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北京真的“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吗?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6-17 02:52:08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封面图片:北京市朝阳门地区卫星影像
图片来源:谷歌地球
作者:
徐南南
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规划硕士
导 读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城市核心地带的土地,更是关键。珍惜利用土地的方式,是提高开发强度。长期以来,我们把“提高开发强度”等同为“把楼盖高”,作者反驳这一迷思:只是楼高,而“占地率”低,一样无法珍惜、利用土地。
最近在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释义》,了解到我国的基本国策,除了计划生育以外,还有一条叫:“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每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行走观察,我不禁质疑,北京有“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吗?
对比过北京和南方大中城市就会发现,北京有一个特点,像“711”和“全家”这样的便利店特别少。究其原因,是沿街铺面本来就少。那么,北京沿街两侧都是什么呢:绿化带、围墙、停车场。
摄影/
徐南南
北京街道的规划设计,向来注重“大气堂皇”。街道宽,建筑大,而且建筑和街道之间要留很大的面积作为绿化带和停车场。2010年以来,不知为什么,忽然流行把这些绿化带都用铁栅栏围起来。与道路中央的隔离栅栏、自行车道的隔离栅栏、人行道护栏、大院的围墙一起,北京的街道上至少要有七道栅栏。于是,北京的城市公共空间,就成了栅栏的世界。
摄影/徐南南
我一度很反感这些栅栏,觉得他们加剧了城市的混乱感。就好像去游乐场排游乐器械,即使人不多,看到排成长蛇阵的栅栏,也看着觉得冒火、怄气。现在想来,栅栏背后的故事,是城市公共空间边界的模糊。不是栅栏错了,是栅栏所围起来的空间错了。
就说这些建筑前的绿地,一本美国的城市设计理论书里介绍,这种建筑前安排大片绿地的城市设计模式,是为了营造一种“建筑犹如矗立在乡村田野上(
appear to be setting on a common rural landscape
)”的感觉,从20世纪40年代起在欧美城市郊区地带广泛使用。我就不能理解了:长安街、二环路,这都是北京最核心的区域,有什么必要营造“矗立在乡村田野上”的城市空间感呢?即使是想借助草坪显得很“现代”,那也是学错了师傅:学成了西方放在郊区的“现代感”。更何况,本来城市核心区就人多,为防止人进入、踩坏绿地,还加上了栅栏,更没了“乡村田野”的感觉,画虎不成。
所以说,是空间错了。建筑应当向前迈一大步,站在街道边上,现在后退出来的绿地、停车场,都是空洞、无效、浪费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空洞的空间存在,北京市核心地带的很多地块开发强度大大降低,寸土寸金的空间被浪费了。
有人要问,那怎么会呢?高楼大厦这么多,怎么会是开发强度低呢?实际上,楼高,不一定开发强度高。表示开发强度的概念是容积率(floor area ratio),即建筑面积(floor area)比上地块面积(lot area)的值。即:
开发强度(容积率)= 建筑面积 / 地块面积
容积率越高,说明开发强度越高。这个值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个是建筑的层数(number of floors);另一个是建筑的平均单层面积占整个地块面积的比例,后者又称占地率(lot coverage ratio)。即:
占地率 = 建筑的平均单层面积 / 地块面积
表面上看,层数越多,开发强度越大;但实际上,层数要“打一个折扣”才能成为开发强度,这个折扣值,就是占地率。也就是说:
开发强度(容积率)= 建筑层数 * 占地率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就是,建筑物层数虽然多,但是占地率奇低。
举个栗子。
朝阳门外,外交部大楼,相信很多人比较熟悉。非常宏伟壮观。而实际上,外交部这块地的容积率应该在1.2左右,绝对不超过1.5。什么概念呢?就是如果把这个地块全部盖上楼,也就一两层高。只比北京旧城的胡同四合院的开发强度稍微高一点点。
摄影/徐南南
图片来源:谷歌地球
如图所示,外交部大楼中间是空的,有个中庭花园。我们可以粗略地算一下它的开发强度:把红色边线框住的整个地块东西向作截面,形成一条线段,有建筑的部分占整个线段的比例不超过30%。这近似是一个回字形,那么南北向有建筑的部分占整个线段的比例,也不超过30%。两个30%相乘,近似等于10%。这个10%,就是它的占地率。整个建筑,西北高,东南低,平均高度大约是10层。考虑到:
容积率(开发强度)= 层数 * 占地率
这块地的开发强度就是10*10% = 1。考虑到,还有中间的会议中心,旁边的配楼等建筑,容积率可以加0.2,但是也不超过1.2。但是要注意到,地块西侧靠近二环路有一大片绿地。当然,这片绿地不属于外交部地块范围内;但是,如果计算整个朝阳门地区的开发强度,倒不妨把它算作计算外交部地块开发强度的“分母”,这样一算。恐怕开发强度还不到1。
朝阳门地区在北京市处于什么地位?朝阳门外关厢从大清国时起就是北京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现在,地铁6号线和2号线的换乘站,中海油和中国石化的总部,外交部,雅宝路、悠唐广场等市级商业中心,丰联广场、泛利大厦等大型写字楼都汇聚于此。这样的地段,1到2的容积率是不是太低了?
或许有人说,外交部地块是政府机关用地,情况特殊。的确,周边几栋商业办公楼的开发强度更高,但是他们的占地率也很少有超过50%的。为什么这样?都是因为建筑必须后退,给绿地留空间。想想,北京几乎每一幅地块都在一公顷以上,让它们后退地块进深的10%,不为过吧?但是每一边都后退10%,就只剩下80%的长边长度和80%的宽边长度是可以建设的,两者相乘,轻而易举地就把占地率降到64%。可见,建筑后退对建筑占地率的侵蚀是指数级上升的!而实际上,建筑的后退要求远不止10%,因为往往在地块和街道之间,还要规划公共绿地出来。
考虑到如此低的占地率,只有提高层数,才能维持开发强度(如下图)。那么说,楼盖得高一点儿,有什么问题吗?乍一看,高楼大厦,很现代化嘛!但真正使用起来,效率就不一定高。如果有过在高层写字楼里等电梯经历,一定会同意我这一点。特别是在档次不是很高的写字楼,几十层只有两部电梯的那种。假如楼层矮一些,爬楼梯作为一种垂直交通方式,就更有可行性。前图告诉我们,因为占地率不同。
图片来源:The Language of Towns and Cities: A Visual Dictionary,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INC, 2010
所以,一边空放着那些用栅栏围起的草坪,让它们成为“闹市区里的无人区”,另一边让人拥挤在高层建筑里忍受“现代化的低效率”,这种舍与得,值得吗?我们真的是在“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吗?这个问题,值得北京的规划设计者深思。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者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