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是城镇化的一部分,城镇化应保留乡愁
分类
(编号:4)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4-03-07 23:02:09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屋外,青青的山脚下,篱笆上缠绕着美丽的花儿;屋旁,清澈的溪水流过,渴了可以直接掬一捧来喝;屋内,卫生间、厨房现代设施一应俱全,墙上还有艺术画作,与城市并无区别。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心中理想的美丽乡愁。多年致力于保护传统村落的他,尤其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村落的命运。他呼吁,城镇化应保留乡愁,传统村落保护是城镇化的一部分,应有监督部门和保护法规。同时他认为,村落形态多样性的四川可以先行一步,在国家相关法规出台前进行主动保护。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城镇化并不对立
冯骥才曾统计,我国古村落消亡的速度相当惊人,2010年比10年前消亡了25%,他认为这是“文化上的无知和愚钝”。 “城镇化道路一定要走,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城镇化道路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在冯骥才看来,要把传统村落的保护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两者是有机整体,而不是对立的,“不能说一亿人落户城镇,就把好的村庄遗弃了”。支招
传统村落新型城镇化应该解决3个问题
让冯骥才欣慰的是,多年来的呼吁终于有了效果。2012年4月,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国传统村落调查与认定,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落加以保护。目前已分两批评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1561个村落。 而让冯骥才不满意的是,目前只是走到建立名录这一步,“仅此而已”。对传统村落,没有签署保护承诺书,仍缺乏实质保护。城镇化进程中,如果没有专门法规和监督部门,他担心这些村落仍会受到“伤害”。 冯骥才说,现在人们看待村落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恨不得马上进去开发,里面的人却想出来,因为生活条件太差,“传统村落的新型城镇化,要解决3个问题。” 首先是保护,传统村落不能动,即便旅游开发也不能随意动,必须有度;第二要把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注入村落,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交通要方便,住得舒适才能“安居”;第三要有生产和获得收益的条件,确保经济来源,人们才能留在村里,实现“就近城镇化”。建言
保护传统村落四川应先行
“我去过四川很多地方,四川的村落形态具有多样性,既有川西民居,也有藏羌等民族特色鲜明的村落。”已评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里,1561个村落中有62个来自四川。 冯骥才建议,在国家的保护标准和法规出台前,四川可以先行一步。“先把这些村落的村长、县长召集起来,同时征求专家意见,研究保护措施。”同时,还要进一步梳理哪些好的村落没有申报,万一遗漏就是历史性的损失,“现在我们正在和相关部门商量这件事,四川可以先研究措施,向相关部门汇报。”冯骥才为本报手书寄语年轻人关注故乡文化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段诗意的话出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曾引起许多人的共鸣。然而现实是,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消失前我们甚至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村落。”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乡愁只是春运时抢到的一张火车票。“要留下美丽乡愁,人们不仅要有乡愁的情怀,还应有文化情怀和实际行动。”冯骥才分析,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面临着地方追求政绩、开发商等着要地等阻力,还有一个阻力是老百姓不知道自己村子的价值,文化拥有者认识不到文化的价值。这就尤其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关注家乡,关注村落价值。 加上第三批评选的传统村落,冯骥才估计总共能评出4000个传统村落,目前他计划帮这4000个村落做图文村落史,“希望年轻人也能够帮家乡去做这样的事。” 采访最后,冯骥才为本报手书:“希望更多年轻人帮助自己的故乡,建设家乡的文化”。
原文来自:华西都市报 记者 刘春梅 席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