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D】城中型风景区重大城市设施协调规划应对措施 —以武汉东湖通道为例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6-17 02:51:05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蓝字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与城中型风景区之间将面临着更多的互动,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风景区与
城市的协调发展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作者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方可在《规划师》2016年第5期撰文,文章以武汉东湖通道为例,分析了城中型风景区重大城市设施建设所面临的难点
问题,从工程线型方案选择、工程设施用地与旅游设施用地及自然景观的结合、用地规模控制、城市过境交通与风景区内部交
通组织调整、工程路径规划及生态修复规划等方面提出规划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东湖通道的建设模式对规划师的启示,
以期为其他城中型风景区重大城市设施协调规划提供参考。
一、规划协调难点分析
1
东湖通道线型选择的现实需求与
东湖风景名胜区保护之间的矛盾
从现实的建设条件看,东湖东岸为
城市三环线,也是城市主城区的边界;
西岸平行于武珞路、东湖环湖路等南北
向城市干道,加之受到南北向山系的阻
隔,整个东西向的交通需求量相对不大。
东湖南北两岸毗邻城市主要建成区,道
路交通主要来源于两个方向:一是东湖
北岸的红庙地区,该地区位于城市二环
线二七长江大桥武昌下桥处,不仅承接
着大量的汉口至武昌方向的车流量,还是
高铁枢纽武汉站通往中心城区的主要交
通咽喉;二是东湖南岸的光谷大道地区,
该地区毗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周边
聚集着武汉光谷等众多高新企业和高等
院校,是武昌地区通往汉口的主要交通需
求来源。可见,红庙地区和光谷大道地区
是改善武昌地区南北向交通通行压力的
关键点,也是东湖通道南北两端连接城
市主要道路交通骨架的必然选择( 图2)。
但是,连接以上两个交通瓶颈的通道线
型不可避免地需要穿越东湖,因此如何
规划好东湖通道的线型,处理好交通工
程设施与东湖风景名胜区景观保护之间
的矛盾,是该项目需要协调的重要问题。
2
工程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与东湖
风景名胜区景观协调之间的矛盾
规划将东湖通道定位为双向六车道
的城市快速路,建设等级较高。为了避
免工程建设对东湖风景名胜区景观产生
影响,规划采用了湖底通道的形式,必
要的配套设施包括自然通风口和逃生应
急救援匝道。由于这两种工程配套设施
的建设体量较大,如何使其造型与相对
平和的东湖自然天际线相协调,具有较
高难度。
3
配套设施建设规模需求与东湖
风景名胜区景源保护之间的矛盾
依据总体建设方案,东湖隧道在湖
心岛半敞口段的自然通风口总长度不小
于440m,宽度为25m,同时逃生应急
救援匝道也需要满足湖底隧道至湖心岛
地面起坡的要求,这对东湖通道的建设
规模提出了客观要求。根据《武汉东湖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25 年)》,
湖心岛为休闲活动区和风景游赏用地,
属于三级保护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
25hm2( 图3),其建设方针为“应有序
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与风景名胜区
环境相协调。”因此,在东湖通道建设
中,需要思考如何落实东湖风景名胜区
资源保护的首位要求,如何真正做到“在
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以及如
何协调工程建设的最低需求与东湖风景
名胜区景源保护之间的矛盾。
4
城市过境交通与东湖风景名胜区
内部交通组织之间的矛盾
东湖风景名胜区拥有宽阔的水域,
东湖是国内最大的城市型湖泊,跨越东
湖南北两岸的东湖通道湖底部分为全国
最长的穿湖隧道。如何处理好城市过境
交通与景区内部交通之间的矛盾,是该
项目需要协调的又一难点问题。
5
工程建设施工与东湖风景名胜区
生态维护之间的矛盾
经评估,东湖通道的建设施工对东
湖风景名胜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有两个方
面:一是对东湖水体的影响。东湖通道
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
活污水和施工废水,其中施工废水包括
施工期混凝土废水、泄漏的工程用水以
及混凝土保养时产生的废水,均与工程
进度、施工人员的经验及素质等有关。
二是对植被的影响。湖心岛景点及旅游
服务设施建设需占用土地,场地平整、
开挖动土等施工活动将破坏部分地表植
被,砍伐少量林木,这将在一定程度上
导致土地表面裸露,降低工程区域的植
被覆盖率。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0—2025 年)》将东湖通道主要线
位所在的渔光景区划为生态不利区,并
提出“应限制过量开发,对不利状态的
环境要素要减轻其人为压力,实施针对
性的自然保护措施”等要求。可见,东
湖通道的工程施工势必会对东湖的现状
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何将这些不
良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是该项目遇到的
主要问题。
二、规划应对措施
1.
