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城PLUS

作者:白晶(中规院深圳分院,2015年9月起于UCLA访学一年)
作为规划师,我们驰骋在城市建设的最前沿,愈冲愈勇;我们奋战在城市发展的大浪中,愈走愈快;我们是一群始终忙碌的人,一群一直奔波的人。工作五年的我,有幸能在这份极速中稍作一个暂停、更换一个节奏,用一年的时间充电、交流、游历、体验,从而收获一份更安静的思考。
我们所从事的这个专业,一直就与“忙碌”紧密相关。读书期间比很多其他专业辛苦很多,人家MM是叼着冰激凌去上课,我们是扛着画板、画桶去专业教室;人家晚上熄灯睡觉、夜聊八卦,我们晚上熬夜画图,边熬边聊;人家平时悠闲,考前突击,我们不但平时画图,期末继续画图……工作之后,也需要不断的丰富视野、增长见识、与时俱进、更新知识。正所谓规划不易须勤练,唯有学习不能停也。
久而久之,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所以当有机会再次回归校园之时,感到十分幸运与欣慰。UCLA的课程很丰富,而课堂只是课程的一部分,大量的课前阅读和课后project共同组成了学习任务。相比之下,国外的学生更善于思考和质疑,习惯提问与反馈,在合作workshop或project之中,他们往往不拘泥于完成这个任务,更多的是希望尝试更多的可能性,提出更有创意的想法,这对于已经不知不觉以完成工作任务为首要目标的我感受到很大的不同,需要努力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式与舒适圈,尝试更多元的思维方式、表现方式和交流方式。而他们在与我们的合作之中,也有互补与收获。

课程project汇报
同时,不同于当年读书的懵懂、好奇与仰望,工作之后再回归课堂更增添了一份反思、求证与比较。会进一步反思国内的发展现状与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会求证美国的现实与在国内遥望甚至当做案例加以借鉴的是否合适,会去比较中美存在的各种真实差异以及背后的原因。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让我们可以跨越空间获取到世界各地更多、更快的信息与发展情况,而如何甄别、比较、从而实践、优化、加以利用,才是更需要真正去思考的。
在这一年中,也有很多与设计机构、政府部门、非营利性组织的交流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差异:
国外的规划师和我们当前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的差别,他们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做沟通交流的诸多细节性的、沟通性质的工作,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城市发展阶段已经超越了不断扩张的阶段,更注重细节设计与实施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的政治体制要求,任何一个无论大小的项目都需要从头到尾的沟通与互动,让周边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受众者去探讨、参与到每一个细节设计和政策制定之中。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每一个项目的公众咨询工作都严谨而细致,比如张贴多少份公告、贴在什么位置,项目影响区域内是否有一定量的外语居民,如果有,则需要在他们语言的报纸或刊物中进行多长时间、多少量的公告都有明确的要求。而同样,公众对于规划项目的反馈程度和积极性也远高于国内,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土地的私有、项目推进的程序、切实有效的反馈机制、长期的互动习惯等等形成了双方的格局。而他们所做的一些超前的研究性内容也真的体现了研究的价值和对可持续长远发展的考虑。比如在与位于riverside的SAWPA(The Santa Ana Watershed Project Authority)交流中,他们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利于大数据和卫片,结合每家每户的绿植面积、硬质铺装面积、泳池面积、建筑面积、每家人口数、不同月份降水量等资料,精确的为每一户居民提供建议适合他们的用水量,并通过APP与居民互动,居民一方面可以实时了解到自己每月的建议用水量,也可以了解到片区内其他家的用水建议信息,从而逐步的建立大家更节约用水的意识,构建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一起聆听downtown低收入社区NGO组织的声音
随着近几年中美交流的越发频繁,越来越多的美国同行们惊异于中国的设计机构可以一年几十个项目的运转,而他们常常是几年一个项目的节奏。当然,他们也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小小的羡慕嫉妒恨,以及越来越希望能从中国的市场分得一杯羹。除了工作节奏较慢,很多办公环境也更为casual,这是我们和一个设计机构一边简午餐一边交流的场景,boss怀里的狗狗是一只office dog,随意游走在整个办公室,俨然一副元老。

走访文图拉市的一家设计公司
我们在铸就一段段城市的基奠,我们在谱写一篇篇城市的文化,而多元、融合、碰撞、跨界才能迸发出更大的生命力与张力。
漫步在美国的国家公园,去体验宏伟自然力量下的人工干预,感受如何带给人们更好的使用与震撼,感受那一份更真实的体验与分享。

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春

死亡谷国家公园远眺
自驾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去感受公路文化对这个民族性格的影响与塑造,去领略通过细节设计可以带来更好的视觉冲击、驾驶感受与人性化体验。

一号公路沿途
享受着丰富海洋资源带来的欢愉与体验,去亲近海洋、去思考能如何让城市与海洋更好的融合、共荣。

长滩港的游艇码头

邮轮出行
行走在美国的城市与街道,去见证一个个教科书上的成功案例或是建设经验。我希望能洞察其形成背后的原因,去了解更多的城市生活者的感受,去辨析其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还是隐藏了诸多的背后弊端。我希望能有更客观的认识与感触,唤起回归工作后更多沟通中的共鸣。

于洛杉矶市政厅顶俯瞰前广场

金门大桥
一路行走,一路感悟,方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很庆幸,作为一名规划师,可以一路追求诗和远方!

(注:文中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作者白晶于访学期间建立个人公众号“旅美札记”记录访学时光,并将于近期开启四十天环美旅程并在“旅美札记”实时更新,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城PLUS
国匠城活动推广:
工作不只是背锅,还有我们的不务正业!
- 国匠城 -
城市规划理想

