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
早期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理论,不管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还是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总是想着在离城市中心区几十公里的地方另辟城邦,自给自足。在此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大致都经历过这几个阶段:清除贫民窟——邻里重建——社区更新;基本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主张大规模改造的“现代主义”(Modernism),逐渐转变为人居环境建设的“住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Human settlements)。
那为什么我国的城市规划不能赶紧走上西天取经的“正途”呢?那些拥有决策权的领导们为什么不能“做点实事”呢?他们其实不傻,你都能意识到的问题,他们怎么可能发现不了呢,只是任何改变都需要付出格外巨大的代价,一个小小的问题乘以巨大的人口基数或者建筑存量,都会发酵成难以逾越的障碍。不说太远的,就在二百年内,巴黎和巴塞罗那就是好榜样,但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想追求“好”,格外困难,大家还不一定买账;相反顺着套路做一点形象工程,则简单得多,轻车熟路,皆大欢喜。
百十来年过去了,当国外已经开始为之前的错误买单,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的重要性时,我们国家才刚刚走上人家当年的路。按理说,我们有这么多的前车之鉴可以学习,为什么不能直接跳过他们已经用经验教训验证的弯路?可惜,历史的车轮是人力无法扭转的,一切试图跳过资本主义阶段的行为都是耍流氓。对付城市病,没有捷径,只能慢慢治。
答三:
作者@王兆洋
题主所说的现象的确存在,即美国大城市往往有一个比较明确的City Limit,而中国往往没有,但这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这后面的交通规划,即支路功能的严重缺失。
城市道路分级
即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我在北京读的本科,对北京比较熟悉,就以北京为例。二环三环等环路以及八达岭高速等市区高速公路属于快速路,长安街、中关村南大街等主要的东西、南北方向“宽马路”属于主干路,剩下的道路比如学院南路、高粱桥斜街属于次干路。大家看出问题了没,我们的支路在哪里?
中国的城市布局,往往是一个大的街区直接被次干路环绕。我们的城市在做交通规划时,一个街区太大,导致出行压力很大。看看自己所在的城市,一个街区差不多都是500米×500米的尺寸吧,这样的尺度内,差不多能有十几栋建筑,以中国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出行需求相当可观。而在街区内,基本没有可供机动车通行的支路。城市道路的基本运作模式是,支路车流汇集到次干路,次干路汇集到主干路,主干路汇集到环路,低级别的道路主要承担本地车流,高级别的道路主要承担过境车流。没有足够的支路分担车流,就会导致过多的本地车流汇集到次干路和更高级别的道路上,从而导致通行能力的下降。
而在美国的城市,基本上一个街区只有一两栋建筑,建筑被支路环绕,能够很好地分散本地车流。
支路应该做到什么密度才合适呢?做到北京老城区胡同的密度差不多,每一个院落都有一圈支路环绕着。当然,胡同太窄,即使拿来做单行道也不够用,况且还有那么多游人,并且城市中心道路也要在相当程度上考虑方便行人和非机动车出行。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支路的路网密度达到胡同的密度,才算是Well developed。
当然,答案写到这,还是有很多不严谨的地方。首先,我们国家的大城市也不是完全没有支路,只不过太少了。大型的商业区比如大钟寺、三里屯,商业区内部机动车都是无法通行的,你不能开车绕着每栋建筑转一圈,开车出来必然直接到了三环、工人体育场南路这些次干路、主干路甚至环路上。大型行政单位和科研院所占了大半个街区的比比皆是,车辆也没办法直接穿过去。居民区内部的确有很多道路存在,这是最接近支路的系统了,但是仍然不够充足,比如大家想一想自己的小区是不是只有一两个门,出了小区大门是不是直接就到了次干路、主干路上?你有没有过看到了自己的房子却还要开着车绕着小区走半圈才能进小区大门的经历?你开车多走的那半圈,就是不应该由主干路和次干路承担,而应该由支路承担的本地交通流。
当然,在题主贴的美国郊区的那种环境下,一个街区也不算小,美国的公寓也只有一两个出口,出了公寓门口往往也直接上主干路。但是这是美国郊区,地广人稀的,不会有太大影响。更常见的那种独门独户的郊区,房子是沿着街区的四边建的,交通流会比较均匀地分散在围城街区的四条街道上,一般不会出现大家出了门都上同一条路的情况。
说明一下,以上答案旨在说明中国的支路路网密度不够完善,美国这方面做得好一些,但是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美国的城市规划、交通规划远远谈不上“成功”的典范,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基本只考虑了机动车出行,而过少地考虑了行人和非机动车,导致这部分群体出行不方便,公共交通做得也不够完美;况且,机动车出行也没有做到完全顺畅,高峰期同样会出现拥堵。每个城市的规划都有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需要客观地看待。
最后总结一下,我强调了支路对分散城市车流的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大城市适合机动车通行的支路偏少,路网密度需要提高;但同时,我也是不支持城市中心道路全部为机动车设计的,那样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城市中心道路,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出行。
合理规划的单行道
合理规划的单行道有助于提升路网能力。我们的大城市中,单行道的设置不够合理,很多双向两车道、没有非机动车分隔带、非机动车道基本是机动车停车场和小摊贩摊位的道路,其实设置成单行道会更好。同时,值得指出的是,欧美很多中心城区的单行道其实是实在没有办法拓宽道路的妥协。单行道有助于减少行车过程中的干扰,同时可以减少路口的冲突点,合理布置有助于提升能力。但同时,单行道也有缺点,最明显的就是由于设置了行驶方向,车辆可能要绕路,在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不够便捷、支路路网密度还很低的情况下,盲目采用单行道带来的好处可能不能弥补其弊端。
信号控制
据我观察美国大多数的路口都会根据每个方向的车流量以及是否有行人要过马路自动调整相位;而国内的路口相位基本是固定的,没有自动调整的功能。不论中美,面对行人和非机动车出行的增加,都显现出了一些设计时只考虑了机动车的弊端。不过在美国,一些城镇中心行人非常多的十字路口,会专门给行人设计一个相位,在这个相位,四个方向的机动车道全部红灯,行人横着竖着斜着过马路都完全不受机动车干扰,个人认为这是个很好的设计。此外信号控制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就是绿波带控制,这个在国内已经有了不少研究,实际应用的效果也不错,同时相关的研究仍然在继续。对于车流量小的路口,比如居民区内的路口,个人认为使用停车标志进行疏导是非常好的做法,但是要想保证安全,驾校和交警恐怕要多费点功夫。
功能自治系统
最后再说一说城市规划方面的事情。我只学过交通规划没有学过城市规划,但是二者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多少了解一些,随便说一说,如有错误,欢迎讨论。我们很多大城市都是“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的划分不够明确,导致交通流比较混乱,规划起来比较困难。比如说,设想城市内部有A、B两个区,两个区各有一个居民小区和大型商场。但是,A小区的一些人在B商场上班,B小区的一些人在A小区上班,这样两个方向上就会出现一些无意义的交通流。比较理想的方式是,A区只有居民区,B区只有商场;或者A区的居民只在A区的商场上班,B区的居民只在B区的商场上班。这样,路网上的交通压力就会减小很多,大家花在上班路上的时间也会相应减少。当然,绝对的功能划分是不现实也不合理的,但是现在有人提出的“社区”的观念,就是几个街区形成一个功能自治的系统,居民生活、上班、购物、休闲等都在社区内完成,就是类似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模式。个人认为,这样的城市规划是值得倡导的。
——————
来源:景观中国网,版权归原知乎作者所有
新土地规划人 整理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