结合湖心岛的改造提升,合理选择
东湖通道线型方案
由于东湖通道全线位于东湖风景名
胜区内,根据上位规划和风景区条例要
求,东湖通道工程的线位走向、建设形
式必须以不破坏景区生态景观资源为基
本准则,在通道线路的走向上尽量结合
景区内沿湖路及路堤进行布设,使其不
对景区主湖水面产生较大的分割。因此,
对于东湖通道的线型选择,规划提出了
沿东湖环湖路“顺堤而建”、从郭郑湖
进入水下“远堤而建”和“远堤与顺堤
相结合”三种方案( 图4)。在 “顺堤而
建”方案中,隧道长度最短,安全隐患
最小,隧道施工采用明挖施工方式,实
施难度较小,但平面曲线较多,穿湖段
由于采用桥梁形式,对东湖风景名胜区
景观影响较大。在“远堤而建”方案中,
规划采用长隧道形式,主线线型顺直,
但需设置大规模的通风塔,这对景区整
体景观产生较大影响,且长隧道缺乏应
急疏散与救援的有效场所,安全隐患相
对较大。在“远堤与顺堤相结合”方案中,
规划采用短隧道与长隧道相结合的形式,
虽然存在一定的平面曲线,但是其仍属
于城市道路设计的合理区间;同时,规
划充分利用湖心岛提供湖底通道的疏散
与救援场所,不填水面,不越老堤,对
东湖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的影响最小,
且湖心岛路堤及东湖通道的配套服务设
施必须严格按照风景区景观控制要求进
行协调规划。综合考虑东湖通道工程对
景区的通道线型、景观的影响以及工程
实施的难易程度,规划最终选择“远堤
与顺堤相结合”方案作为东湖通道的总
体线位设计方案,并在该线型方案的基
础上进行优化设计。
2.
工程设施用地与旅游设施用地巧妙
结合,融工程设施于自然景观之中
东湖通道车流量大、隧道长,属于
城市水底超长隧道。据统计,公路隧道火
灾事故率为25 次/ 亿车公里,对于特长
隧道,火灾发生率大于隧道长度的增长
率,在部分特长隧道或大交通量隧道中,
火灾发生率甚至达到1 次/ 月。为了快速
排出隧道汽车废气及火灾产生的烟气,需
在隧道中段设置自然通风口。根据东湖通
道湖底隧道的长度,按照隧道设计工程规
范要求,规划确定自然通风口的净面积不
小于3380m2。同时,为确保隧道内部
通行安全,规划在隧道中段设置两对逃生
应急救援匝道,并在匝道出地面段留有一
定的停车空间,以停放疏散出来的车辆。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0—2025 年)》提出了在湖心岛布
局帆船俱乐部,配套建设高塔观澜观光
塔,并布置旅游咨询点、小型服务部等
服务设施的要求。由于湖心岛位于东湖
通道中段,有相对充裕的空间容纳配套
服务设施,规划结合湖心岛的改造提升,
在配套建设服务设施的同时,采取适当
的功能分区,将自然通风口和逃生应急
救援匝道布局在湖心岛南部环湖路北侧
相对独立的地段,且逃生应急救援匝道
紧贴自然通风口两侧布局,并与湖心岛
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游览观光功能区保持
一定距离( 图5,图6)。
在工程设施的景观处理上,自然通
风口采用地面半敞开段形式,根据《城
市防洪规范》的相关要求,敞口结构高
度应满足百年一遇洪水位的要求,且敞
口结构需高出地面0.5m,以防止雨水
倒灌( 图7)。此外,规划结合绿化隔离
带及景观林带的布局,对自然通风口进
行有效遮蔽,构建连贯的密林—疏林—
树丛—地被草坪—耐湿植物—挺水植
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系统,最大限
度地减少工程设施对湖心岛景观的影响;
结合岸线的景观形态,打造湿地植物区
和滨水绿化景观带,进一步优化湖心岛
的空间形态,以消除滨水岸线死角,美
化岸线形态( 图8)。
3.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合理控制
湖心岛的用地规模
在东湖风景名胜区内进行配套设施
建设,需严格落实上位规划和相关规范
的要求,不突破景区环境和设施的承载
力是规划应恪守的底线。对于湖心岛的
形态塑造,规划既要满足东湖通道工程
技术的要求,又要结合东湖路两侧功能
用地的分布现状,形成展现滨水地区自
然景观特色的良好岸线形态。因此,根
据东湖通道工程控制范围、逃生应急救
援匝道及通风孔的控制要求,规划在湖心
岛新增陆域面积为5.41hm
2,其中需要
填岛新增陆域面积为3.47hm
2,需要新
增非工程性景观陆域面积为1.94hm
2。
经建设改造,湖心岛规划总用地面积为
11.21hm
2
,远小于《武汉东湖风景名胜
区总体规划(2010—2025 年)》中确定
的用地规模(25hm
2
)。
4.
采用内外分离的交通组织模式,
避免城市穿越交通对东湖风景名胜区
产生干扰
为了实现过境交通与东湖风景名胜
区交通的分离,规划以东湖通道建设为
契机,对景区内外的交通组织进行调整。
对于湖心岛内部车行交通,规划以现状
沿湖大道为车行交通主骨架,主要通行
自行车和游览电瓶车,禁止通行机动车;
围绕车行交通主骨架,规划在湖心岛外围
布置了宽为2 ~ 3m 不等的临湖步行道,
并使其与车行交通主骨架相联系( 图9)。
规划设置的两对逃生应急救援匝道
处于相对独立的道路运行体系中,平时处
于关闭状态,不允许隧道车辆直接到达湖
心岛,湖心岛上的景区旅游车辆也不能进
入隧道。当隧道内发生突发事故时,车辆
可通过逃生应急救援匝道直达地面并通
过沿湖大道进行疏散。此外,在湖心岛
上禁止停放游客车辆,规划仅基于隧道
救援车辆的停放需求,保留现状沙滩浴
场门前的临时地面停车场,泊位约为36
个,并对其进行地面生态化改造;在湖
心岛北侧规划一处生态停车场,泊位约
为46 个;在逃生应急救援匝道附近设置
一处救援车辆停车区,泊位约为9 个。
5.
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编制科学
的东湖通道工程路径规划及生态修复
规划
(1)东湖通道工程路径规划
东湖通道施工采取围堰明挖法,并
采取双边围堰,围堰宽度为100m。根
据东湖通道施工方案专题论证结论,东
湖通道施工便道处在围堰范围内,便道
宽为15m,分别位于基坑两侧,施工车
辆通过红庙立交和东湖东路两头进入施
工区,施工便道与沿湖路交叉点采取钢
栈桥分离,因此施工车辆对景区沿湖路
不造成影响。湖心岛施工是在完成了通
道主体结构回填覆土之后进行的,湖心
岛堆土采用的是湖底隧道开挖土方的方
式, 土方处在围堰内,堆土施工只需在
围堰范围内转运。其他建筑材料通过东
湖通道施工便道运至湖心岛,亦不对景
区沿湖路造成影响( 图10)。
(2)生态修复规划
在施工期间,需妥善处理施工人员
的生活污水,并注意对施工废水的处理。
湖心岛建成后,主要的水污染来源为各
功能区的旅游服务设施产生的污水,由
于项目占地较小,各功能区块较为分散,
建议建设方采取集中收集处置的方法,
对污水进行就地收集、处理。同时,为
提高湖心岛区域水体的生态修复能力,
进一步控制内源污染,规划对湖心岛涉
湖岸线进行水生植被修复和重建,水生
植被以沉水植物为主、浮叶植物和挺水
植物为辅。水生植被重建区宜避开主要
排水口和旅游航线,除局部需设置亲水
和观景平台外,其余均结合景观设置为
生态护岸,以切实保护东湖的水环境,
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三、
关于城中型风景区重大城市设施
协调规划的思考
1
城市与风景区之间需要建立互动
协调
的共赢关系
无论是从城市特色的彰显还是从自
然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分析,
城中型风景区与城市之间都存在着天然
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
城中型风景区所具有的独特品质是塑造
城市个性的宝贵资源,在增强城市的宜
居度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风景区自然
景观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利用离不开城市
功能和基础设施的支撑,城市为风景区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物质保
障。由此可见,对于城中型风景区的资源,
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保护,不注重风景
区与城市功能的协调、完善及更新,那
么只会使两者的发展阶段和建设水平差
距越来越大。同样的,一味只强调对城
中型风景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将导致
风景区被城市建设逐步蚕食,宝贵的自
然景观资源被过度消耗。因此,城市与
城中型风景区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良性
互动的关系,只有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
通过加强城市与风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
建立城市与风景区互为支撑的协调关系,
才能实现城市与风景区的共同发展。
2
明确清晰的上位规划要求是风景区
工程
建设
的重要前提
目前,我国各级风景区实行严格的
分级管理制度,不同级别的风景区规划
编制与建设管理隶属于不同层级的部门。
而风景区总体规划是管理部门用以指导
工程设计与建设方案编制的重要前提和
依据,由于总体规划层面相对原则性的
粗线条的保护要求与工程设计阶段具体
的方案深度不一致,导致保护规划内容
及要求往往难以落实到施工节点、设施
线路和相对应的工程设施设计方案上来。
以东湖湖心岛为例,虽然《武汉东湖风
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25 年)》
提出“应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
与风景名胜区环境相协调”这一原则性
要求,但是没有对岛上设施提出具体的
高出地面指标的量化要求,也没有提出
平面尺度、景观风格和绿化配种的具体
要求,导致其无法指导工程方案设计,
设计方案的选择完全是依靠管理部门的
业务水平以及具体审查人员的责任心和
专业素质。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风景
区规划编制体系及标准规范应随着时代
的进步而不断优化、完善,只有针对不
同层面的工作特点,明确不同层级和类
型的规划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风景区
保护的目标。
3
创新工程设计和建设模式,满足
城市设施与风景区景观协调的要求
在风景区内进行必要的城市基础设
施工程建设,协调工程与景观资源之间
的关系是重要的前提。从东湖通道的建
设模式可以看到,工程线型选择、重要
设施布点及工程方案优化都需要在严格
落实风景区保护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充
分利用现有地物、地貌,不做过多的人
工干预,强化风景区设施和用地的集约
利用水平。同时,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工
程设施设计,应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
艺和新手段,将工程设施与风景区资源
的协调做到极致。
4
对风景区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应贯穿
设计和施工的全过程
由于风景区资源特别是城中型风景
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对其进行保护
与修复应贯穿于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全过
程。首先,要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的
内容要求,客观评估工程的线路走向、
填挖方、施工方法及工艺、交通组织等
对风景区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
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方案。其次,
应对规划方案建成后可能产生的新的环
境影响因素进行科学预测与评估,并在
此基础上制定环境保护及修复的应对方
案。此外,由于重大工程对城中型风景
区资源的影响较为复杂,应建立完善的
资源保护机制,明确不同阶段监督责任
人的权责,从而更好地落实保护的要求,
使对风景区资源的保护不流于形式。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5期
《
城中型风景区重大城市设施协调规划应对措施
—以武汉东湖通道为例
》
海绵系列新书推荐:
《海绵公园》
本书由A24 景观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兼执行董事 斯特凡·罗贝尔(德)编写,囊括了众多关于“海绵公园”设计的优秀案例,在案例设计中巧妙地应用了景观植被对地表雨水进行渗透、调蓄以及过滤等,从而充分体现出公园内的绿地在城市雨洪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精彩书摘
购买QQ:2325124337
详询:0771-2438012
海绵系列新书推荐:
《海绵城市》
本书以“海绵城市”为主题,通过40多个城市与景观设计项目来探讨水元素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管理,从公园、公共空间、生态区和商业设施等四个方面的雨水管理策略和方法入手,针对雨水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构思和解决方法。所收录的设计方案不仅回应了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功能上的需求,更积极从空间与景观的角度介入项目,在提升环境质量的同时,也兼顾了生态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城市建设问题的解决。
精彩书摘
购买QQ:2325124337
详询:0771-2438012
海绵系列新书推荐:
《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图集》
本书为广西南宁(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华蓝集团与南宁市建委、广西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合作设计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共分为两册,其一为《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图集——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其二为《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实用手册》,为建筑师在雨水管理设计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设计工具和参考规范。
精彩书摘
购买QQ:2325124337
详询:0771-243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